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潘静李桧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河北邯郸056005)
目前,我院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陶艺设计这门课程,不仅给教师提供一个广阔的教学发展空间,同时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改革的研究,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我院的办学特色,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践行“三室一场”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学生今后面向就业的创新能力。作为一名高职校院的老师,一直在不断地研究教学改革,力争通过高职教育,使学生走出校门时真正成为一名工作需要的人,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
陶瓷艺术设计是中国一门既有原始风格又具有现代特色的民族艺术,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的造型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并且还能引导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创意能力。
河北省邯郸市素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和中国散文之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太极之乡等美誉,具有赵文化、磁山文化、女娲文化等文化。其中,磁州窑文化中的磁州窑艺术以豪放、粗犷、大胆、流畅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体现出民间工艺的强大生命力。艺术需要创新,教学需要改革。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陶艺课程安排过程中,我们将邯郸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于教学之中,这是一种传承,一种创新,做到古为今用。
磁州窑作为邯郸的旅游工艺品的出现,力争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将地方文化的邯郸成语典故设计成现代装饰画的表现形式,用以黑白装饰的设计手法,巧妙地表现于陶艺的装饰之中,第一能够宣传邯郸地方文化特色;第二是运用一种创新的图案形式,不再是传统的图案设计,不再是完整求全的造型特征,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设计方法,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独特的创新、创意,我们既要古为今用,又要有所突破,创新是任何艺术形式必经之路,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新鲜事物的诞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争取更加广阔的艺术境界。例如,陶艺设计出的“镂空陶艺灯”其造型独特,色彩庄重大方,格调高雅,这种创新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它将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巧妙的运用于现代陶艺的装饰之中,以镂空的装饰手法,将审美与功能相结合,给人以自然、通透的视觉效果,表达了一种和谐统一的艺术感受。这种独特的艺术作品就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既实用又美观,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收藏价值。整体效果采用了磨砂釉料的青色装饰,给人以高雅、清爽、端庄的艺术感受。
在陶艺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运用了磁州窑传统工艺和装饰风格,学生学到了陶艺的成型技术及装饰技艺,学生作品成果累累,表现出一种大胆豪放、潇洒自如、宁静高雅的设计风格,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及学校的一致好评。
在陶艺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开发出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让学生亲自去企业感受这种工艺流程,学习掌握这门技艺,充分体会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
“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是我院的办学理念,“把专业培育成兴趣,让兴趣成就为职业”是我院的学习理念,按照“工学结合、寓学于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思路,确定了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以装潢艺术设计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充分践行“三室一场”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产学结合,强调基础教学与社会应用相结合,以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人才为目标,为艺术设计专业搭建相互融通的学习平台。
“三室一场”模式即以工作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对职业方向的选择,使学生在教室和实训室掌握行业基本专业技能后,进入不同教师的工作室进行模拟仿真训练和实际岗位技能操作,并参与职场实际工作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室一场”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实际设计项目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由课堂到职场,再由职场到课堂的交替循环过程中,通过教师、企业的技术人员有针对性的一对一、一对N的辅导,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
“三室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三室”是指教室、实训室、工作室;“一场”是指职场。
教室: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掌握基础,突出一个“教”字。即:因人施教、因行施教、因时施教;实训室:在老师指导下分组或独立完成实训项目的陶艺造型设计,反复训练,教师强调动手,学生熟练技术,突出一个“练”字。即:反复训练、应用熟练、技能精炼;工作室:学生参与老师的实际项目研究、设计工作,一个老师带一个或几个学生,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努力钻研,突出一个“带”字。即:教师带学生、老教师带青年教师、高年级带低年级;职场:学生到陶瓷工作室、陶瓷研究所、陶艺创作室等校外实习基地,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项目成品制作,同时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实现了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教师结合市场,学生提高技能,突出一个“用”字。即:能用、会用、好用。
根据艺术设计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逐步构建了符合“寓学于工”要求的“三室一场”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工作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对职业方向的选择,使学生在教室和实训室掌握行业基本专业技能后,进入不同教师的工作室进行实际项目训练和岗位技能操作,并参与职场实际工作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室一场”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实际设计项目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课堂到职场,再由职场到课堂的交替循环过程中,通过教师、企业的技术人员有针对性的一对一 、一对N的辅导,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
陶艺设计这门课程是装潢设计专业的基础核心课,在教学环节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对艺术设计类各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具有较强的辐射性。着重培养学生掌握陶艺设计的成型技法与装饰技艺,为实际操作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人才。
陶艺设计这门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这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现代陶艺的前景和发展概况,熟悉各种制陶材料的性能和特点,掌握现代陶艺的创新思维方法、粘土技法及各种成型制作技法和装饰技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开发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加对三维空间的认识及形体的创作能力,培养艺术气质,提高设计水平。在校内构建“三室一场”的教学平台,保障教学质量,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教学、教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真实职场入校,创造职场环境氛围,学生现场观看,手把手的岗位技能训练,为学生能力提升提供保障,吸纳优秀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企业的真实项目拿到教学中,实现项目引导教学,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的项目,骨干教师参与帮助企业解决难题。
教学中结合“三室一场”的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已见成效,在教授这门课程中总结了三个特点:
1.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掌握基础
注重将学生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产品造型作为陶艺设计学习的最初起点,把陶艺设计教学和陶冶学生情操、文化的修养、科学技术开发巧妙地结合与一起。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让学生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陶艺设计作品,使学生站在人类陶艺设计审美情趣的制高点上更好地创造出美的艺术作品来。
这个阶段的练习,在教室中完成,做到因人施教、因行施教、因时施教,做到传授知识,提炼重点。
2.教师强调动手,学生熟练技术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陶艺设计创作中和创造对象的个性发挥中,使学生感受陶艺设计的材质、造型、色彩、寓意、精髓的独特魅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创作激情,创作出寓意深刻、饱含内心感情生命力量的陶艺作品来。让学生切身去体会到陶艺的自然美、独特美,体验大自然的亲切感受,去感受个性的发挥,这种体验能给学生带来对陶土浓厚的感情,获得独特的收获。
这个阶段的练习,在实训室中完成,做到反复训练、应用熟练、技能精炼,做到训练技能、增长技术。
3.教师结合市场,学生提高技能
引导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将陶艺设计的成型方法、装饰技法在新的思维引导下,提高学生自主创新、个性发挥的动力,教学引导中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参加各项陶艺设计大赛等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增加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个阶段的练习,在工作室中完成,做到教师带学生、老教师带青年教师、高年级带低年级,做到项目教学、成果突出。
“三室一场”中的工作室进驻企业并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形式。工作室扩展到企业,能给学生更真实的职场氛围,工作室实行企业化管理,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工作室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设计、沟通客户等工作,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以高职院校教室、校企共建校内实习基地、工作室、职场四者互动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树立教育、生产和多方互动共赢的校企合作观,推行适合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体制。构建创新的教学体系,创新课程体系,创新体验式、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擅长运用“三室一场”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适合“三室一场”的实习指导课程体系及考核体系。以任务与项目交替的教学方法,贴近市场,使学生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三室一场”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与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专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该教学模式与实践成功,将是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个创新,是对推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项目研究成果可推广到工艺美术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制作、装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视觉传达等相关设计艺术类高职院校,为其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实践作用,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和运行模式。
[1]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7
[2]周利群.工学结合与艺术设计教育[A].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