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红
(宿州市第四小学 安徽·宿州 234000)
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在通常意义下,声、图、文等都被认作是不同的传播信息的“媒体”,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并用计算机处理,就称之为“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不能恰当地运用,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甚至事与愿违。概括而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来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这是新的教育形势下,授课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
许多教师认为,在信息时代,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越多,越能够体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先进。这是一种对多媒体的无知或者至少对多媒体的本质和作用不了解的表现。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时存在一些误区,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主要是从“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这一极端走向以多媒体替代所有教学方法与教学用具的极端。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常常是把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搬上了多媒体,整节课没有一个字的板书。这种做法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个性和主导作用也难以发挥。有的教师为了求得“最佳”答案,事前把答案输入计算机,课堂上作以展示,让学生的回答尽可能与自己一致,造成学生形成定势思维,其结果把本应是活泼丰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变成呆板的计算机演示厅。
有的教师过于重视课件的观赏性,认为课件越漂亮越好、越烦琐越好,制作的课件杂乱无章、华而不实,整堂课的课件画面变化多端,颜色过多,背景过于复杂,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了知识与能力的接受和培养。
有的教师在授课时把指令输送到多媒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然后又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事物发展的结果,过度强调了“人机”对话,而忽略了生动活泼的师生对话,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语文人文特点,忽略了教师的演示作用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国学讲究的是韵味、意境,而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很多课文,特别是经典散文、诗歌,需要我们慢慢地、反复地去品味,语言的朦胧、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直白的画面去代替,就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给人一种味同嚼蜡的感觉。
综合来看,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我们存在着一定的认识上的偏差,这种偏差使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走进了误区,对于语文的教学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种忽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所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长期运用,往往在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能力培养方面造成一定的缺陷。
笔者认为,要真正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使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科中发挥其功效,应遵循以下原则:
所谓匹配性,简而言之是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补充。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必须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使语文学科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才有利于学生更大限度地获取新的知识,使语文教学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让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融洽地整合为一体。[小精灵儿童网站]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势在必行,但是,这并不是说语文教学就完全可以由多媒体代替。在当前条件下,多媒体技术有其致命的缺陷:缺乏人文性、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明显不如传统教学……因此,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必须完全服务于、从属于语文课堂教学。因此,要根据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绝不能因为多媒体使用而改变语文的教学常规,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无法实现语文学科的功能。
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其中包括了对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删改和编辑等能力,在这些能力的培养中,多媒体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多媒体作为一种知识、信息传递的载体和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得到合理的使用,就能更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使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
当前,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形成了新的课堂模式——人机对话。这种人机对话直接明了,但缺乏情感交流,因此,在语文课件制作时,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在制作课件之前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要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谈对课文学习的看法,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件制作之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在多媒体教学中,他们不仅是接受者,还是制作者、参与者和使用者、受益者。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提供所需声像、文字的资料。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过程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如果对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时机、方法不得当,无论教师的语言多么生动形象,操作多么详细具体,仍是一种低效率、低质量的教学。因此,恰当运用,找准使用的最佳切入点是彰显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根本。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过程,找准多媒体与学生理解语言的最佳结合点,设计出优秀的课件,在课堂恰当的时间展现给学生。例如,教《卢沟桥的狮子》时,若不能在讲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大背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卢沟桥狮子的视频片断,不在恰当的时候展示战争年代的场面,学生就很难理解 “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真正含义,也就难以体会到文中的精髓。这里课件的展示时机就是学生认识的最佳结合点,是应用多媒体的关键。
基于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我也一直在寻找一些更好的教学方法来弥补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缺陷。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多媒体技术结合传统法的教学方法,即“讲解+演示+操作”的新的授课方法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直观、清楚的演示,结合老师的讲解、实际演示以及学生的实践操作,三方面的强化,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操作,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多媒体演示内容丰富,激发学生兴趣,老师的讲解、演示结合学生的同步操作,相当于教师在“手把手”地教每个学生,更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以上学习,学生不仅真正的参与了整个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而且还能对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这种模式使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紧密结合,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教室的教师控制机的屏幕播放功能来实现的。教师通过教师控制机把教学内容播放给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点击、操作、欣赏、体味。
实例:古诗词教学。
以往的古诗词教学,大多数老师都是“照本宣科”串讲全诗,在古诗文会读的基础上,把解释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记在书上练会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生搬硬套地背,让古诗词教学枯燥乏味。众所周知,古诗词之精炼,一字一句都是作者仔细推敲,经过千锤百炼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重点字句分析理解,品读玩味,这才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多媒体教学克服了时空局限,通过声、形、光、色、图等形式,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更有利于辅助教学。如教学《村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美景,我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江南春天的美景,那一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画面很快让学生带到也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机。同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主动权,让他们操作计算机,搜索、翻阅有关图片、音像资料。通过多角度、多感官的刺激,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美感,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那“醉”字的精妙之处也无需老师多费口舌,学生自然能心领神会。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它要求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向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1+X”模式就是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宽带技术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每个学生自如地选择共享资源(包括软件和硬件资源),使有限的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比如,在教《夸父追日》这篇神话故事时,为了让学生对黄河、渭河之大有更深地了解,我安排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夸父的神话传说、有关黄河和渭河的资料。为了防止学生网上迷航,教师还要提供大量的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源和网址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询,学生有困难或需要帮助时,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电子举手功能,向教师或同学发出求救信号;教师也可以通过教师机看到教室里任一学生机的当前操作,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或给学生一些启发性的提示。在学生搜集足够的资料后,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积累的素材和思考的角度,编写一篇“夸父追日”神话故事,成文后由同位之间对照原文进行互评。在教师综合评比后,引入对课文的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适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这样把一篇课文讲授得就比较透彻、形象。
乔依斯(B.Joyce)说:“由于没有一个模式是为了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为适用于所有的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我们的种种方法局限于任何单一的模式上。”例如:“1+1”模式,用于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1+1+1”模式,用于发展学习者合作性态度,形成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1+X”模式,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根据各种能力培养的不同特点,根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不仅要选择合适的模式,而且要注意有效地组合各种模式,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