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 坚,蔡晶晶
(1.南通大学 法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0; 2.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0)
随着我国各大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硕士研究生的队伍不断扩大,使得硕士研究生也逐步由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根据市场规律,毕业生受教育程度越高,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应该越明显。但是,随着近年来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受到来自自身综合能力、学校培养模式以及市场竞争等各方面的影响,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本文根据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具体原因来分析和探讨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根据中国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下达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中发布的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数据显示,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为574 300人,较2014年扩招了14 300人,硕士研究生规模将达到560 000人。[1]连年的扩招导致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普遍下降。首先,部分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薄弱。由于扩招的影响,许多本科毕业学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时选择报考“比较好考”的文科类硕士专业,而对于所报考专业的认知水平只停留在考研前的一年、半年甚至几个月的材料复习阶段时的入门级水平,对于所报考专业知识体系的了解十分有限。因而,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在进行该专业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就显得底气不足。其次,部分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基础素质不高。据一些硕士生导师反映,许多文科类硕士研究生语言文字能力较差,语句表达不清,逻辑混乱,导师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修改他们的语病、错别字甚至标点符号,完成小学语文老师的工作。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文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侧重于强调科研学术能力,而忽视了市场对人才的多元化要求。同时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理工类相比又显得过分单一。理工类专业相较于文科类更加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加注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操作和科研能力,为理工类硕士研究生开辟了许多实践渠道。其次,一些高校文科类硕士专业的设置不合理,在课程的设置上沿袭了本科时的教学课程。尽管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本专业的学科知识,但是也使得部分任课老师在给文科类硕士研究生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严重忽视了研究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文科类硕士研究生而言,高校开设的传统的基础性学科偏多,与实践接轨的拓展性学科偏少,使得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不强,与市场要求的“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性人才”[2]要求严重不符。
根据2014年《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中采集的数据显示,63%的留学回国人员具有硕士学位,并且回国人员的学科范围虽广但却很集中,大多以商科类和社会科学类为主。[3]同时,市场上的研究型单位对于文科类毕业生的学历要求由原先的硕士提升至博士,而多数应用型的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又宁愿选择本科生。因此,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在留学回国人员、博士学历人员甚至本科毕业生面前都不占有任何优势。其次,就业市场信息对于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尤其重要。一方面,由于文科类硕士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状以及不合理的就业观,导致文科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热衷于选择高校、机关、国企等热门单位而主观忽视了市场提供的岗位需求信息。另一方面,客观上就业市场的制度壁垒依然存在,某些地方政府、地方高校对于本地生源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使得就业信息不能完全对外公开,加剧了非本地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难度,减少了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渠道。另一个因素是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市场竞争中结构性需求失衡。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提供的市场供求信息显示,类似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传统文科类专业的市场需求本身就有限,而每年的招生人数却在增加,导致“一个文科管理类岗位引来96人角逐”[4]的竞争现实。同时,与理工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市场相比较,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智力密集型产业等岗位的需求相对较小,导致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就业渠道更窄。
通过对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产生问题的分析,可以概括出目前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在就业中所面临的三个方面的主要矛盾,即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定位与实际工作能力之间的矛盾、高校培养模式陈旧单一与多元化的市场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市场的结构性供需失衡与高校连年扩招政策之间的矛盾。因此,对于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就要从解决以上三个矛盾入手,进而提高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首先,文科类硕士研究生要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特长、专业特征以及市场环境进行理性的理解和判断,不盲目地拔高自己,也不一味地贬低自己。在就业过程中要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将心理期望值调整到较为合理的范围,综合考虑就业环境、就业条件、就业待遇以及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兴趣、前景等因素。同时,还要不断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需要,随时调整和扩充自己的认知范围,清醒地了解市场就业形势。而且,文科类硕士研究生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不仅要深入本专业的学术研究,还要适当拓宽自己的实践应用水平,提高问题意识,掌握不同的研究方法,增强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高校要更新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使之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第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实现高教行政管理岗位的专业化。基于扩招影响,多数高等院校导师与学生人数不对等,部分导师身上还存在“行、教兼职”现象,使得高校对于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规范化和专业化的高校导师队伍,对于提高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高校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开辟专门的实践平台。为了提高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就业能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为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开设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将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的日常学术研究与具体的实践运用相结合,让他们提前走出校门,适应市场,在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就业能力。第三,高校要继续完善课程体系,为文科类硕士研究生构建专门的应用能力培养课程。激烈的市场就业竞争表明,仅仅依靠过去的传统文科类教学课程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只有及时更新课程体系,使之与市场需求相接轨,才能进一步培养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第四,加强中期检查的考核力度,确保文科硕士研究生“高进高出”。对于文科类硕士研究生的中期检查,要摒弃传统的中期考察仅仅考察学术成绩的考察模式,将文科类研究生的调研能力、学术成果、实践能力等进行综合性考察,确保文科类硕士研究生能够“高进高出”。
最后,各地方政府和高校要针对就业市场的结构性供需失衡为文科类硕士研究生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以及就业指导。第一,要完善就业市场环境,改变文科硕士研究生在人才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就业地位不平等、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结构失衡等问题。同时应该加大劳动立法,确保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在就业竞争中不受到性别、户籍乃至暗箱操作的困扰,还文科类硕士生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第二,政府要根据地方就业优势制定出科学的就业指导政策。同时,在制定就业政策之前,要充分考察该地的实际情况,增强就业政策的可操作性,确保就业政策落地生根。第三,为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开展专门的就业指导活动。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培养专业的就业指导人才和指导团队来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理性评价自我;同时,通过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育培训及时更新学生的就业观念,稳定自身的就业动机,提高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此外,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积极投身到创业的潮流中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 国家发改委关于下达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EB/OL].(2015-04-09)[2015-1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7050/201504/t20150409_189447.html.
[2]李均.当前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三大困境[J].江苏高教,2011(1):46-48.
[3]姚晓丹.《2014 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蓝皮书》发布[N].光明日报,2014-11-27(06).
[4]李沁君.一职位引来 96 名研究生角逐[N].齐鲁晚报,2015-04-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