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2013-08-15 00:52钱宗霞
关键词:辅导员情绪心理

钱宗霞

(南通大学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高校辅导员的健康心理是指其在思想、生活、学习、工作、家庭等各方面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即使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具备心理调适能力,表现出积极情绪多于消极因素的协调发展水平,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工作风貌,能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形成原因

(一)角色不清和角色责任的冲突

尽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颁布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为辅导员的工作提供了理论上的基本依据[1]。但高校对于辅导员角色没有明确的定位,导致辅导员从心理上对辅导员角色产生失落感。在高校,辅导员是基层工作人员,与学生接触较多,所以只要与学生有关联的事情,学校各部门都将首先联系辅导员:教务部门希望辅导员抓好学风、考风;组织部门希望辅导员协助,做好大学生组织发展和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辅导员所在学院希望辅导员保证学生遵纪守法,并带领学生团体为学院获得各种荣誉;宿舍管理部门希望辅导员协助,做好宿舍规范管理等等。千头万绪的工作都要辅导员梳理完成,而且辅导员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采取措施,将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念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2]。辅导员多重角色带来的角色责任的广泛性,有限的精力和无限的责任产生矛盾时,就会使辅导员产生高度的紧张和焦虑感[3]。

(二)工作内涵和能力要求的冲突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社会信息化带来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社会要求高校要承担起大学生成才的重任,实现全员育人,但是高校的专任教师有着科研教学的工作压力,高校教育的全员育人理念更多的还是依托辅导员实施育人功能,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择业观的教育、创业教育、礼仪教育等贯穿于大学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工作内涵的扩展无形中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要求辅导员除了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备职业规划理论和创造学等相关知识,而高校辅导员往往并非这些专业出身,上岗前的业务培训,也不足以使他们能从容应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因此,辅导员必须不断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成为全能手。辅导员的工作内涵和所要求的工作能力使辅导员产生高度的忧虑和强迫感。

(三)职业期待和职业发展的矛盾冲突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明确了辅导员的责任,也因此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产生了一种传统认识,认为辅导员将会走上党政管理干部的岗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高校辅导员自身对所从事的职业抱有了很高的期待。目前很多高校并未按照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专职辅导员按1:200的比例进行配备,往往是1:300或是1:400的比例。辅导员带的学生越多,其事务性工作就越多,从而难以脱身从事科学研究,即便进行科学研究也只是停留在表面,这势必影响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的发展。随着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深入,目前各高校行政管理岗位纷纷推出竞聘制度,实行双向选择,优胜劣汰,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体制建设还不够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只有转岗、转专业才能实现更大发展,直接造成辅导员工作“浮”在表面,工作热情消退,工作积极性降低[4]。

二、缓解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对策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Albert Ellis)曾经说过:“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多种矛盾冲突导致的心理困惑在辅导员群体中普遍存在,面对这些心理疑惑的时候,高校辅导员需要适时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此行为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将矛盾及时化解,产生积极心理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达到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

(一)掌握合理情绪疗法,学会情绪疏导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 RET)。 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即ABC理论,其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对诱发事件的看法和评价,C代表个体的情绪以及行为反应的结果。ABC理论指出,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间接原因,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说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不合理的信念所引起的。面对客观压力,辅导员应学会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之ABC理论调适自我心理情绪,建立合理的信念,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舒缓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增强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获得支持系统

人的健康最重要的其实就是人的适应性,人的适应性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高校辅导员大都是学业毕业后直接上岗,思想相对单纯,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容易与同事发生纷争,与领导关系紧张,久而久之会累积成为孤独、无助、固执、偏激、郁闷、焦虑、消沉等不良情绪[6]。因此,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有益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一种良好的、和谐的校园人际交往圈,有助于营造一种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宽松的心理氛围与和谐的人际环境,以缓解工作压力,排除心理症结,心情舒畅地开展工作。

(三)正确管理时间,体会工作的快乐和满足

辅导员的时间不可能完全由自己支配,常需要适应领导与学生的要求以及环境的节奏,还会遇到各种校内、校外突发事件的干扰,增加了时间管理的难度[7]。因此,辅导员不能一整天都被动地作出反应,而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对许多问题进行预测和事先安排,争取时间上的主动。比如:培养一批学生干部,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从单一、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同时,在大学生的教育引导过程中,把教书育人和人生意义结合起来,体会学生的成长和学业成就,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四)增加适当的体育运动,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不仅让身体器官得以休息,而且能调节辅导员的心情和心理状态,使身心保持在一种比较稳定、积极的状态之中。大学扩招、快节奏工作等因素的影响使高校辅导员常常受到情绪波动和过度紧张的刺激,体育运动者不论职务、文化水平等进行体育锻炼的这种特点,使得体育运动过程热情奔放、无所顾忌,在这种环境下,参加者会很快忘却先前不愉快的刺激,达到运动调节心理的目的。身体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意志有助于增强个体抵御心理压力的能力,体育运动本身具有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运动者会努力克服自身的运动极限,挖掘自己的运动潜能,这无形中就培养了运动者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强健的体魄。

[1]邹兴平.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79.

[2]李勇,步德胜.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原则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96.

[3]喻颖.论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身份焦虑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7,(9):746.

[4]李东,孙海涛.基于双因素理论的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70-71.

[5]刘春景.浅论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缓解方法之我见[J].大众商务,2009,(18):214.

[6]常崇宜.时间理论概略——兼谈大学教师的时间管理[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7.

猜你喜欢
辅导员情绪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心理感受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情绪认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