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含意衔接对比分析

2013-09-06 07:07:06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议论文

戴 晖

(1.广东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中美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含意衔接对比分析

戴 晖1,2

(1.广东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衔接问题一直是语篇分析中的重要研究对象,而大部分研究侧重于文本的显性衔接手段。以含意衔接这一隐性衔接为研究对象,采用量性结合、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中美大学生在各自的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议论文范文的含意衔接的特征区别,分析中国学生在海外考试中作文部分的低分情况,为汉英语篇对比研究提供分析性意见。

含意衔接,隐性衔接,话语分析,GRE,NETEM

一、问题的提出

语篇是文本形式的交际实践。语篇的研究和两个问题紧密相关:语篇是如何衔接的;衔接方式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衔接关系。国外很多学者对英语使用者认知并形成文本的过程进行了重要论述(Van Dijk,1972;Halliday&Hasan,1976)。Halliday 和 Hasan (1976)[1]认为,“文本和非文本的甄别性特征就是文本具有语篇性,而后者是由衔接关系赋予的。”他们对衔接关系进行了分类,如“and”属于递进关系,“but”属于转折关系等。由此看出,这些关系在文本中是显性的。在他们看来,(显性的)衔接关系是语篇的必要条件,但这种观点因无法解释下面的典型语句而显得过度概括:

A.你觉得AMY教课教得如何?

B.她每次上课的衣服都不一样。

中国学者对衔接关系的论述比较慎重。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里对衔接关系有这样的论述:“局言者,联字以分疆;明情者,总义以包体。区畛相异,而衢路交通矣。”对言辞的局限,就是联结文字,分别组成句子;使内容显明,就要汇总各个句子,构成完整的意义。章和句联系是很密切的。“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随变适会,莫见定准。”一个句子统领若干文字,有待适当地联系,才能起到它的作用;一个章节汇总一定的意义,必须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才能成章。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随机应变,是没有固定的准则的。

现有的文献表明,大部分研究都是探讨语篇的显性衔接手段 (彭宣维2000;朱永生et al,2006;何善芬et al,2010),语篇隐性衔接手段的研究相对较少。牛保义(1999)对隐性衔接中的含意衔接进行了统领性的论述,他从Grice,Levinson和徐盛桓三人的会话含意理论出发,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述上的不完备和语义空缺的现实进行分析,指出这些问题是 “由隐含的常规关系或人们规约性的共识来补足的”[2]。而这种隐含的常规关系和规约性共识的衔接就是“含意衔接”(2009)[3]。何善芬等(2010)[4]也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但因其更注重语篇中的连贯,认为仅有衔接没有连贯的文本并不是语篇,因而将此种含意性的语言成分归纳成隐性连贯,和显性连贯的概念相对。作者认为何善芬和牛保义的表述虽然不同,但概念极其相近。鉴于连贯更多的牵涉到认知层面的问题,较之衔接更为抽象,作者更倾向于使用隐性衔接的表述。汉语中含意衔接也有很多例子,如《红楼梦》里黛玉的诗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分别借助“梨蕊”和“梅花”表现白海棠的鲜艳洁净之美和孤高傲世之魂,这种理解无疑是读者依靠人们对三种花的共识而得出的;“偷来”和“借得”二词,贬词褒用,则意趣盎然地将两者和“具有”这一概念进行对接,而这种对接依据的是读者对三者常规关系的把握。两阕诗歌以花喻人,含蓄地表现了诗者超然飘逸的品性。

既然含意衔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问题就产生了:究竟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下,英语议论文写作的隐性衔接要求和衔接特点有何不同?中美大学生的英语议论文中含意衔接有何区别?本文旨在研究中美两国在研究生入学考试议论文部分官方范文的含意衔接方式的相同和衔接内容的差异,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议论文的要求和高分写作实例,为后来的英汉语篇对比分析提供一些分析性意见。

二、两种议论文的要求和命题形式

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类)(GRE General Test,简称GRE)的官方指南简要地提出了分析性写作的重头戏——ssue(议论文)的写作要求(ETS,2011)[5],要求考生提出观点并提供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以此来构建自己的论证。该写作涉及学科领域十分广泛,“能够诱发考生进行复杂思考及劝说性写作的能力,而大学老师们认为这种能力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业中也是至关重要的”[5]。GRE更注重学生在文章内容和写作思路上的灵活变化。ETS对GRE劝说文写作提出了六点要求,“连贯性”“具体性”“适切性”“正反性”“相关性”“完备性”。GRE 的评分人在评判文章时并不寻找“正确”的答案,他们评估的是考生处理特定题目要求的技能,以及考生清晰地表达观点、展开论证以支持自我观点的能力,并以此给出0到6分之内的一个分数。满分作文(6分)应具备以下特征:劝说性论证的组织、展开和表达的成功策略,考生实例的使用、对论点的展开和支持、文章的组织、语言的流利性以及词汇的选择。而中国的《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考试大纲(非英语考生)》(简称NETEM)要求考生掌握的写作技能:能写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包括“一般描述性、叙述性、说明性或议论性的文章。”满分作文要求包括:“所有的内容要点;丰富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语言自然流畅、语法错误极少;有效采用多种衔接手法,文字连贯,层次清晰;格式和语域恰当适切”“对目标读者完全产生了预期的效果。”[6]

关于命题,GRE的命题形式是固定的,要求学生就给定的一段文字进行个人观点的陈述和论证,如‘Students should always question what they are taught instead of accepting it passively’,题目表述并不复杂。NETEM的议论文则是考生按照提示信息写出一篇160~200词以上的短文,提示信息的形式有主题句、写作提纲、规定情境、图、表等,总分20分。从2000年开始,所考的题目提示信息形式都是图画。

从上述要求和命题形式可见,GRE着重议论文的劝说性论证的展开和表达的成功策略,其中语言应服务于功能;而NETEM则注重形式化的语言的完备性,在扣题的基础上,语言形式被赋予了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西方学者和大学教师每每读到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所写出的文章,总是要不厌其烦地摇头的。”[7]因此,中国学生的英语议论文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得到认可这一问题引起学术界颇多关注。

三、中美大学生议论文含意衔接的对比

根据牛保义(2009)的看法,含意衔接的概念和语用学中会话含义理论密切相关。格赖斯的四准则,列文森的三原则以及徐盛桓的含意本体论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理论。根据“量的原则”,话语量要始终,交谈双方的共同意识(集体意识)尽量不谈,提高语言的“简约性”和“审美性”[3]。一个值得推敲的重要概念是集体意识,它是交际双方共同知晓的背景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一种常规关系。徐盛桓(1996)[8]对其进行了定义:常规关系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客观关系,是事物自身与他事物的关系,不以语言运用者的语句为转移。含意是提及的事物之间或与他事物之间所体现的常规关系。含意性是指在任何一段话语里,都可以从中感知到一些前存于词语里的语义之外的隐性表述。含意化不是说话人外加给话语的,是话语所体现的常规关系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是语言内在机制的运作所致。据此,牛保义将该理论扩展开来,试图把含意性看作一种架构谋篇的手段,来进行有效交流。含意衔接是一种隐性衔接,即利用句子显性表述的隐含意义实现句间的衔接。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对含意衔接进行详细分类,而且含意衔接很多时候会因为情形复杂而难于界定。

(一)含意衔接的形式

作者在GRE官方指南中给出了6篇的范文分别选取6、4和2分三篇。在NETEM新考试大纲中的范文中选取18分、12分和6分三篇,针对其中的含义衔接进行分析。本研究无意于词汇、句法等语言特征分析,而旨在对出现的含意衔接进行简单的量化统计分析。通过作者观察,发现高分和低分的GRE和NETEM范文都不缺乏显性衔接,虽然其质量可能存在清晰度、流畅度以及自然度的差异。

表1 GRE和NETEM考试英语议论文各分数段范文的含意衔接量表

由此可见,GRE的6分、4分和2分三个不同档位的文章均有含义衔接出现,数量呈降幂排列。较为明显的是,GRE的评判者在高分位置上非常看重文章隐性衔接的绝对数量,尽管在4分和2分档的作文中,隐性衔接的数量并无太大差异。由此证明英语母语使用者对文章质量的评判的重要依据就是文章的简约和审美,其来源即避而不谈的交际双方的“集体意识”。而在NETEM中,评判者更重视文章的显性表达,即使隐性衔接数量非常少,考生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分数。可见,含意衔接出现频率和作文分数呈相关关系。含意衔接越多,分数则越高。这同GRE的考试要求不谋而合——含意衔接作为能展现出考生的视野的广度、宽度、深度的渠道,能很好的加强劝说性。而NETEM并不注重这些思维能力的展示,更注重语言文字能力上的表达的正确性。

(二)含意衔接的内容

GRE的6分文章出现的衔接为: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ilicon bridges,wireless network,satellite,fuel conservation,global warming,horse-and-buggy generation,maverick scientist,web MD,the U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hyperinflation,Luddite attitude等。4分文章出现的含意衔接则有:invention of the internet,golden age of technology,instant coffee,microwave等。2 分作文:fashion issues,magic stick,black box.试举两个GRE满分作文例句:

S1 With increasing energy demands from emerging markets,global warming becomes a concern inconceivable to the horse-and-buggy generation.该句的“horse-and-buddy generation”指的是美国汽车工业大潮前习惯于用马和马车代步的一代人。这种解释明显要依赖于交际双方对于美国年代特征的共识。再如:

S2 It’s tempting to believe that technology has isolated and infantilized us,essentially transforming us into dependent,conformist morons best equipped to sideswipe one another in our SUV’s. 将 “conformist(英国国教徒)”比作“moron(傻瓜)”也体现出该作者对英国国教徒和所谓正统的英国圣公会的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蔑视。这种解读无疑也要追溯到对英国教会发展历史以及英美国家形成历史等文化背景的理解中。再来看在NETEM官方的高分范文中出现的一句话:

S3 To my best understanding,the story of Deng Yaping could be the best illustration of this point.其中对“Deng Yaping”的理解要依靠中国人对邓亚萍这位世界顶尖的乒乓球运动员个人的发展历程的艰辛和退役后成功转型为学者和官员等历史的了解。换句话说,对外国人而言邓亚萍是一名优秀的乒乓球手,而对中国人来说,邓亚萍是一个从弱者变成强者,打破传统观念的时代标志。由此证明,含意衔接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背后的深层含义可能千差万别。

四、结论

多年来,学者们把重点放在“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研究上面,从语篇、句法等角度进行解析,这些研究更多关注语篇中显性衔接的问题(刘宓庆,1992;潘文国,1997;连淑能,1993)。近几年来,国内的隐性衔接相关研究开始多起来。宁平(1999)介绍了英语语篇特殊含意衔接及其教学上的启示;柯招(2011)从关联认知的角度介绍了语篇连贯的隐性衔接机制;沈继荣(2010)以《人民群众是“打黑”最大的靠山》为例,对新闻评论语篇中的隐性衔接进行了语义逻辑衔接和主位推进的研究。

任何语言,都融汇成并依赖于一个庞大的、正确的、共同的世界观体系来交流,这使得跨语言的交际成为可能。在共同的世界观的基础上,通过话语来解释信念,给信念分配意义,最后获知说话者的含意。交际只有两种结果:成功,体系就被共享;失败,就可以了解到一个与我们自己的语言社区截然不同的语言社区。随着交际的增多,交际的平台越来越大,交际双方就越来越有可能对同样的对象形成共同的看法。因此,理解一个人的语言要依赖于听说双方有共同的世界观。含意衔接是每种语言都有的情形。含意衔接的有两个重要作用:增大表述的吸引力;富有趣味感。但在中国大学生写的英语议论文中,含意衔接的比例之低令人惊诧,似乎和长久以来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传统看法相悖。这或许能部分地解释中国学生在雅思,托福,GRE这些出国考试中作文部分成绩欠理想的原因。而这种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原因又十分耐人寻味。肩负着选拔优秀的英语使用者的任务的NETEM中的议论文写作也已有八股之嫌。二语/外语使用者进行交际时,语言文字的表述力和趣味感降低,已成为一个现实,这无疑对语言基础类课程和跨文化交际类课程提出了更多、更深层的教学要求。

作者并非不重视显性衔接,并且认同牛保义(1998)的观点:“显性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主要手段,隐性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不可缺少的方式。”[2]从上述研究看来,只有显性衔接的文章机械呆板,缺乏可读性;只有隐性衔接的文章则有晦涩难懂之嫌。无论是借助于此的隐含意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还是借助特定的语境知识,以交际双方共同的背景知识为前提建构衔接连贯的语篇,隐性衔接手段在英汉两种语言里均为常见。但要注意,推理过程如过于复杂,则会被认作无衔接、不连贯的语篇,因此会话含意理论中的“度的原则”和“方式原则”值得推敲。

[1]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76:4.

[2]牛保义.隐性衔接论[J].外语教学,1998(3):1-5.

[3]牛保义.英汉语篇含意衔接琐议[M]//认知 语用 功能 英汉宏观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06-107.

[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466.

[5]Education Testing Service.The Official Guide to the Revised General Test[M].McGraw-Hill,2011:11-24,12.

[6]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2013英语1考试大纲(非英语专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8]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30.

[8]徐盛桓.话语的含意性[J].外语研究,1996(3):1.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Implicational Cohesion in English Arguments by Chinese and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DAI Hui1,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China;2.Facult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Guangzhou 510420,Guangdong,China)

Cohesion has been a hot topic for research in discourse analysis up to now,of which most of work done focuses on explicit cohesive devices.This paper aims at a relatively less debated implicit cohesion implicational cohesion.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model essays of various grades issued by GRE and NETEM testing service is undertaken by means of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mplicational cohesion;implicit cohesion;discourse analysis;GRE;NETEM

H315

1007-5348(2013)03-0182-04

2012-12-26

广东工业大学青年基金研究项目“英汉论辩语篇的跨文化对比研究”(082065)

戴晖(1978-),女,山东济南人,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及英汉语篇研究。

(责任编辑:明 远)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学生天地(2020年28期)2020-06-01 02:19:04
简谈“议论文”写作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31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中学语文(2015年27期)2015-03-01 03:53:28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
语文知识(2014年11期)2014-02-28 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