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丽,董红卫,张国丽
(1.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0;2.河北大学 工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高校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有着紧密和直接的联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带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迅速崛起,并成为各地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点。作为以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智囊团作用,以更好地适应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得以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面临着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例如高职院校发展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办学过程中应主动开展科技创新,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应用技术研究,解决地方企业在生产、建设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进而服务社会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012年2月24日,国务院召开的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科技工作取得显著进展,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但是我国科技体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科技和经济存在“两张皮”的问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问题亟待解决。①国务院办公厅.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EB/OL].http://www.gov.cn/ldhd/2012-02/24/content-2076190.htm.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提出,2012年高校科技工作要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机制和模式,大力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科教结合等方面的工作。②人民网.杜占元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news.china.com.cn/yollnews/2012-02/22/content-12852589.htm.体制机制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撑,研究工作在体制机制改革前期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高校的科技创新,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研究急需加强。
目前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体系、科研定位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教师主动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也不足。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对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认识上还存在偏差。甚至认为科研是研究型大学的职责和任务,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培养蓝领工人为主,教师只要教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即可,没必要搞科研,更不用谈科技创新。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受普通本科学科教育模式的影响,往往习惯于关在学校里,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认识,采用模拟或虚构的任务情境来教学生,对于来源于企业,又直接服务于企业的课题没有了解,甚至认为那是企业和行业的事,与高职院校无关。众所周知,除人才培养外,服务社会也是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高职院校更应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
大部分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基础比较薄弱,有的是从成人教育发展而来,因此文化积淀与建设能力较差,学术氛围不浓,多数教师由于没有科研压力,缺乏科研动力和经验,没有形成自己较为固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传统意义的教改上,所搞得科研也仅是停留在为评聘职称而不得不完成的论文发表、课题立项等层面上,而对真正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类研究则少之又少。最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已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鼓励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教师从观念上也有所转变,但由于教师没有直接参与企业活动,对于企业或地方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了解,研究没有方向,不知如何开展。对于高职院校强调教师应具备的实践操作技能,大多数教师也仅局限于纸上谈兵,缺乏主动服务企业和当地经济的意识,没有真正深入到社会实践中,甚至有些教师实践技能也不熟练,无法解决企业、行业的实际问题,更谈不上深入的研究。因此,只能开展一些简单的、技术含量较低的技术服务。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当科研工作与教学、学生等工作发生冲突时,总是科研让路,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独立的科研管理部门。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最早科研管理是教务处的附属职能,之后随着学校的发展,成立了产学合作处,主要职能是学生实习与就业管理,同时兼科研管理,后来成立了科技处,但与高职教育研究所合署办公,仍然没有独立的专职管理人员。由于科研工作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专职管理人员相对不足,带来的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科研工作缺乏宏观指导和长远规划,工作随意性强;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科研导向不明确,奖励制度和激励措施不到位,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科研专题培训欠缺,指导不力致使年轻教师想参与科研可又不得章法,无从下手;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影响科研成果转化。
2010年以前,我国高职院校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得以迅猛发展,院校招生规模也迅速扩张,但基本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师资队伍的建设远远没有跟上学生人数的激增,导致高职院校教师紧张,生师比超标,教师教学工作量加大,有的甚至达到周20以上课时,使得教师根本无暇参与课堂外的科技创新。近几年随着校企合作的逐步深入,大量兼职教师充实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师资紧张的现象得到缓解,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教师参与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不明确,研发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设备等不能得到满足,科研完成后的预期效果不明显,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师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要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就要把自身的优势与企业的科技需求结合起来,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要围绕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需要,瞄准企业产品开发与技术升级需求,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要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建设连接大学与企业的成果转化基地;要积极参与区域科技创新规划,努力承担地方科技攻关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大学的科研,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几种类型。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首先应该是高等性,其次是职业性。就其高等性而言,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样肩负着研发和创新的职责。就其职业性而言,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姻,主动服务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高职科研定位应以突出应用型研究和开发型研究为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科技研发的项目应当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服务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因此,在进行应用技术研发时,从立项开始就要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尽量做到技术推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只有定位科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科研成果是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和探索,并经过鉴定或评审,确认具有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成果。目前,科研成果的转化(即将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及企业实际需要结合运用,进而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渠道还不够畅通。成果转化是密切高职院校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再好的成果如果只是停留在研发阶段而没有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不能带来任何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高职院校应制定成果管理政策,搭建成果转化平台,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积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占领市场,提高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益。
高职院校建立导向型机制,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从精神、物质和发展空间等方面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从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和项目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管理办法等制度的建立入手,多部门协同联动,鼓励教师从企业和基层找项目,并将研发结果直接应用到企业和基层,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由于历史积淀和发展基础不同,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和办学层次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学校不可能将所有资源在现有的专业平台上进行平均分配,要坚持特色发展道路,量力而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助推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应结合学校自身科研、师资、专业等优势和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准确把握开展科技创新可投入和支配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状况,积极稳妥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地方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从而增强学校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高职院校要坚持走政校企合作的开放办学之路,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呼吁地方政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并利用这一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笔者所在学校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与多家高校和高新企业联合成立了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规划为研发、培训、创业、合作等四个专区,分别具有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与科技企业孵化、师生创业等职能。学院通过相关政策鼓励广大教师积极进入科技园,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同时学院还在省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研究院和研究中心,以技术创新为目标,开展工程技术研究、试验和技术服务,从而为相关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依托这些合作平台,既可吸引校外优秀的研发人员,又可带动校内的研发力量,做到校内外研发人员密切合作,共同完成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研发项目,使研发成果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摸索总结,并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1]王华莲.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0(7).
[2]何添锦.高职院校科研整体实力提高的几点思考[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7(1).
[3]伍建桥.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圈,2007(18).
[4]郭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探析[J].办公自动化,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