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2013-08-15 00:44张玲邱瑜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工学课程体系实训

张玲邱瑜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邯郸056005)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一种特定的教育,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技能型人才以职业能力、操作能力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为核心,其特点是强调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学生技能的必要途径。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企业岗位生产实习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形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

在国外一些经济和技术发达的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韩国的“订单培养”模式和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型”模式等。经历了100多年的实践,工学结合不仅经久不衰,反而是经过时间的不断考验而愈来愈焕发生机。这给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二、实施工学结合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有订单培养式、“2+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项目驱动式、校企融合式等。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点和可行之处,但同时也存在着具体实施方面的难点和局限性。经历了十多年的实践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较职业教育发展得好的国家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1.从政府层面上来说

法律法规的制定上没有给企业以足够的政策方面的优惠。《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一方面,这给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另一方面,却没有上升到立法的角度明确企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的责任。企业参加与不参加工学结合没有明显的区别,各级政府在财政、信贷、税收、考核等方面尚未制定配套的倾斜政策,从而导致企业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积极性不高。另外,涉及到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的身份、学校和企业的职责、学生的劳动保护和劳动待遇等方面的立法也很不健全。

2.从学校层面来说

我国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未能跳出传统学科教育的影响,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没有深入变革。另外,在学生实习环节中,带有顶岗性的实习等环节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长期脱离学校,知识的学习得不到保障。一些专业的学生所在企业分散度大,教师难以深入指导与评价。

在实训基地的选择上,学校往往宁愿把校内的实训基地尽量做到“仿真”,把学生留在校内实训,由于实训设备数量少,更新速度慢,跟不上市场步伐,仿真性不够突出,学生找不到在企业环境中工作的感觉,使得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难以得到完全保证。在必须把学生带到校外实习或实践时,学校为了减轻麻烦,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同一个企业,企业不堪重负,碍于情面而勉强接受,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最终只能是走过场。

同时,开展工学结合要增加学校的很多工作量,如联系用人单位、到异地企业指导学生等,而且还要支付增加的差旅费、通讯费以及学校相关人员的工作量津贴等。这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经费,增加了办学成本。

3.从企业层面来说

相对学校而言,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参加工学结合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其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不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顾不暇,受眼前短期经济利益影响,企业看不到自身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得益于高职人才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因此他们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尤其是作为我国的企业,现行行业企业的管理体制、制度和政策也使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时不能像职工教育那样将费用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没有足够的激励企业配合程度就会受一定的影响。同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企业对实习生的培训负担较重,而相对来说企业短期内受益较少,企业当然积极性不高。

三、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我国的高职院校开展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广泛推行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

1.政府应该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

政策是调节的杠杆,也是加速器。所以,我们应该强化政府行为,实行高位推动。根据国外成功经验,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条例来协调和支持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英国政府规定:如果企业和学校实施“三明治”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作,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则企业可以减免教育税。同样,加拿大政府也通过退税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加工学结合办学。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

国家要继续完善法律法规。应对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对原则性规定的法律法规进行具体细致化,以明确高职院校及企业在职业教育特别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责任与义务。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性政策与不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惩罚性政策法规化。地方各级政府则应出台关于工学结合具体的、可操作的、针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和实施规则。如贴息贷款、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立项优先等。

当然,政府足量的财政投入也是必须的。总之,在当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重要内容之时,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及相关项目的拨款来大力提高工学结合开展的力度。

2.寻求企业和学校的利益结合点

要使工学结合转化为双方的自觉行为,关键是要找准双方利益的结合点。职业院校最大的优势在于人才结构齐全,知识密集度高。实行工学结合有助于解决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办学场所设施缺乏、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缺乏、缺少稳定的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落后、教育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而企业经费充足,与世界前沿技术较为接近,对新技术、新工艺最为渴求。对于企业来说,实行工学结合,能够得到学校的智力和技术支持,为企业职工提供再教育与培训,而且工学结合还有利于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及企业的知名度与信誉度的提高,工学结合本身就是一种企业形象策略或广告宣传方式。

因而学校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企业合作建设科技研发中心,使学校智力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同样,学校也能从研发中心获得应有的利益。职业院校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相关程度越高,企业对职业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支持度就越高。找准了各自利益的结合点,学校和企业才能树立牢固的合作思想,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自觉开展校企合作。

四、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途径

高职院校应当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在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我院在实践教学方面,将模拟仿真、实践操作训练、校内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环节循序渐进地联系在一起,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逐步形成了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总模式。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逐步形成了“拆分建造任务驱动”、“三室一场”、“分层项目引导”、“交叉滚动式”、“岗位技能导师制”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子模式。

(1)课程体系调整

2000年以来,经过课程体系调整、整合与重构,先是由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改革为由综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实践课组成的“新三块”课程体系。针对地方高职院校办学中企业订单滞后以及高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实际情况,实行“后订单”式人才培养。即针对很多用人单位往往在学生培养的后期才能确定岗位需求的具体名额及对学生的技术技能的明确要求,力求根据“后订单”及时适当调整或改变后期专业教育计划,使学生的能力更加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构建了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多方向课程结构平台”为支撑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了职业岗位所需的素质和能力结构。2006年以来,学院明确了把构建行动导向课程体系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确定以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试点,坚持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主线,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在全院对原课程体系进行“翻盘”式重构的改革尝试。

(2)实践教学改革

学院不断修订教学计划,使实践教学比重达到总学时的50%以上,各专业建立了以课内分散实践教学、集中设置的实践课程、针对某一就业方向设置的专业能力培养课程、面向职业证书考核课程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学生的能力培养实现了从入学到毕业不断线。学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与实践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如“情境体验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案例讨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示范模拟训练教学法”等。重视引进和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积极应用校园网、多媒体教学网、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等现代教学设施与技术进行模拟仿真实训。

(3)大力实施“双证书”制度

学院较早地开始了全面推行毕业生“双证书”制,各相关专业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考核方面,十分重视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接轨,充分发挥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的作用,在已开设的秘书、导游、美工、推销员、公共关系员、物业管理员、NIT等职业资格考试中,学院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学生已全员参加,使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缩短其就业适应期。学院不但每年组织建筑工程测量、计算机组装、会计电算化、创新设计等职业技能大赛活动,还鼓励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职业能力竞赛,在这些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4)实现了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院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原则,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政府投入、个体投资、学院自筹等方式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大量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这些实训实习基地的设施经费投入有保证,并相应建立了设备维护、材料损耗经费补充等制度体制,保障了实训实习基地的良性有效运转。现已建成了6个学生在校内就能直接进入真实工作环境中顶岗实习操作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其中机电系建成了设备总投资800余万元、面积达3700平方米的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该基地已形成机械制造、电控设备制造等生产能力,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元。借助校企合作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近距离接触生产,可在生产性实训中,享受到能工巧匠的技能指导,既解决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的问题,也为学生更好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5)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学院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能够对87个工种进行培训、鉴定。经国家、省、市授权,先后成立了十余个培训中心,近3年来,为全省及邯郸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再就业,专业事业单位技术工人等培训各类人员两万余人次。

通过产学研结合办学,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学院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和校外科研单位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和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地方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近年来,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咨询服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获得多项技术专利并被社会采用。这些工作,加强了学院与社会的联系和融合,增强了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了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教师实践水平,为充实实践教学和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和场所创造了良好条件。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EB/OL].http://www.gov.cn/zwgk/2005-11/09/content_94

[2]刘彩琴,刘庆华,陆建彩.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探索— —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校建设项目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1,(1)

[3]肖化移.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05,(5)

[4]首珩,陈维克.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

猜你喜欢
工学课程体系实训
盐工学人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