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述评

2013-08-15 00:52:14陈筱轩
关键词:盈余契约高管

陈筱轩

(安徽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1)

一、引言

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实证会计理论中的报酬计划假设,到目前已有30年的研究历史。由于盈余管理存在的普遍性并能产生重要的经济后果,一直以来它都是会计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西方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西方学者对于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最初是从与会计数据相关的契约动机和政治成本动机入手的,之后也开始关注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我国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到目前为止己有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里,我国学者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方法和手段各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我国盈余管理研究的一些成果。而关注盈余管理的动机有利于完整有效的分析盈余管理行为,并为寻找治理盈余管理的措施提供途径,本文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动机的角度对多年来国内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总结,系统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

二、盈余管理动机的分类

国内的很多学者对盈余管理动机的分类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致平(2001)将盈余管理动机分为终极动因和中介动因,终极动因是企业的管理层实现其私人利益的最大化。中介动因即具体动因,表现为追求企业的发展,又具体包括筹资动因、避税动因、政治成本动因和债务契约动因,但其实质还是管理层以企业利益为基础的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许波(2004)在结合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将盈余管理的动机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利益诱导与组织目标,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是盈余管理的直接动机,而追求私人利益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是一定程度上具有统一性,管理层在谋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也考虑到企业的利益。第二层次是组织目标下的盈余管理,包括证券市场融资,保住筹资资格,避免违反借款合同等,也是第一层次中组织目标动机的具体化。这种对盈余管理动机进行层次上划分的方法,可以更好的分析盈余管理的构成,反映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质。陆宇建(2003)则从另一个角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了分类,将其概述为机会主义动机、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获得比较业绩优势的动机和对市场预期做出理性反应的动机。对市场预期做出理性反应动机认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有时不是为了误导投资者,而是对投资者与市场预期的行为做出理性反应。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从一个新的视角给予了解释。惠小兵和陈方正(2001)围绕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的八个动机,即报酬契约动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动机、配股动机、防亏或扭亏动机以及保牌动机、银行借款动机、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市场动机和税收动机。本文在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多年国内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成果,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主要包括契约动机和资本市场上的盈余管理动机,而对政治成本动机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三、政治成本动机

盈余管理的政治成本假说作为实证会计三大假说之一,一直都是实证会计研究中重要的问题。西方会计学界基于其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对盈余管理的政治成本动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政治成本动机尚未展开深入的探讨,相关文献较少,这可能是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制度背景差异造成的。田丰、周红(2000)对9大新闻纸企业中的五家上市公司在新闻纸反倾销调查过程是否采取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在反倾销申诉期间,这些公司并没有进行调低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而是调高利润来获取资本市场上的利益。这项研究并没有能实证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基于政治成本的盈余管理。张晓东(2008)以高油价时期石化行业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政治成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在高油价期间,石化行业公司为规避政治成本进行了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陈冬华等(2010)以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为背景,运用2002~2007年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政治成本假说在我国的适用性,发现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为避免紧缩政策的不利影响进行了向下的盈余管理,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也可能基于政治成本的考虑进行盈余管理。不过目前国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很少,实证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与政治成本的关系仍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四、契约动机

西方会计学界从最初就关注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并对此进行了很多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上市公司确实存在因高管报酬契约与债务契约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近年来随着公司治理机制的改革,国内对上市公司高管层的激励制度正在逐步的建立,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也不断增强,所以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完全有动机用盈余管理手段粉饰公司经营业绩以最大化其私人利益。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了对这一方面的研究。王克敏,王志超(2007)在他们的研究中分析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正相关。他们由此认为高管薪酬动机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李延喜等(2007)的研究考察了高管人员薪酬激励、董事会监管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管理层薪酬水平与调高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高度正相关。刘睿智(2009)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年薪与公司利润正相关,并且随着两者相关性的增强上市公司高管盈余管理动机也相应加强。而王倩(2009)的研究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从以上的实证研究成果中可看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确实存在以薪酬契约为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

国内目前实证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债务契约关系的研究并不多。李延喜等(2007)在研究中发现上市公司付息债务比例与调高的操纵性应计呈现显著正相关,从而认为债务契约成为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诱因之一。陆正飞,祝继高和孙便霞(2008)研究了作为我国债权人代表的银行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能力,发现银行不能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债务契约有用性。这项研究实证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债务契约有用性的影响,但并没有证明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是基于债务契约方面的考虑,即没有实证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否存在债务契约动机。所以,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与债务契约的关系有待更多的研究。

五、资本市场动机

自国内学者开始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以来,很多实证研究成果都集中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资本市场上的盈余管理动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IPO动机,配股动机以及防亏、扭亏动机。

(一)IPO 动机

公司若能获准上市,不但可以提高其知名度又能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这也有利于管理层个人利益的增加和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但国家对公司上市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如公司近三年连续盈利等,为了能顺利上市发行股票,企业很可能会借助盈余管理的手段。林舒,魏明海(2000)考察了中国A股发行公司在IPO前后的收益表现,发现公司收益水平在IPO前两年和前一年处于最高水平,IPO当年大幅下降,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工业类企业在IPO前运用盈利管理粉饰业绩是IPO当年收益水平下降的原因。他们的研究还发现,相比工业类企业,公用事业类公司的盈利管理程度较轻。洪剑峭,陈朝晖(2002)对当初社会非常关注的IPO效应(即企业的新股发行上市之后经营业绩下降的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统计分析证实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IPO效应,并发现这一现象与公司上市前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相关。王春峰、李吉栋(2003)对此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我国IPO企业在发行的前一年以及发行当年人为调增利润,在发行后第二年又人为调减利润,从而说明我国IPO企业在发行前后进行了系统的盈余管理行为。张宗益、黄新建(2003)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这些研究为证明我国上市公司确定存在基于IPO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实证支持。

(二)配股动机

由于配股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后续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对于配股资格我国对上市公司有着严格的规定,上市公司为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很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的方式来尽可能达到证监会规定的配股要求。根据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配股的要求,ROE,即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成为了决定上市公司是否具备配股资格的关键。蒋义宏,魏刚(1998)以1994~1997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样本公司的ROE分布进行检验,发现净资产收益率在(10%,11%)区间上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这就是后来所说的配股的10%现象,并将其作为上市公司在配股前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孙铮,王跃堂(1999)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们利用截至1998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上市公司ROE的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得出结论上市公司的确存在以配股为动机的盈余管理倾向。但他们的研究都并没有进一步验证处于配股临界区间上的上市公司是否真正存在盈余管理。陈小悦,肖星,过晓艳(2000)对此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利用修正Jones模型对ROE各分布区间上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发现ROE处于10%~12%之间的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操纵性应计利润,从而实证了上市公司存在以配股为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随着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10%现象日益严重,证监会在1999年对上市公司配股权有了新的规定,要求净资产税后利润率三年平均在10%以上,同时每年都在6%以上。阎达五,耿建新,刘文鹏(2001)对这一规定出台后,上市公司的反应进行研究,发现新政策出台使上市公司出现了ROE的6%现象,这说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随着配股政策的改变而改变。陆正飞、魏涛(2006)的研究发现无后续筹资行为的公司配股后业绩下降且操控性应计利润在配股后发生反转,从而说明了配股公司在配股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从以上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中可看出我国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要求而进行盈余管理的事实己不容质疑。

(三)防亏、扭亏动机

我国政策规定,上市公司若连续两年亏损就会被特殊处理,若连续三年亏损则会被处暂停上市,如果之后仍未能扭亏则会被强制退市,所以即将亏损或已经亏损的上市公司必然会利用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扭亏、保牌,而使资本市场上出现了“大洗澡”,“微利”等现象。陆建桥(1999)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较早,他选取1997年底上交所22家亏损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发现这些上市公司为避免连续三年亏损在亏损及其前后年份存在着调减或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陈晓,戴翠玉(2004)选取 1998~2000年的 260个亏损上市公司,系统的考察了我国亏损上市公司以扭亏为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结果发现,我国亏损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和资产重组的方式来实现扭亏。于海燕,李增泉(2001)研究了上市公司对资产减值政策的执行情况,结论认为扭亏和亏损企业会利用存货跌价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同样研究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还有赵春光(2006),他研究发现亏损上市公司会以转回之前计提的资产减值的方式来避免亏损,而采用转回资产减值仍无法扭亏的公司会计提大量资产减值,为下年的扭亏作准备。他的研究成果也很好的解释了新准则中不允许转回已计提资产减值的原因。王亚平,吴联生,白云霞(2005)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1995~2003年间都存在以扭亏为动机的盈余管理,并且2001~2003年间有超过一半的亏损公司通过盈余管理避免了亏损。还有后来吴联生等(2007)及张昕(2008)的研究也都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以避免亏损为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

六、研究结论及展望

从多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首先,国内大量学者采用了实证方法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形成了我国盈余管理研究的一些成果。

其次,国内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本市场上的盈余管理动机,对此已研究的较为系统、透彻,但很少有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债务契约假设与政治成本假设在我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进行实证检验。

再次,避税动机理论上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并在很多文献中被提及。但目前国内很少有文献对我国上市公司因避税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这可能是因为避税调整带来的公司业绩下降对上市公司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而由此获得的避税收益却是相对较少的,因此上市公司很少会进行以避税为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

最后,国内对盈余管理动机研究的出发点,大多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结论,只是研究其在我国的适用性,缺少对我国特有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深入探索。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仍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未来仍需深入研究的方向有:一是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否存在政治成本动机及债务契约动机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二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深入思考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基于我国特殊制度背景的盈余管理动机,如可研究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与其所在行业受国家政策保护与扶持程度的关系,或上市公司是否出于当地政府的政绩需要而进行盈余管理等,为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1]陈致平.企业盈余管理动因分析[N].中国财经报,2001-10-11.

[2]许波.中外企业盈余管理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04,(7).

[3]惠小兵,陈方正.关于转轨经济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1,(4).

[4]陆宇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管理科学,2003,(4).

[5]田丰,周红.新闻纸行业在反倾销调查中的盈余管理[J].财经研究,2000,(11).

[6]张晓东.政治成本、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8,(8).

[7]陈冬华,李洁影,梁上坤,等.宏观调控、政治成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2010,(7).

[8]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7).

[9]李延喜,包世泽,高锐,等.薪酬激励、董事会监管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2007,(6).

[10]刘睿智.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

[11]王倩.论高管薪酬契约动机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3).

[12]陆正飞,祝继高,孙便霞.盈余管理、会计信息与银行债务契约[J].管理世界,2008,(3).

[13]林舒,魏明海.中国A股发行公司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中的盈利管理[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0,(2).

[14]洪剑峭,陈朝晖.中国股市IPO效应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2,(1).

[15]王春峰,李吉栋.IPO企业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J].天津大学学报,2003,(4).

[16]张宗益,黄新建.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

[17]蒋义宏,魏刚.ROE是否已被操纵——关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实证研究[N].中国证券报,1998-05-28.

[18]孙铮,王跃堂.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4).

[19]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0,(1).

[20]阎达五,耿建新,刘文鹏.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行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1,(9).

[21]陆正飞,魏涛.配股后业绩下降:盈余管理后果与真实业绩滑坡[J].会计研究,2006,(8).

[22]陈晓,李静.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在提升上市公司业绩中的作用探析[J].会计研究,2001,(12).

[23]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

[24]陈晓,戴翠玉.A股亏损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与手段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04,(2).

[25]于海燕,李增泉.会计选择与盈余管理——来自上海股市四项准备的实证研究[J].上市公司,2001,(1).

[26]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J].会计研究,2006,(3).

[27]王亚平,吴联生,白云霞.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J].经济研究,2005,(12).

[28]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J].会计研究,2007,(2).

[29]张昕.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8,(4).

猜你喜欢
盈余契约高管
饮食契约
智族GQ(2023年10期)2023-11-02 08:34:16
一纸契约保权益
公民与法治(2022年4期)2022-08-03 08:20:50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00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