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华,董丽娜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河北 保定 071000)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中明确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在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其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这是高职院校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通过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拟以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为例,主要探讨加强课程建设、实现高职学生毕业与就业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
外贸英语函电是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必须开设的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应用型核心专业课程。本课程基于外贸业务员岗位设计,以培养外贸业务信函写作能力为主线,营造一个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统一、学习情境和工作情境相融合的学习氛围,并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项目教学设计,进而强化对学生的外贸信函写作、外贸业务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仿真实训或实习基地实训过程中,达到“教、学、做”的统一。同时,将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体现其职业性、实用性和开放性。
随着中国的入世,外贸活动愈来愈频繁,急需既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又熟悉外贸流程的人才,而商务英语专业或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外贸工作,这就形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从课程角度考虑,以外贸英语函电为例,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授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教师一般都是英语科班出身,英语基础好,英语语言驾驭能力较强,而国际贸易知识相对比较欠缺。这些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侧重分析函电的文法,一旦涉及到贸易知识就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最终成了英语精读课。而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虽然对于外贸流程与知识驾轻就熟,但处理英语函电的经验不足,对于学生函电作业中出现的语法问题讲解不到位。
其次,无论是擅长英语教学的教师还是擅长国际贸易教学的教师,企业工作经验都不足,不能真正称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不等于双证书教师,即便是考取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果没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也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授课内容会显得苍白无力。同时,企业、行业人员对课程建设的参与程度不够,无论是在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审定方面,还是在学生的考核方面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往往是校内专职教师闭门造车,这势必会导致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因此,培养英语与外贸皆精通、理论与实践能力皆出色的双师素质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队伍是这门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1.教材、案例陈旧
大多数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往往是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的课本,其中的案例过于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任课教师虽然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新的案例,但也缺乏系统性,而基于区域经济的真实案例就更少了。高职学生大部分是在本地就业,他们如果在学校期间不能对本地的企业及其业务有所了解,就会影响学校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实训力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已经意识到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都注意到案例教学、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于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对这门课程的实训也比较重视。通过贸易软件的模拟实训,学生对于国际贸易的流程能够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与认识,但是实训一般仅限于校内实训,学生不能到实习实训基地的真实情境中接受顶岗实习,也就不能完全了解外贸活动的各个环节。
3.第二课堂开展不充分
成为一名出色的外贸业务员,除了具备英语和贸易的知识之外,还需要许多相关的知识,如PS技巧、商务软件的操作、聊天工具的使用、贸易资源的获取方式等等,这都不是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教学里所涉及到的内容。但多数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开展不充分,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内容,使得他们欠缺相关知识,到实习或就业岗位后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获取相关知识。
高职院校应通过课程建设与改革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通过调研,确定本专业的核心工作岗位——外贸业务员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以此为基础,利用在实习实训基地收集的真实案例设计三个大的项目,把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子项目,每个大项目都包含以上所说的子项目。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采用讲授、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贸易流程、贸易条款、不同函电的基本写作格式等有清晰、深入的了解。
理论知识讲完之后,利用校内实训室的贸易模拟软件,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情境模拟。小组间分工合作,每个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如出口商、进口商、银行等,这样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于学生最后的成果——函电进行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还可以把作品通过Email发给做外贸业务员的往届毕业生,由他们评价函电的实际效果。
通过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在评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提升。
1.开设选修课
加大选修课开设力度,根据学院选修课的开课计划,推荐学生选修计算机应用课程,并鼓励其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选修商务办公软件操作课程,熟练掌握常用商务办公软件的应用,同时进行商务办公软件与设备应用的综合实训;选修中西文化比较方面的课程,既可避免日后与外商交往中因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举办技能大赛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各个学期分别组织不同形式的技能竞赛,比如外贸知识竞赛、商务谈判技能大赛、函电写作比赛、涉外秘书技能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在这些比赛的准备与参与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入、更系统地运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建立校内生产性工作室
学生在掌握了外贸工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后,还需要在实境中操作运用。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在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观摩、顶岗实习之外,还可以建立校内生产性工作室。如与外贸公司合作,建立相应的工作室,体现公司的特色与文化,由在校生充当外贸公司的业务员,从事贸易活动,在校内工作室完成整个贸易流程。由此,学生既能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又能在实践中提高职业能力,还可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工作室的管理与运作体现了师傅与教师合一、产品与作品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的理念。
1.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利用
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如果没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支撑与合作是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在巩固与发展原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充分与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见习、假期实习、顶岗实习;教师可以每学期抽出一定的时间到企业、车间,参与企业的管理,成为企业的员工,真正实现从理论型教师向双师素质教师的转化。
企业有大量真实的函电案例,在不泄漏企业机密的前提下,可以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建立案例库;可与企业合作,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或实训材料;邀请企业参与到学生的考核中,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客观。此外,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的需要邀请企业人员、行业专家到校为学生讲解外贸知识,如信用证的开具、报关员的任务等,使学习内容更加直观与生动。
2.网络资源的使用
互联网上有许多外贸网站,其中有最新的贸易政策、外贸案例、函电范文、业务员的贸易心得、交流论坛、外贸教师人脉圈等相关知识与资源,对于教师和学生积累外贸知识大有裨益。代表性的网站有阿里巴巴、福步外贸论坛、tradekey网站、广交会网站等。除了登录这些网站拓宽自己的知识与视野外,还可以寻找客户建立业务联系。
另外,还可邀请网站的管理人员来校讲解网站的运行与管理情况,如邀请阿里巴巴的区域经理来校举办讲座,可以使学生快速地了解这些网络资源的实景,在工作中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3.充分挖掘往届毕业生资源
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经验丰富的外贸业务员,他们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可以建立毕业生QQ群,便于随时、随地联系,在工作之余,邀请优秀毕业生来校介绍经验,比如风险的规避、时差的利用、证据的保留等。还可以引入现代“学徒制”理念,即在校学生与毕业生结成师徒,由往届毕业生对在校生进行实践指导,对在校生的函电作业进行批改等。这样,校内专职教师、行业企业人员、往届毕业生均成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提高。
总之,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关键,而课程建设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个核心,致力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1]粟裕云,徐雯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转型——《外贸函电》课程教学应用[J].大家,2011(8).
[2]孙艳华,刘志勇.高职高专学生毕业与就业无缝接轨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18).
[3]郗敬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