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丽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的主要组织载体。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工作大多是以班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相结合,构建一个凝聚力强、健康发展的班集体,将有利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作为一名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采取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管理方法,探索管理新途径。因此,加强班级团队建设日益成为当今教育管理科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管理力量薄弱,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完全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管理方式是行不通的,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方式才能适应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脚步。学生管理工作只有牢固树立起“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价值观理念,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高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职院校创建班级团队建设,走精细化管理道路,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升华,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班级团队建设是在“以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重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淡化学生个人之间的激烈竞争,强化学生间的整体协调与合作,整合各种管理措施和手段,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学习、督促和帮助,以推动其良性竞争,形成课堂内外人人参与管理的和谐局面,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团队中该如何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此,基于班级团队建设的管理模式建构有其自身独特的意义。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基于分析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找出管理对策,以适应新型教育体制的要求。创建班级团队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的表现,《孙子兵法》中至理名言:“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是专科层次教育。目前年龄普遍是90后,思想较活跃。入学分数普遍偏低,学习基础差、底子薄,还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和失落感;思想懒惰,行为缺乏纪律性和自觉性;集体观念不强,集体主义荣誉感和责任感薄弱,自我要求不严,不良习气较重;较强的叛逆心理,部分情绪上抵触学校严格的管理制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自我约束力较差,对事物都抱无所谓的态度,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个群体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学习态度、心理素质等方面异于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局限于学生的学习表现,更侧重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员工在团队中承担的角色。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何为班级团队?根据罗宾斯的概念,基于班级管理角度分析,班级团队是指为了实现最终教学目标,由班级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成员个体共同组成的,集合了每个参与学生成员的思维观念、知识技能、智慧经验等积极因素的组织形式。
班级团队建设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班级管理中开发和挖掘有效的班级工作小组,通过小组成员自我管理的形式达到班级整体管理效果最大化的过程。班级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在“以学生为本,促其自我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依据学生的特点科学化划分团队,落实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促进学生良性竞争,在竞争中潜移默化的进步。如何搭建良好的学生班级团队建设平台,形成每一个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展现的机会是学生班级团队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
实行目标管理,根据行为科学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杰出团队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共同的愿景与目的。目标的制定是一个团队建设的首要要素和前提,没有目标就称不上是团队。
目标的提出要通过班级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取得一致,将班级大目标内化为个体所需。根据目标管理原则,制定总目标,然后一一分解成一系列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子目标。团队的共同目标是长期目标,引领团队发展的方向;中期目标,具体地说就是学期目标;短期目标,细化工作,即本月或本周要干什么,要开展哪些活动,各项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等。三阶段的目标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循序渐进。目的是引导学生由小到大去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使学生永远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活力。
一个制度的顺利执行,也需要各方面人员的支持与配合。首先,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队伍中是先锋力量,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其决策力和支持对班级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次,取得专业导师的理解与配合,建立班级专业导师制度和辅导员的双元管理体制,加强教师间的合作,配合辅导员共同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把教育和教学统整起来;最后,学生的配合与支持才能顺利开展。采取责任制,对组长、考核人员等所有同学都有明确、具体的职责要求,使班级的每一件工作都有人负责,逐步实现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班级团队作为正式组织,经过人为设计而建立的权责分配体系,有正式的结构、明确的目标、特定的功能、对成员资格有统一的要求的行为系统,直接影响着班级管理的有效性。整个班级作为一个载体,组建富有竞争力的班级团队。一般可设4~6个小组,每组以8~10人为宜。将全班学生依据男女生比例、身体特点、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住宿生与外宿生、学习能力、活动能力等诸多因素的相对平衡进行综合评价,最后进行排序,采取优中差的搭配方式,然后按照实力均衡的原则分配。班级团队成功组建后,构建团队内部组织体系,确定团队领导人,例如可以设组长1人,副组长1~2人,协助组长工作,采取自由推举或选举的方式来确定,提高全员的参与性。小组设计团队名称、logo、口号等。实践证明,各团队的力量愈均等,其竞争活力就愈强,并将差异化管理理念注入,在良性竞争中产生动力,才能带来更大的进步。
1.制定班级管理制度
制定班级制度,正所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科学设计和健全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建设水平的标志。6世纪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认为,想要维护国家的统治地位,一靠军队,二靠法律,制度是约束,军队是保证。班级管理不仅靠学生干部,更需要制度的约束与保障,制度以《大学生管理手册》为依据,为班级成员提供了行为准则和行为调控的依据,严格执行各种考勤制度,对学校和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等要做到有记录。因此,建立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团队建设的保证。
2.设计考核项目,完善班级团队建设的绩效考核体制
班级团队建设的绩效考核是指在班级管理中,班级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根据班级管理制度,采取科学的方法,对班级团队实现班级各项任务目标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导致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考核项目基本包括课堂表现(请假人数、上课迟到人数、旷课人数)、寝室文化建设(不归/晚归、宿舍卫生、宿舍建设情况)、学习成绩、参与活动、获奖状况等等。制定合理的加分减分项,班级考核项目和管理制度需细化,尽量采取量化考核。那么如何有效地建立班级团队建设的绩效考核体制呢?笔者根据实践操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班级学生个人操行分体制,采取定性、定量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为主,减少误差的存在,使班级团队各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最终以“分数”统计。
(2)建立健全班级团队操行分体制,即把团队整体绩效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和要素,将单项任务量化。
(3)个人绩效结果跟团队绩效考核采用的“双向并轨体制”,使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关联,最大限度地将团队利益与个人利益糅合在一起。平时考核中,要将每位成员的德、智、体、美、劳得分并入团队成绩,团队的分数又计入每位成员各自的考核成绩。建议团队考核成绩在个人考核成绩中所占比重偏大,这样才能达到创建班级团队的最终目的,促进学生对团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建立健全绩效考核的阶段性奖惩制度。绩效管理要有反馈,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及时调整才是考核的最终目的。在一定时间内,如一周或者两周后对团队与个人分数进行排名,奖优罚劣。
由班级主要负责人,每周定期召开班级短会的形式,及时汇报与点评班级一周以来开展的各项工作及有关事项,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明确下阶段工作任务等。
由考核管理委员会将每个月的班级主要工作(活动)的安排在月初用书面形式进行公布,辅导员每月底进行比较点评。“月汇报”制度既可强化班级工作的计划性,提前做好准备,并起到动员全体的作用,还具有强化民主监督,促进班级工作目标的实现与完成,提高班级团队威信等效果。各组之间比较分数,采取奖励、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最后提出改进意见,促进下阶段更好的完成任务。
“其设赏有厚薄,其立禁有轻重”,学生管理贯彻重奖慎罚的原则。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分为奖励性或惩罚性激励手段。在制定班级奖惩制度时,要参考学生意见,辅导员、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一套适合本班级的可行有效的奖惩标准,必须明确奖惩措施。奖惩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能太高或者太低。如果奖励标准太高,则奖励比例小,大部分学生可望而不可及,感觉做与不做区别不大,进取心逐渐减弱,甚至失去信心;标准设定太低,奖励比例高,失去了奖励的激励效应。惩罚机制需适度,如果惩罚过重,就可能使违纪的同学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惩罚过轻,又可能起不到威慑作用;同时,要特别注重学生自我内化的过程,当学生犯错误时,要先提醒、警告,给予自我矫正的机会,不能马上惩罚。
高职院校要长远发展,教育的思路要改变,采取精细化管理。班级团队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发展的工作,控制难度很大、实践性很强,需要有传承性,也要有创新性。班级团队建设模式的成功建立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感染、诱导和示范的作用。为了促进班级团队建设,辅导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改进工作方法,积极探索班级团队建设的规律,恰当运用管理艺术和教育方法,充分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重在塑造学生行为规范和文明修养,坚持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把工作做到实处。努力将班级塑造成为一支具有高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和竞争力的高效团队。
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要共同探索,仅靠上述论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配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夏原野.高职院校班级团队建设研究[J].北方经贸,2011,(12).
[2]李振峰,王立腾,牛爱之.以团队建设为核心的班级管理模式研究[J].基础教育,2012,(9).
[3]胡八一.8+1绩效量化工具与应用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黄莺.基于班级管理的学生团队建设模式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3).
[5]罗显亮,席宏伟.基于寝室团队建设的班级管理模式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0,(6):60-62.
[6]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