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

2013-08-15 00:52
关键词:外化受教育者内化

郭 丽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涵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教育主体按照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统治阶级的要求,对对象主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引导影响,促使对象主体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形成符合特定社会政治体系需要的品质和行为的过程。因此,我们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这样阐述: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高校教育者按照一定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的要求,对在校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在校大学生内在的思想发生矛盾运动,形成符合当代社会政治体系需要的品质和行为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教育主体、对象主体、教育内容三方面要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由教育主体完成施教,对象主体完成内化、外化,并最终以反馈的形式对其他对象产生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解读

高校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重复有效性等特征。因此,明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具体规律,对于更好的开展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个要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动变化的基本秩序和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如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提出以下规律[1]: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罗洪铁在《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探讨》一文中指出[2]: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内化、外化和反馈检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体系划分为内化规律、外化规律和反馈检验规律三部分;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一系列基本规律[3]: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人格行为规律、自我同一规律向互动规律。但是由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时间尚不长,因此在关于一些定义的区分上出现了一些分歧,特别是关于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经常会出现一些交叉现象。本文提取了两个具体规律并进一步进行分析。

二、从具体规律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一)内化外化规律

1.内化规律

内化外化规律始终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个完整的内化过程需要三个步骤:一是对教育主体施教;二是对象主体内在主动接受教育内容;三是对象主体吸收消化外来的内容并转化为自身思想的一部分。在这三个步骤过程中:

首先,“认知”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开始。教育对象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由于接受了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品德概念。因此教育主体要灌输给受教育者主体思想影响的时候,其内容必须具有足够的说服力量。当代大学生处在多变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思维方式活跃,敏感程度高。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要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才能尽量减少冲突,使受教育者从内心产生对外来知识的认可。

其次,“矛盾运动”是内化的第二个过程。对象主体吸收消化外来的内容是一个螺旋式的矛盾运动的过程。上面提到教育对象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由于接受了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品德概念。因此一旦教育主体所授的内容与受教育主体自身的认识出现偏差,就要求受教育主体不停地在新旧内容之间进行选择吸收,由被动的接收知识到主动的消化知识,最后达到认识结构协调的效果。

最后,内化的最终阶段就是对象主体将外来内容吸收消化最终转化为自身思想的一部分,并在实践行为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影响他人的目的。王夫之主张“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就是说受教育主体不只是将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简单的认识,而且要表现出来,从“认识”到“行”才算真正形成了全新的思想政治品德,才算是完成了内化的任务,同时也是外化的开始。

2.外化规律

对外化阶段的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在此我们将外化阶段也分为三个阶段,明确外化行为阶段,选择外化方式阶段和自觉外化行为阶段。

首先,大学生要明确思想政治道德问题,并且在一定思想动机的驱使下指导思想政治道德活动,这是外化过程的开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都会对其思想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导致受教育者同一时间认同内化了多种社会要求,由于对这些思想接受的时间有先有后,因而对这些社会要求的外化的表现也是分期进行的。而对于首先外化哪些思想这是由对象主体需要来决定。

其次,就是要选择通过何种方式将经过自身内化吸收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反馈出来,以达到影响他人的目的。在这个阶段,行为主体选择的外化方式,对于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过一般是具有一定的惯性,例如说教育对象曾经通过某种方式方法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达到愿望,那么以后他还会习惯性的选择这种行为表现方式。但有的时候这种方式与外化的思想并不匹配,当遇到两者不匹配的情况时,对象主体就要再次经过反复而复杂的内化过程,及时的放弃错误的行为方式,选择合理正确的行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主体还是要及时的引导帮助教育对象,使得对象主体最终成功地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得心应手地在社会实践中践行。

最后,对象主体按照一定社会政治体系的要求,将内化的内容以一定的行为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称之为外化的实现。完整的内化外化过程的完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受教育对象把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培养成自身品质,并最终以积极的形式表现出来影响其他受教育对象。

(二)协调控制与适应超越规律

1.协调控制规律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是教育主体所施加的影响,包括学校教师、家长、其他社会群体的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第二是社会因素的自发影响。

正常情况下,不同教育主体施加的教育影响是一致的,它们有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但是由于不同教育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异,因此他们所施加的教育就有可能出现相互不适应,而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式下,不同教育主体施加的教育内容就更容易出现差异。目前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种现象就一直存在着,这也跟我国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成熟有一定的关系。要克服这个困难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地对不同的教育主体的内容进行整合调整,最大限度的使之发挥成效,形成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这些影响是自发的,既有积极的正面的也有消极的负面的。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负面影响会严重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增加难度。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抑制社会环境因素中消极影响,利用并强化其中的积极影响,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最终使得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按照一定时期的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2.适应超越规律

适应超越规律是指教育主体与对象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互适应,并且对象主体在主动接受教育主体教授的教育内容后,经过内化外化的过程。形成符合特定社会政治体系需要的思想道德水平,并最终以积极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影响其他人。张耀灿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1],教育主体提出的教育内容要适当超越对象主体目前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这样的弹性空间,才有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的可能,但同时这一超越又不能高到受教育者经过努力也难以达到的高度。

“适应阶段”,主要是强调教育者的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规律。 通常情况下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思想、观念、知识能力都是有他们生存的一定时期的学校教育或社会影响而积累下来的。因而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受思想灌输与个人的社会实践都存在差异,甚至有时会出现是冲突的。如果教育者传授的思想影响符合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受教育个体就会比较容易接受外来的知识,反之,就会背道而驰,同时也会造成个人思想上的矛盾。在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要求,而不是一味的强调社会要求。大学阶段是学生转型的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自发影响是并重的。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书本上的东西,使得教育脱离实际而流于形式。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接受教育者传授的积极的思想影响,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超越阶段”,“超越”是受教育者思想矛盾转化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传授是教育的灌输阶段的行为,“超越”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传授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一定的落差,这就造成了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呈现出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从而不断超越原有水平。这时,就实现了“超越”的过程。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运用

(一)以实践为基础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以实践为基础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基本前提。从实践层面上看,不断地深入实践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转变传统的思维和教育观念,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再进行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从而提高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者,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能够帮助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更好的把握对象主体的思想水平,处理好与对象主体的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从理论层面上看,通过对这些规律的分析,进一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的研究水平,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能动性,帮助在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建立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

建立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是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归律的有效路径。由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我们强调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理论结合实践为指导方法。但在现实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观判断容易与客观现实情况发生偏差,从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失败。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尤为重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就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每一阶段形成有效的监督,及时获取有效信息,并反馈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以便及时的修正,从而开始新一轮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5.

[2]罗洪铁,张丽华.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探讨[J].2004,(3):89-92.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4.

猜你喜欢
外化受教育者内化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