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2013-08-15 00:52甄丽君
关键词:皖江竞合共生

甄丽君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059)

一、相关理论

(一)共生理论的概念与内涵

“共生”作为一个生态学上的概念,首先是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 Bary)在1879年提出的。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的生物生活在一起。Antonde Bery认为,共生是一种自然现象,生物体之间出于生存的需要,必然按照某种方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相依为命的现象。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开始应用于医学、农业、经济等社会科学领域。在我国,袁纯清博士(1998)运用共生理论研究小型经济,通过创新和界定一系列重要概念,建构了共生理论作为一门社会学科的基本逻辑框架和分析方法。从一般意义上讲,共生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构成。共生单元指构成共生体的基本能量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模式即共生关系,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关系。共生环境指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外生条件。在共生关系的三要素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环境是重要的外部条件[2]。

(二)共生理论与区域旅游竞合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经济组织间完全的竞争关系逐渐减少,而更多形成一种竞争中合作的关系,即所谓竞合关系。竞合就是以利益主体自身的竞争力得以增长为目标,充分考虑到各种竞争关系中的矛盾、问题所在,并且也充分认识并发展各种合作关系,找寻一个合适的尺度,选择最适宜利益主体发展的联合竞争模式,实现更有效的竞争和发展。共生理论作为种群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研究内容之一是种群之间信息传递、物质交流、能量传导及合作共生的模式和环境,这对旅游区域发展问题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适用性。旅游“共生”就是指在旅游市场环境中旅游地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互赢,其本质就是竞争合作思想的旅游延伸。区域旅游共生可以产生整体效应和互补效应,通过参与共生的各旅游地内部结构和功能创新以及它们之间功能的重新分工定位与合作,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互赢,最终实现区域旅游互惠一体化共生,以达到区域旅游真正的竞合发展。

二、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竞合发展的共生条件分析

根据共生理论,共生条件一般包括:第一,候选共生单元之间至少具有一组性质参量上兼容;第二,候选共生单元至少能生成一个共生界面,而且各地区可以同时在共生界面自主活动;第三,候选共生单元如果作为同类共生单元,其同质度应不小于某一临界值,如果作为异类共生单元,其关联度也应不小于某一临界值,也就是说候选共生单位在时间或空间上必须具有联系的可能;第四,共生环境必须对共生关系和结构的形成起到稳定作用[3]。由此,我们可分析一下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竞合发展的共生条件。

(一)旅游地空间接近,通达优势明显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形成了“一轴双核两翼”的发展格局,各地市布局较为集中,空间接近,便于串连组合。旅游地之间要构建旅游空间合作体系,还必须借助于地区间便利、通达的空间联系来实现,皖江地区处于长江中下游,其中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等地紧邻长江,航运便利,合九、合宁、合武、宁铜、皖赣、宣杭等铁路穿境而过;合宁、宁马、宣杭、沿江等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已有合肥骆岗、芜湖、安庆等机场,区域内交通便捷,相互间通达性好,为区域旅游共生发展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性质互补

截至2011年底,整个皖江城市带内共有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47家(不含六安部分)。毋庸讳言,区域内各旅游目的地的地理位置比较接近,在地质地貌、气候条件、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比较接近,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每个城市也都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并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如合肥的会展旅游、芜湖的城市观光旅游、马鞍山的工业旅游、池州的生态旅游、巢湖的历史遗址等。皖江城市带资源的多样性、城市主题的多元性,使各个单元的旅游资源各有特色,客观地具备了进行旅游空间合作的资源基础。

(三)地域文缘相承,文化联系紧密

区域旅游要实现在竞争的基础上合作,需要具有共同的物质利益基础和文化观念基础。皖江地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先秦至现今,皖江文化就没有中断过,比较注重以文载道、以文救国、以文济世、以文乐民,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皖江城市带各个城市在皖江文化的影响下都有各自的历史文化积淀,如芜湖的徽商文化、九华山的佛教文化、天柱山的道教文化、铜陵的铜文化、马鞍山的诗歌文化、安庆的戏曲文化等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发掘皖江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服务正是该区域旅游发展的关键。

(四)宏观政策和地方政府支持,共生环境良好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宏观政策的出台,以及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都为该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的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和安徽省 “十二五”旅游规划也为该区域的旅游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合力,芜马同城化、皖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铜池一体化等一系列举措为区域旅游发展的进一步融合提供了条件。

三、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竞合的共生模式与实施途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在空间优势、文化认同、政策支撑、资源互补等方面优势明显,具备区域旅游共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共生理论里,共生模式从行为方式看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关系;从组织程度看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关系[4]。“对称互惠共生”的行为模式和“一体化共生”的组织模式是实现“双赢”和“多赢”的理想模式。笔者认为,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竞合的理想共生模式应为一体化互惠共生模式,即承认竞争是绝对的,从整合资源入手,逐步打破行政限制,通过利益补偿机制以及义务共担等措施,加强联动,在包括市场、基础设施、产品、人才、信息、企业管理、投融资环境等方面进行合作,在此基础上通过政策法规的完善,构建互惠一体化共生的区域旅游竞合格局。目前,皖江城市带旅游一体化在实践上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市场开发合作体系,要推进区域旅游业的深度联合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跨区域旅游合作首先需要的是各地政府部门扫清政策和观念上的障碍,打破行政体制束缚,转变政府服务职能,建立并不断完善领导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等方面的合作机制,以保障区域合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同时,以政策法律形式支持旅游共生的构建,这是顺利推进旅游共生的有力保障。皖江城市带可考虑成立市级政府层面的皖江城市带旅游合作机构,由各地政府分管领导轮值,可每年召开一到两次高层协商会议,研究解决区域旅游合作的重大事宜和旅游合作中的相关问题。通过下设旅游合作办公室,组织开展日常旅游合作事务,建立定期工作通报制度,适时召开旅游部门合作例会,交流经验。

(二)加强旅游资源整合,打造主题旅游产品体系

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既有同质性,也有互补性,要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理念,既体现特色又整合优势,共同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线路,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可采用“点(景区、景点)——线(旅游线路)——面(旅游带、旅游圈)”的模式,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在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如可打造芜湖时尚文化主题旅游产品、马鞍山钢铁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安庆戏曲文化主题旅游产品、桐城传统文化主题旅游产品、池州山水养生主题旅游产品、铜陵铜文明主题旅游产品等系列。

借庐江融入合肥的区划调整东风,全力打造环巢湖生态文化旅游圈:以文翁、周瑜、朱邑等为代表,深度发掘历史名人史迹;以金孔雀、半汤等温泉度假为基础,充分发挥温泉之乡的吸引力;结合环湖矿业资源丰富的实际,系统长远设计区域工业旅游和商务旅游的融合模式。

(三)统一品牌形象,联合开拓市场

要使区域旅游共生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树立与维持旅游地良好的整体形象是一个关键。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形象的最大亮点是八百里黄金水带,总体形象定位为“八百里皖山皖水风情旅游带”。可以联合组团参加旅游博览会、旅游业务洽谈和交流活动等;大型旅游节活动统一形象,共同策划,共同举办;共同编印旅游地图、指南、画册,制作旅游光碟,合力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在开拓市场上,一方面可通过区域旅游产品组合搭配,相互介绍旅游景点,互为客源;另一方面共同做好省外旅游乃至入境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如共同邀请境外旅行商前来考察旅游产品、体验精品旅游线路、洽谈旅游业务等。

(四)培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区域旅游共生产业

空间上,作为皖江核心区域的合肥、芜湖、铜陵形成了旅游业发展的“金三角”,而同属于合肥市的合肥滨湖、巢湖、庐江又围湖形成了一个小三角,巢湖市自然成为旅游产业集群的最合适的落脚点。加大巢湖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商品等开发的力度,形成集聚效应,是能否带动皖江旅游共生发展、把皖江腹地建成长三角后花园的关键。体制机制上,围绕皖江城市带各个核心旅游景点构建区域营销联盟,延长旅游产业价值链;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相关产业联合,实现供应商、旅游企业、销售渠道和旅游者的价值重构;鼓励产业链条上的企业进行横向联合,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联盟等,都将有利于区域旅游产业的共生发展。

(五)共建信息服务体系,搭建区域旅游共生平台

区域旅游共生的实施以双方的了解信任为基础,而了解信任基于公开透明的信息以及共享的信息资源。为此,构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实现共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实现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共生发展,必须尽快建立区域信息交流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官方旅游网站的相互链接,尽快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旅游信息平台,保证游客在异地可了解到城市带内任何一地的住宿、旅游产品等方面的信息,使区域内各城市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接待地,通过高效的信息平台,做到旅游信息共享,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R].2009-01-18.

[2]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1):105.

[4]苏章全,李庆雷,明庆忠.基于共生理论的滇西北旅游区旅游竞合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3):99.

猜你喜欢
皖江竞合共生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银行理财子公司:开辟大资管竞合之道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不作为的过失竞合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小鲟”过皖江
竞合之道
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