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姜 涛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 150080)
职业教育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经济决定着教育、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策略、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去具体实施,所以,从本质上说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并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从此可以看出,经济结构调整是“十二五”规划中重要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将向着更深远的方向发展。由此,对我国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也要寻求与经济发展方向相适应的路径,进一步跟经济发展的步伐去创新,才能够“产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使其“产品”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能够赢得一席之地,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十二五”时期,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职业教育改革虽然分属于不同领域,但是二者却是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经济结构调整后、新的产业部门的产生要求职业教育部门设置新的专业、在专业人数的配比关系上也要适应产业结构的发展、培养新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又能够作用于经济基础。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内容要与经济机构改革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经济结构改革的人才,才能够推动经济结构改革的发展。
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培养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人才,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难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就是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2]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应用性人才[3]。职业教育应该是培养各级各类实践型人才,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操作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实践性、职业性,注重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最好的教育是适应个性和社会发展的教育[4]。对此,应该树立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策略的基本理念,根据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情况,调整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目的、优化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发展双师型教师,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改革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教育。
教育改革要取得成功,首先要改变人民的思想观念,使得人民的思想观念能够跟上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培养为生产第一线工作的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为此,职业教育要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对职业岗位变化的要求,以及经济结构发展的内在需求,来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和科学的设置专业,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而且要使他们具有灵活应用的综合能力,熟练地把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指导,尽量挖掘教育新路径,要对学生进行诚信、平等、公平竞争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用诚信、充足的知识和能力充实自己才能立足于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参与竞争打好基础。要教育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专业、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并通过自己突出的学习成绩和出色的工作能力赢得社会的尊重。
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要符合各行各业对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知识结构的客观要求,才能实现其培养目标。因此要进一步使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更为科学。
1.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而专业设置既受社会各行各业需求的控制,也受教育规律本身的制约。职业定向性是职业院校的鲜明的特点,通过科学的专业设置使得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操作,所以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既要考虑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又要考虑到传统生产方式,还要考虑到学生几年后就业后形势发展变化的因素。为此,职业教育要突破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的设置专业方式,要以社会职业岗位和技术职业岗位的需求作为专业设置的依据。按照社会职业岗位和高新技术岗位的需要来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要特别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新技术新知识的相互渗透,形成综合化一系列的知识体系,使得高职教育具有专业设置方面的灵活性,同时使学生能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转换行业,以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
2.构建适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市场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向导,因此,职业教育要立足于学生将来要就业的岗位,因此职业教育对学生要重点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因材施教,要以职业本身的内在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合理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基本课程体系应当包括:基础知识类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岗位技能类课程组成。基本知识类课程主要包括品德教育、职业道德准则教育、法律基础、党的基本形势政策、心理健康、外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基本专业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体素质的基本课程。为学生将来能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专业技能类课程是以职业岗位技能为培养方向,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技能,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对口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专业类技能课程的设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各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设置课程,要彻底颠覆传统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思想,切实加大实践课的比重。要将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培养目标,并体现在具体的职业课程设计中。岗位技能类课程是以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岗位要求,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组织开展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课程。
1.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职业教育要以社会的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技能型和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为主要方向,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争取做到学生迈出校门就能够适应企业的岗位。学生应具备较高的素质、扎实的基础知识、灵活的实践能力、以及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以“应用型人才”为主旨和特征,科学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实践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至少60%以上的比例,才能体现出职业教育与普教的区别。学校要重视与企业的结合,及时为企业输送人才。为此,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正确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将实践教学放在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在实践中学理论。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切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要建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本位、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要从各行各业的职业分析入手,对每个专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考核要求。要重视校企合作,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的制定与修改、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实习实训乃至学生就业方面,充分运用校企结合的优势。要开设产学研结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掌握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要开设专业岗位培训课程,对学生进行岗位实地训练或进行相应专业核心能力培训,以使学生在毕业时就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避免就业后的二次培训,为用人单位节省经济与时间成本。
2.重视实训课程的开展。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标志。当前,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市场对掌握先进技术和工艺的技能型人才——蓝领,呈现出旺盛的需求,然而作为培养蓝领的摇篮高职教育的实训条件却严重缺乏,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条件还远远不能满足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与否是当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虽然中央财政和各省市财政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了一批区域共享,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高职院校对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实验室和实习车间的建设方面还要建一步加强,以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寻求强化校企结合、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机会,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也为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力资本的难题了。而且学生毕业后,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表现优先录用,从学校的角度讲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3.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考核办法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的关键点就在于职业教育应该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强调“理论够用、技能实用”。为此,必须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既然职业院校要以实践课程为其主要的课程体系,其考核方式就不能完全采用试卷的方式进行考核,而更多的应看重学生的实践报告水平、实践动手操作技能、实践成果的交流与展示以及对社会实践的总结等形式,对学生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进行全面考核。要彻底打破传统的试卷型考核方式的做法。将阶段性技能考核贯穿在专业技能学习的全过程中,而不能集中在期末进行闭卷考核。要在考核方式上对实践类课程进行创新,注重考核学生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和实践的掌握程度,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从而促进学生技能提高。同时,不能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而要以相应的等级作为技能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标准。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程,需要职业院校发挥自身的优势,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具体来讲,笔者提出以下几种创新方式。
1.职业院校的改革首先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同时,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往届毕业生反馈什么样的信息,职业院校就应该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培养模式。要树立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提高素质三位一体新型教育观,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大办学资源的投入。职业院校的办学资源包括软硬两方面。硬件方面主要是加大资金的投入,购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保障学生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请各地政府支持,大力建设实训基地。同时,高职院校还要重点考虑校企结合,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利用企业的实训条件,培养自己的学生。在软件方面,还要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要求、企业要求的生产第一线人才。
3.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顺应世界各国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趋势,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改革的目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学校定向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为企业解决人力资本的难题。同时,企业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高职院校所不具备的实践条件,给学校提供实训场地,为学校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供场所。产学研结合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过来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2005-10-28.
[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Z].1985-05-27.
[3]胡振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4]邸鸿勋.论职业教育的性质、功能和地位[J].教育科学研究,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