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力
(中国矿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江苏 徐州 22111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随着学生数量的迅猛发展,人们上大学的动机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同学生对大学的需求与期望明显不同,其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也因此而有所不同。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过去的追求学分向提高能力、提高素质方面转移,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实际能力,已成为学生自主选择公共选修课的必然,高校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选修课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成为必然[1]。
(1)高校公共选修课是高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由学生自由选择的一类课程,其主旨在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推进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为学生今后就业做好准备。公共选修课已经成为人才培养方案及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2)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采取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方式,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类型和层面的课程。这些不同类型和层面的课程,从学科角度可以归属于理工科和人文学科。理工学科的任务在于使人类不断认识自然与技术领域的必然性,从而获得真理、争得自由。人文学科的任务是唤醒人类的自我意识,认识人生的真谛,使人在知、性、意3个方面得到统一的发展,达到真、善、美的境界。理工科和人文科学,既各自独立地发展,又互相依托、相互促进[2]。从课程特点来看,理工科和人文科学所研究的领域、方法和目的不同,使得理工类和文科类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同必修课一样,理工类公选课中实验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公共选修课的学生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有文科类学生,也有理工科类学生。文科类学生选择理工类公共选修课,使他们能够多了解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重视本专业之外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广泛学习,从而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理工科大一、大二的学生,通过公共修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4]。大三、大四的学生通过选择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教学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生做实验,从而传承实验知识、形成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5]。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6]。实验教学不再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7]。实验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工程技术、测量方法、先进设备和各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以及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8]。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9]。
(1)公共选修课的实验教学与必修课程相比不仅有相同之处,更有其不同之处。在必修课学习中,文科类学生的实验教学常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而理工科类学生的实验教学也大多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作用。文科类学生可以通过理工类公共选修课实验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促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中加强对本专业的认识和学习兴趣,达到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掌握[10]。理工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能力选择实验内容,实现不同目标。
(2)高校的学生都反映公共选修课选课盲目、上课没有兴趣、逃课现象严重,公共选修课成了必逃课。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开好公选课关键所在。在公共选修课中增加实验教学对文科类和大一学生来讲是比较新的教学方式,他们大多都还没有上过大学的实验课,因此有一种新鲜感和探索感,对理工科类大二、大三学生来讲,则满足了他们动手自主实践的渴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验教学列入公共选修课,特别是在理工科类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实验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汽车构造与驾驶技术”公共选修课为例,在没有开实验课前,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图片、多媒体演示动画等方式对汽车构造进行讲解,许多学生,特别是非机类及文科类学生反映听不懂,听不进去,更谈不上兴趣。开设了实验课情况就不同了,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在实验中学生通过教学模型操作,汽车部件的拆解、认识、分析以及汽车模拟驾驶仪的驾驶体验等,了解汽车复杂的构造及对工作原理有了理解,具备了驾驶汽车的基础,同时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实验课激发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的学生多了,课堂上逃课、睡觉的人少了。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室开放的形式和内容也是高校探索的目标之一。实验教学融入公共选修课,是利用现有资源,也是实现实验室开放的一种模式。以我校开设的“汽车构造与驾驶技术”公共选修课为例,如果汽车构造实验室仅仅用于机械类和车辆相关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实验教学,每学年则仅有几个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此实验室上课,只有百人左右;而用于公共选修课实验教学后,每学年来此上课的学生有几十个专业,近千人;还有的学生在公选课结束后,有了对实验室的了解,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跨学院、专业再次申请独立设置开放性实验,进一步探究汽车相关知识。因此公共选修课实验教学将成为实验室开放的一种新的途径。
(1)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好公共选修课实验教学的重要因素。公共选修课开设实验,实验项目增加,因此实验指导教师工作量也大大增加,需要准备更多、更新的实验内容,实验中学生会发现和涉及广泛的问题,这些都对实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实验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还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熟练的操作、讲解和应对能力,而且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满足公共选修课实验教学的要求。
(2)实验室硬件设施的优化,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是非常重要的。公共选修课实验教学有别于必修课程的实验,许多学校对其单项投入经费较少,没有独立的实验室,这就要求与必修课实行一定条件下的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物质条件,按照实验性质、实验特点合理选择、布局,对实验室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实验仪器设备优势,使得调整后的实验室,在功能上得到完善,实验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更大的发挥[11]。
公共选修课实验教学的对象是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实验课的准备上针对学生特点分出层次,各有侧重[12]。在实验分组上要考虑学生的特点,把文科类、非机类、机械类分别相对集中,这样学生的基础相对平衡,在实验内容讲解和指导时侧重点有所区别。例如“汽车构造与驾驶技术”实验课,文科类学生以入门和应用为主,通过汽车教学模型和实物的观看、驾驶仪的操作了解汽车驾驶中涉及到的汽车零部件构造,掌握模拟驾驶知识;非机类学生以了解汽车构造和了解汽车各个部分工作过程为主,通过拆解零部件加深对汽车的总体构造了解,通过教学模型和演示版演示操作了解汽车各个运动部件的运动过程,为汽车的灵活驾驶、日常维护提供实践基础,为今后相关知识的学习开阔视野;而对于机械类学生发挥其对汽车零件认知、驾驶掌握比较快的特点,增加汽车关键部件的工作原理分析的内容,加深对汽车各部分工作原理的理解,使他们不仅对汽车构造有所了解,而且对发动机和底盘的工作原理有一定的理解,为今后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分层、分组实验教学使所有学生都通过实验对所学课程获得不同层次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的满足和收获。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各个学科不断交叉、融合,边缘学科也不断地涌现出来,单一的专业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限制了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13]。如何开好公共选修课,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值得深思和探索。理工类学科公共选修课,仅仅采用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共同学习的需要。实践证明,实验教学列入公共选修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实现实验室开放的又一新途径。
(
)
[1]王玉琼.对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5(3):50-53.
[2]黄幼川.加强选修课教学促进理工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J].教育探究,2006(1):18-22.
[3]黄明东,刘光临,冯惠敏.论大学通识教育的多元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2(3):29-30.
[4]王俊.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探析[J].高教探索,2011(2):89-93.
[5]钱小明.高等院校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44-146.
[6]邓百万,陈文强,彭浩,等.基于能力培养的微生物实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7-10.
[7]由继红.实验室与创新教育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6-23.
[8]马晓春.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实验教学改革的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19-121.
[9]王明绪.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条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8):25-28.
[10]曾雪丽,冯彦武.对高校文科实验教学管理的若干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65-167.
[11]崔爱芳,徐云.开放实验环境建设中的融合与共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83-184.
[12]王斌.实验室开放式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286-287.
[13]张喜梅,张雪菲.麻省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对理工大学课程设置的启示[J].中国冶金教育,2005(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