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新闻学“双师型”队伍建设探析

2013-08-15 00:44:55陈文敏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新闻学双师型双师

陈文敏

(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应用型高校新闻学“双师型”队伍建设探析

陈文敏

(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应用型高校新闻学承担着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应用型高校新闻学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独特的、关键作用。借鉴国外先进范式以及高职院校的成功经验,加强应用型高校新闻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师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双师型”教师;应用型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处在由传统精英教育向现代大众化教育转型的新阶段,高等院校历来有不同的分类与定位: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认为高校可分为少量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大量的专业性、应用型院校,更大量的职业性、技术性的院校。借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我国高等院校可以分为“研究型(包含应用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应用型(或称教学型)和技术型(或称职业型、高职高专院校)”三大类[1]4。地方应用型大学是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发展共同催生的产物,是我国高校的第二个层次。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有利于大批普通本科高校走出传统的 “精英教育”办学理念、“研究型”办学模式和“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配备、课程体系等多方面均有别于其他类型高校,“主要培养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服务应用型、职业应用型、复合应用型等专业应用型人才。”[1]48

一、问题的提出:“双师型”队伍在应用型高校中的必要性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就高等教育而言,这一提法分别对应着技术型院校、应用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高校注重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理论向应用转化的综合素质,而特定的实践教学则成为能力的中介化手段。实践教学的规定性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实践性、实操性是其主要特征,能不能培养既具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创新能力,既“上手快”又“有后劲”的学生,关键取决于教师——教师必须是学术型、技能型与应用型的教学主体,能够实现各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融合。在“后喻文化”时代,信息时代的低门槛与“知识沟”的缩小,给教师带来很大的紧迫感,唯有终生学习,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才能成为“学高为师”的“活水”与“涌泉”。

基于培养实用性、技术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双师型”队伍近年来在高职院校渐成规模,但笔者以为“双师型”不应只阈限在高职高专,应当有必要成为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借鉴。目前学界对“双师型”的内涵、标准以及评定存在较大分歧,主要有“双证”说、“双素质”说、“叠加”说、“双职称”说、“双层次”说、“双师结构”说、“特定”说等七种[2],还有人提出类似的“知行型教师”概念[3]。这些论说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应用型专业的教师应符合学术型与技能型的双重要求。国外并无“双师型”一说,但有类似的明确要求。如“日本的双专业学位的职业资格制模式,乌克兰的“4+1”学院双证书制模式,法国的多层级证书制模式,俄罗斯的三类课程融合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4]笔者以为,“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学专家,也是实战行家,能实现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的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为适应创新型国家的发展之需,必然要求专业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无缝对接,“双师型”教师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题中要义。

二、差异与缺失:比较视野中的新闻院系“双师型”现状

虽然新闻学专业历来都是应用型极强的新上专业,但应用型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又不同于清华、北大、复旦、武大等重点名牌新闻院校,应用型高校新闻学培养的专门人才更强调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本质,他们进入到泛媒体领域从事应用信息传播工作,既非纯粹的“研究型人才”,也非普通的“劳动者”,这是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区域、办学特色、办学能力所决定的,也是由大众化教育时代的生源与师资所决定的。因此,应用型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建设,前提是要有一支合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教师个体素质,二是整个师资队伍结构。单有“双师型”个体,而没有一支能将“知识型”与“技能型”相结合、“能讲会做”的“双师型”队伍,同样无法实现新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新闻学教育对“双师型”队伍的吁请尤其迫切——从传媒人才市场而言,数字化时代的媒体迅速转型与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行业要求:不止熟知新闻传播理论,更要懂技术、能实操、会创新;从学科调整变化而言,越来越要求教师在产、学、研的创新中担任核心作用,并将知识进行转化,进而服务于社会,尤其体现在教学产出的质量上。

当前,应用型高校新闻学的师资能力结构与客观要求有所错位,在“实然”和“应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现实差距,在国内外的横向、纵向对比中可见一斑。传媒业是一项“头脑”产业,国外新闻学的培育理念特别重视教师的“亲自操盘”。发达国家如美、英、法、德、日本等国向来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从做中学”的习得理念,常把是否具备新闻职业背景作为专业教师的重要遴选标准。在美国,有着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是高校聘任的先决条件,资深记者重于博士学位,也更受学生欢迎。如美国模式以实务训练为本位,以社会科学为依托,重视社会科学理论素质的培养,以人文主义为目的;西欧模式以英国为代表,侧重在职训练,谓之“学徒制”;日本在“学徒制”的师承之上,开创了高等学校教育、在职教育和大众普及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新闻教育体制[5]。总体而言,都很重视专业技能与在职训练。

就国内高校而言,从历史中走来的重点新闻院系师资处于日臻完善的动态过程中。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一直和高端媒体保持着良好的教学往来关系,专业教员得以定期到《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等媒体挂职锻炼,“学在路上”的教学理念一以贯之;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有着深度合作关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南方报业集团联系紧密,“传媒领袖讲习班”以及大量的外聘导师充实了“双师型”的队伍。而在一般性应用型高校,由于学校的办学层次、平台、口岸与历史原因,教师知识老化,结构欠合理,基础课教师偏多,“双师型”队伍相对匮乏,质量参差不齐,新闻实践往往被视作理论教学的论证环节而被搁置于次要地位。新世纪前后国内新闻院系及专业有过一个井喷式的上升阶段,匆匆上马的结果使得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科结构都不尽合理,办学条件欠充分,长期存在重学教、轻实践,重科研、轻能力的传统理念,使得师生都少有融入社会和媒体的机会,陷入到人才培养方向不清、目的不明的困局之中,致使高校与市场隔着一堵无形之墙,产出与市场出现错位。“双师型”成为大部分新闻院系的稀缺教学资源,理论与实践存在“两张皮”情形,其结果是学生往往焦躁不安、茫然无措、麻木不仁,认为自己什么也没学到,一些学生甚至“逃课”为了“淘课”(如逃课去选听“网易公开课”等),以教师、以教室、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成为引发“课堂崩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现状与瓶颈:应用型新闻学“双师型”队伍建设之困

教学主体的高度决定学生的收获,“法乎其上,得其中;法乎其中,得其下”。目前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之所以很难形成重要力量,目前存在以下现实困难。

其一,评聘体制与政策层面尚不完善。当前,国家对应用型和复合型高校的考核条件没有区分度,在传统学科与新学科上也没有区分度,和教师评职、聘任、晋级等密切相关的是科研、课题与工作业绩等指标,唯学术化的倾向较为明显。管理体制、绩效评价体系的不科学,迫使新闻院系的教师不得已埋首科研而懒于实践,主要精力集中于科研论文、课题、专著,以缓解现实压力。学术成了学者之术,实践应用少人关注,走走过场而已。一些“双师型”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甚至资金,与学生一起参与各种新闻作品的创造、投拍,也获得各种奖项,却无法得到评职系统的认同;新闻实操需分小组上课,但往往不计课时或按低比率换算,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再者,新闻学的人才引进也像其他传统学科看齐,强调求职者是否有博士学位,而那些实践丰富的资深媒体人都已经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不愿放弃优厚待遇来当专任教师,因此,评聘体制的不健全造成了“双师型”建设上的瓶颈,这是现行师资考察制度的尴尬。

其二,培养培训条件的不充分。一方面,各大院系不同程度存在着资金短缺的现象,无法在资金与时间上保证教师的技能培训,新闻设备一般都比较昂贵且淘汰率高,无法保证实践。即使有从媒体挖过来的教师,因为离业界太久,与媒体发展有所区隔,也阻滞了实践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国家与政府部门没有出台对媒体接纳实习教师的具体政策,教师、学校和媒体三方的积极性均不高。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形式化、培养模式学科化,一些实习基地只是挂挂牌,并无多少实际合作,院系与媒体关系较为松散,培养规划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很大而针对性不强。

其三,客观原因引发的主观不重视。很多新闻院系的教师都来自中文系的转型,原本新闻传播学的技能欠缺,而到了高职称之后无论精力、体力都无心实践,缺乏对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实际体验。长此以往,导致年纪较大的教师“从理论到理论”,而科班出身的年轻老师又“从学校到学校”,少有长期、系统性的媒体实践经验,很难有效帮助学生将新闻传播理论和知识转化为新闻生产能力。如此种种,新闻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协调,带来了一系列实践能力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

四、措施与愿景:应用型高校新闻学“双师型”队伍的建设路向

“双师型”教师是新闻教育的“原点”,但要如何突破师资建设的现实瓶颈,寻找可操作性的路径,提高教师普遍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是应用型大学新闻院系迫在眉睫的工作。

其一,完善用人与评聘制度。国家应该加快建立“双师型”教师评审委员会,教育管理部门应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中心,明确“双师型”的初、中、高级认定标准,从而让评审有据可依。此外,在新闻学这样的新上专业、特色专业上出台优惠性政策,完善人事制度和职称评聘制度,如提供物质奖励、优先考虑晋级等激励机制;一些改革试点的措施有必要在新闻学类专业中逐步推进,如:在学历评价实力的同时,也加入实操的指标衡量;在科研数量来定级评职的同时,也引入新闻获奖作品、编导量级这一维度,以此更好地调动教学主体对于“双师”技能培养的主观能动性。但在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之前,学校要率先在校内的政策上做出弹性调整,如调整课时津贴,鼓励师生作品创新并纳入绩效考核,将校内新闻单位的教员纳入到教学岗位,按照新闻专业职称系列进行管理等等。同时,将兼职队伍作为“双师型”建设的重要一环来抓。一般性新闻院系没有重点大学的办学平台,但可以充分发挥校友资源,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使有着丰富经验的资深记者、优秀的实务型媒体人士、传媒界的杰出校友充实到新闻教育队伍中来。

其二,“产学研”工程中的多能力培养。应用型高校应该在思想与认识上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探索多元化的培养投入机制,各院系也应制定可操作性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积极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和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学校应加大投入规模与资金,使教师能够定期挂职、定点深造或进行访学,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条有效门径。此外,院系要加强教师职后教育,重视教师内在动力的激发,突出教师的内在价值和需要,发挥教师个体在“双师”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教师树立起“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拓宽培训渠道,改进培训模式,使教师培训主动化、全程化。

其三,学校、媒体与社会的多方合作。要多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如高职院校相对成熟的“送、下、带、引、聘”等方法[6]。建立新闻院系与传媒单位经常碰头、交流、学习的机制,提升传、帮、带的团队精神,从用人市场这一“出口”反思人才培养“入口”的缺失与经验,共同探索与时俱进的教改新方法。要在当前高职高专现有的院校培养模式、企业嫁接模式、校本培训模式、自我生成模式的基础上,深度发掘校企合作模式、前店后厂模式,以“产学”合作为导向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言,双师型教师培养要坚持“统一性与分散性相结合、自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相结合、激励机制与长效机制相结合等基本原则。”[7]

综上所述,师资队伍水平是大学办学质量的决定性和关键因素,知识社会的到来,使得教师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应用型高校新闻教师队伍面临着知识重构、能力再造的任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新闻学专业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建设措施得力,必将对应用型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区域经济起着重要意义。

[1]孔繁敏.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2]詹先明.双师型教师发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9-10.

[3]曹丽婷.应用型大学“知行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M]//苏玮,范同顺.应用性高等教育教学品质研究.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62.

[4]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20.

[5]陈昌凤.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流变[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8-10.

[6]鲍艳.高等技术师范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6):90-92.

[7]何兵,唐凯兴,覃铭,等.后发展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探讨[J].百色学院学报,2010(5):122-126.

Analysis of constructing of the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of Journalism Profess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CHEN Wen-mi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Hunan,China)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force of the mass higher education.The journalism has been undertaking the important task to train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innovative,application-oriented journalists.The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has been playing a very unique,critical role i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journalism profession.It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by reinfor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of journalism profession on the basis of learning from the foreign advanced paradigm an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from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journalism profession;practice teaching

G645

1007-5348(2013)03-0173-04

2012-12-08

湖南省重点教改项目“民族地区高校新闻学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评估项目体系的研究与建构”(09Z2000);吉首大学教改项目“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背景下的吉首大学学科专业建设适切性研究”(2012JSUJGA20)

陈文敏(1972-),女,湖南株洲人,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媒介文化与批评研究。

(责任编辑:吴有定)

猜你喜欢
新闻学双师型双师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26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5:54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24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26:06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50:07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14:01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企业导报(2016年10期)2016-06-04 1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