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2013-08-15 00:52:14
关键词:比率金融风险县域

倪 旭

(湖北大学 商学院,湖北 武汉430062)

一、前言

随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金融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核心,其所潜在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金融风险也日益显露。为了合理的应对县域金融风险,保障县域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对县域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防范。防范的手段之一就是建立一个能够准确、及时监测预警县域金融风险的指标体系。而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应依据有关金融风险评价与监测预警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国内外的实践做法合理构建。本文将对县域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进行研究,并构建县域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二、县域金融风险内涵及构成

(一)县域金融风险内涵

县域金融是我国特有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完全统一的定义,但多数学者都基本认同县域金融是界于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建立在以行政县域划分为基础的相关金融活动的范畴。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市场主体从事货币资金、信用交易过程中遭受到的损失的可能性,县域金融风险包括这些方面,但由于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的特殊性又有其独特性,其程度大小将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县域金融风险构成

1.县域金融机构经营风险

县域金融机构主要依附于相对弱势的县域经济和农业,服务对象差异性较大,具有客户规模小,市场容量小,企业生存周期短,抗风险能力弱,诚信记录差等特征,这决定了县域金融机构具有先天的脆弱。当前,我国县域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垄断逐步破除,竞争日趋激烈,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服务手段不断增强的趋势。这进一步加剧了县域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因此,县域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构成了县域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县域金融生态环境风险

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稳健高效运行的基础,是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参差不齐,部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因此,县域金融生态环境风险是县域金融风险构成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三、县域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主要构成

根据县域金融风险的自身特征和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即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原则,构建了县域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主要构成内容如下:

(一)县域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监测预警指标

在县域金融机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方面,应根据县域金融机构风险特征,从资本充足性、信用风险、资产流动性、盈利能力等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

1.资本充足性指标

资本充足性是金融机构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国际上衡量金融机构风险承受能力的基础指标,加强对县域金融机构资本充足性的监测十分必要。包括资本存款比率、资本与总资产比例、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4个指标。

(1)资本存款比率:资本总额/存款总额。是衡量金融机构资本能否应对流动性危机的指标。

(2)资本与总资产比例:它是目前各国银行业广泛使用的传统指标,它反映了资本与整体资产风险的联系,也反映银行对存款人及其他债权人的最低清偿保障。

(3)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加权风险资产总额。是衡量金融机构业务经营是否稳健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的是金融机构的资本既能经受坏帐损失的风险,又能正常营运达到盈利水平的能力。

(4)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加权风险资产总额。核心资本充足率直接决定了银行破产时最基础的偿还能力,是市场判断资本充足率的基础。

2.信用风险指标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不能或拒绝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使县域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风险,是金融机构关注的最重要的风险种类。包括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比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4个指标。

(1)不良资产比率:不良信用风险资产/信用风险资产。不良资产是指信用风险资产分类为不良资产类别的部分,信用风险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承担信用风险的资产。

(3)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余额/不良贷款余额。该指标主要衡量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

(4)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最大十户贷款余额/资本总额。该指标表示贷款集中度,对县域金融机构要求极为苛刻。

3.资产流动性的指标

流动性风险是县域金融机构无力清偿债务或不能满足客户提取存款需要的风险,具体指标包括资产流动性比率、核心负债比率、备付金比率、存贷款比率和资金净拆入比率5个指标。

(1)资产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衡量县域金融机构流动性的总体水平,反映县域金融机构资产满足客户随时提现的能力。

(2)核心负债比率:核心负债/总负债,衡量县域金融机构相对稳定且对利率变化不敏感的存款,季节变化和经济环境对其影响比较小。

1.2.3 人格测定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幼年)(EPQ)[8],该量表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教授于1975年编制,其中国版由龚耀先教授主持修订。由E、P、N、L四个量表组成,E、P、N 三个量表包括了艾森克个性理论的三个要素,E量表表示内-外倾向,P量表表示心理变态倾向(精神质),N量表表示情绪的稳定性(神经质),L量表表示受试者的掩饰程度。

(3)备付金比率:(备付金存款+库存现金)/各项存款期末余额,反映县域金融机构随时支付的准备能力。

(4)存贷款比率:各项贷款期末余额/各项存款期末余额,反映县域金融机构对营运资金总量的控制能力。

(5)资金净拆入比率:拆入资金/各项存款期末余额。拆借资金主要用于弥补经营过程中因某种突发因素或特殊因素所造成的临时流动性不足,与流动性成反比例关系。

4.盈利性指标

盈利性指标反映县域金融机构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对外提供服务获取利润的能力。包括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收入成本比和利息回收率4个指标。

(1)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平均资产总额,反映单位资产所能带来的利润数额。

(2)资本收益率:税后利润/资本总额,表示产权所有者投入的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

(3)收入成本比:营业费用/营业收入,是一个损益表比率,是反映县域金融机构成本费用水平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表明获得单位收入所需花费的成本费用,其越小越好。

(4)利息回收率:实收利息/到期应收利息,反映县域金融机构的盈利情况。

(二)县域金融生态环境风险监测预警指标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稳健高效运行的基础,是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对防范县域金融风险意义重大。县域金融生态环境风险可以由县域经济基本面风险和县域、企业和金融发展风险、法治监管环境风险和县域政府风险等四方面评价。

1.县域经济基本面风险

县域经济基本面是指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包括发展水平、结构以及成长性,基本面风险体现了基本面优劣对于县域金融的威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活跃程度、经济开放度和市场化程度等5个指标。

(1)经济发展水平:即县域经济的宏观经济规模、发展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准,它是县域经济实力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2)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产业结构实现协调与平衡,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②。

(3)经济活跃程度:是反映经济在一定时间段内活跃程度的指标,通常用一定期限内交易次数、交易金额等指标来解释。

(4)经济开放度:经济开放度即指经济开放的水平,一般可分为贸易开放度和金融开放度。测量经济开放度可包括,对外开放广度(总量规模)和对外开放深度(价格水平)③。

(5)市场化程度:指市场机制起作用的经济活动范围,即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所起基础性作用的大小④。

2.企业和金融发展风险

企业发展水平以及金融本身的发展对于县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良好的企业发展状况可以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性保障,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包括企业规模效益、企业景气指数、金融深度、金融市场竞争、金融部门信用意识等5个指标。

(1)企业规模效益:即县域经济中大型企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通过大型企业产值/GDP以及大中小企业分布评价。

(2)企业景气指数:也称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情况的判断与预期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3)金融深度:金融市场深度是指金融工具(商品)最初开价与最后成交价之间的差额大小;若差额很小,就有深度。它反映了市场上金融主体的多少,是衡量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标准之一⑤。

(4)金融市场竞争:指金融机构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相互竞争的程度,可以通过其业务交叉程度、客户资源争夺程度等判断。

(5)金融部门信用意识:指金融部门对信用的认识水平以及其自身信用水平的高低。

3.法治监管环境风险

法治监管环境就是金融的监管体系,是指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金融活动施加影响的一个整套机制和组织机构的总和。包括监管法律体系、监管制度和执法能力3个指标。

(1)监管法律体系:是指金融监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的总和,包括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地方政府结合自身实际所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

(2)监管制度:是指金融主管机构对于金融业实施监管的方式和组织制度。监管制度的优劣关系到县域金融风险的水平的高低。

(3)执法能力:即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金融案件的执法水平,包括执法数量、执法效率、执法满意度等,它对于保障良好的法治监管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4.县域政府风险

县域政府风险是县域金融面临的重要风险,县域政府的财政状况和政策面将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决定着县域金融风险水平。包括财政能力、行政效率、对金融业的重视程度、政银合作关系等4个指标。

(1)财政能力:指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发展社会经济和维护自身存在而必须从社会资源中汲取财力这种汲取能力,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财政体制的规范程度、政府的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⑥。

(2)行政效率: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3)对金融业的重视程度:体现县域政府关注金融、发展金融的意愿程度,包括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等方面。

(4)政银合作关系:体现政府与县域金融机构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的关系,和谐的政银关系会大大降低县域金融风险水平。

注 释:

① 史东伟:《我国县域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5月。

② 王富强:《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6期。

③杨亚琴:《经济开放与中国制度变迁——对外开放效应的若干思考》,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④ 崔世春:《中国经济市场化:成就与不足》,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⑤谢百三:金融市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⑥ 龙竹:《关于财政能力若干构成要素的分析》,财会研究,2002年第7期。

[1]俞树毅,袁治伟.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研究[J].武汉金融,2012,(10).

[2]李长健,史东伟.我国县域金融监管研究综述[J].金融监管,2012,(7).

[3]张雪峰.金融风险监测体系研究[J].工作研究,2005,(5).

[4]王涛.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5]陈金凤.我国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甘肃农业,2006,(9).

[6]黄国平,刘煜辉.中国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设计与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6).

[7]徐诺金.论我国金融生态环境问题[J].金融研究,2005,(11).

[8]赵伟.农村信用社风险监测与预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9]许传华.开放条件下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比率金融风险县域
一类具有时滞及反馈控制的非自治非线性比率依赖食物链模型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大社会(2020年3期)2020-07-14 08:44:16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2:08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辽宁经济(2017年12期)2018-01-19 02:34:01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46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
山西农经(2016年3期)2016-02-28 14:23:54
一种适用于微弱信号的新颖双峰值比率捕获策略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8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基础教育(2014年3期)2014-04-16 05: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