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婧
(湖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068)
性别研究历经了很长一段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2年。20世纪,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的《语言论:语言的本职、发展和起源》一书被认为是性别研究的里程碑。在书中,他用长达整整一章的篇幅描述了女性语言的特点。[10]1960年到1970年,随着女权主义的发展,人们也将目光转向了语言与性别的关系上了,进而推进了跨性别交际研究的发展。跨性别交际指的是不同性别之间的交际过程,重点主要是对比研究男性和女性的交际行为。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研究者发现,男性和女性在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会话风格以及理解话语上存在着千差万别。为了减少跨性别交际所产生中误会,研究者对男性和女性在交际中的差异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跨性别交际的第一步则需要区分“性别”这一术语。中文里的“性别”一词在英语中有两种表达方式:gender和sex。通常,在日常生活中,“gender”和“sex”常被看作是一对同义词,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互相交替使用。然而,事实上,“gender”的含义远比“sex”复杂的多。“sex”表达的是生理意义,是通过基因决定的;而“gender”是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是基于sex上,并通过社会化与心理作用所决定的。一个人不能选择与生俱来的sex,但其可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主观的选择gender。
Gender是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人被赋予的属性。从一个婴儿呱呱落地开始,社会就会根据其性别一直影响着他/她的成长过程。初生的女婴儿常常被包裹在粉色的毯子里,男婴儿则包裹在蓝色的毯子里。在中国,女孩子的名字里经常会出现“静”“婷”“洁”“姗”等等,表达的父母希望女儿文静大方等希望;在男孩子的名字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豪”“威”“强”“伟”等等,表达了父母希望儿子成长成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期盼。从这些名字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很明显的性别特征。另外,在心理学家Campbell leaper(1994,1998)对于孩子们游戏过程的研究,他发现,女孩子喜爱的游戏,如“过家家”等,只需要两到三个人参与,参与人数不多,通常游戏规则是由参与者共同商量协定的,体现了具有合作性;同时,在游戏中,女孩们大多学会了与他人团结合作、不排外、多考虑他人的感受。而男孩子爱玩的游戏则参与人数众多,如棒球篮球等,游戏的目的性较强,具有竞争性。在游戏过程中,男孩子需要果敢、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注重结果并坚持己见。[10]由此,在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中,性别特征也慢慢的形成并固化在每个人思维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里的性别差异是跨性别交际中最明显的差异。汉语里有个词“娘娘腔”,用来形容那些说话举止像女性的男性。这就恰好说明了男女性在选词上、句型上、语音语调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首先,我们能发现男女在选词上有很大的不同。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更多的使用闪避词,如英语中的I’m afraid that…I guess,such as等等。女性也更多的使用强化词,如英语中so,very,really,absolutely等等。我们也常常在女性的言语中听到感叹词,如英语中的Oh my God,thank Goodness等等。女性也更倾向于使用具体的词汇,如用“mauve”去描述事物的具体颜色。女性的话语中常常包含着很多只表达情感而不含意义的词汇,如英语中的wonderful,terrible等等。[9]与此同时,女性也更多的使用隐语来避免使用粗鲁的语言,这样可以较好的保持女性优雅的形象。但是男性在这方面没有忌讳。
在交际中,男性喜欢直接的表达自己的观念,所以,他们通常倾向于使用陈述句和祈使句。而女性为了表达自己的观念,通常喜欢拐弯抹角。这就造成了女性在交际过程中喜欢使用模糊的表达方式。与此同时,女性也更喜欢使用附加疑问句来表达不确定性,同时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例如This dress is beautiful,isn’t it?
女性经常使用超高音和超低音。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女性突然从超高音向超低音的转变是由于女性的害羞的情绪和女性在情绪方面的不稳定性。[9]女性的使用语调比男性灵活许多。男性通常使用降调,并且很少变换语调。
研究人员发现,男女喜爱谈论的话题存在着差异。在英国,Henry T.Moore对会话话题的性别差异第一次做了一个系统的研究。[2]他在纽约的百老汇里录制了174个会话片段,并根据交谈者的性别对这些录音分类。他发现,在同性的谈话里,男性的话题大多是关于金钱(48%)、娱乐新闻或体育赛事(14%)以及其他的男性(13%);而女性的话题则主要围绕男性(44%)、服饰或装饰品(23%)以及其他的女性(16%)。如果是男女的对话,男性则更多的谈论娱乐新闻或体育(25%)、金钱和工作(22%);女性则谈论其他的男性(22%)和其他的女性(13%)。[2]从以上的研究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的话题覆盖面远远小于男性,女性的话题主要围绕着家庭、健康保健、孩子、时尚和感情。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话题基本上都和个人生活和感情有关。男性的话题面要宽泛的多,从政治、经济、体育一直到工作。但是男性很少谈论与自己有着直接关系的话题。
说到话语量,人们总认为女性说的话比男性多。其实,事实并不如此。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在大街上、宾馆里、咖啡厅里、聚会上、会议、脱口秀还是音乐会上,男性的话语量远远多于女性。夫妻之间更是如此,有研究者在一次社交聚会上观察了一对夫妻,发现丈夫说话的次数是妻子的五倍。但是当研究者向这对夫妻的朋友问及谁更爱说话,得到的答案却是妻子。[8]其实,之所以研究者的观察结果和他的调查结果不一样,是由于人们对男性和女性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
话轮是指话语权在说话者和听者之间的转化。Zimmerman(1975)指出打断对话是一种控制对话的方式。在跨性别交际里,男性比女性要更主动、更经常打断女性的话语;女性则更配合、礼貌,很少打断对方的讲话,她们通常遵守着话轮的顺序。所以,当女性的话语被打断后,她们会保持沉默同时感到很尴尬。[9]
根据对非言语交际的性别差异研究来看,研究范围大多在眼神交流、面部表情、占用空间的差异上。根据研究结果来看,非言语交际中确实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
女性在眼神交流上远多于男性。对于女性而言,眼神交流能更好的让她们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在交谈的过程中,女性大多更愿意充当聆听者的角色,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多的眼神交流,既表示了对说话者的尊敬,也能让对话顺利的进行下去。此外,有很多女性认为从对方的眼睛里能看出对方的真正的意图,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不会说谎的。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一现象跟长期以来女性较低的社会地位有关。[5]
尽管在交际中女性有更多的眼神交流,但是眼神交流的时间长度远远短于男性。研究表明,女性不会长时间的盯着他人看,她们会时不时的跟对方眼神交流下,这样既保持了女性的优雅,又保证的谈话的质量。[7]
研究表明女性的面部表情多于男性,且女性的面部表情更具表现力。女性比男性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9]这个观点同时可以从女性善变的音调里看出。由于自身有着丰富的面部表情,由己及人,女性也更擅长解读他人的面部表情,并且容易被他人的情绪所影响,特别是当对方的情绪低落时。
研究者发现女性占用的空间少于男性。例如,大多数女孩子从小就被要求坐有坐相,坐姿端庄,落座后两腿并拢,手臂大多搁在扶手上;走路时要纤纤作细步,不可大步流星。可是男孩子就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了,通常男生落座后,双腿随意放着,胳膊大多搭在扶手上。[10]而且,女性有更多的同性接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女孩子手挽着手一起去逛街。但是大街上,很少有男性会和同性有过多的接触,即使有,男性间的接触时间也会很短暂。
上述中的差异都会导致跨性别交际中的误会。研究者做了进一步的调查来解释为什么差异会存在。
第一个影响因素是社会原因。尽管男性女性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但是长久以来,男女的社会地位一直不一样。男性女性选择与他们社会地位相适应的交际方法来交流。男性的工作面广,各行各业男性都能从事,所以他们的话题范围更广。一直以来,社会认为照顾孩子与家庭一直是女性最重要的职责,所以女性的话题很多都局限在家庭、孩子等等之上。[9]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主流文化。性别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深受主流文化的影响。性别文化是交际中性别差异的一个来源,那么我们可以说男女的会话方式深受主流文化的影响。例如,根据霍尔的高低语境模式,中国是一个高语境的国家,中国人的会话方式则受着高语境文化的影响。[8]
首先,我们有必要认识到交际中的性别差异并提高跨性别交际意识。男性和女性有着不同会话方式。我们不能将自己的会话方式强加于他人身上。认识到这些差异的存在,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他人。
其次,对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给予更多的容忍。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男性和女性都有着许多的共性,但是在这些共性中存在有个性。男性和女性在交际中有着不同的规则和不同的认识。当我们给予这些客观差异更多的容忍时,那么跨性别交际中的误会可能会减少更多。[10]
最后,让我们更用开放的眼光和灵活的视角对看待跨性别交际。例如,男性可以学习女性的交际方式,在交际中更加配合、更加关心对方的感受,而女性也可向男性学习如何直接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跨性别交际无时无刻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里。对于跨性别交际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更高效的进行交流。以前的研究已经指出了许多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里的性别差异,在这片研究领域里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但是,在跨性别交际的研究里,许多重要的影响因素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关注,如年龄、职业、交际意图等,这方面的成果还较少。在以后的跨性别交际中,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Tenth Ed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2]柴玉炜.跨文化交际中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D].上海师范大学,2011.
[3]樊习英,冯霞.尊重性别差异,促进跨性别文化交际[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26(5):53-56.
[4]高亚娟.浅论英语中的跨性别交际[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1):48-52.
[5]黄永红.非言语交际符号的性别差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168-171.
[6]金瑛.从跨文化角度看交际中的性别差异[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7]王晶.跨性别文化交际[D].黑龙江大学,2005.
[8]汪剑.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的性别差异[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3(57):375-380.
[9]吴晓.跨文化交际中的性别差异和话语风格[D].东北财经大学,2006.
[10]左晓丹.成功跨性别交际中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