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孝道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3-08-15 00:52:10黄继红李晓丽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董永大学生教育

黄继红 李晓丽

(滨州学院社科基础教学部 山东·滨州 256603)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几千年的民族发展中,孝道始终是炎黄子孙秉持不弃的基本行为准则,作为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伴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政权土崩瓦解,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传统文明在与现代文明的激烈交锋中,支离破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核心的孝道亦不可避免的遭受重创。传统礼教几经洗礼,在封建“毒瘤”被彻底清算的同时,孝的传统观念也随之淡化,孝字的涵义在人们心中早已与古人不可同日而语,不孝逆子的故事屡屡在现实生活中上演,继江苏百岁老人被子女遗弃猪圈后,又有海南某医院副教授公开与母亲断绝母子关系、深圳某财政局公务员殴打父母、河南18岁高中生网上雇凶弑父杀姐等一系列事件接二连三的冲击着人类的道德底线,几年前,南京大学一封辛酸父亲的来信被广泛传阅后,啃老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成了一种更普遍的社会现象,不仅在校时肆无忌惮的压榨父母,毕业后仍不能自立,而立之年还吃老啃老,不少父母被当成了永久提款机和免费佣人,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社会怎么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哪里去了?

大学生,曾经的天之骄子,承载着泱泱华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面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你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①众所周知,有什么样的年轻人,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可是,在道德滑坡、世风日下的今天,大学生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精英群体,同样,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孝心不在、亲情冷漠等诸多孝道缺失的现象,让我们对国家的未来平添了几份忧虑和不安,基于此,本文将全面分析大学生孝道现状及其成因,尝试探索一条借助特色地域文化,开展大学生孝道教育,提升大学生孝道素质的有效路径,力争在弘扬地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同时,达到教书育人,教化生命的教育目标。

一、大学生孝道缺失的现状

经过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受各种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孝道缺失现象,而且表现形式相对集中,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体会父母的艰辛,索取无度

伴随着中国经济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很多孩子出生以后就衣食无忧,甚至锦衣玉食,优越的生活条件让那些家境稍好的孩子完全没机会体会生活的艰辛,他们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完全不能了解父母白手起家、辛苦赚钱的艰辛,从小就娇生惯养,养成花钱大手大脚、出手阔绰的坏习惯;在崇尚奢侈消费,挥霍无罪、炫富光荣的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一些家境一般甚至寒门学子,也沾染了虚荣攀比,名牌包装的坏习惯,不根据家庭收入量入为出,一味的赶潮流,走时尚,不断地压榨父母以满足他们无限膨胀的虚荣心和占有欲,甚至不惜作践身体,卖肾换手机,这些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的孩子完全不能体会为人父母为家奔波的辛酸苦楚,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宠爱已经让他们习惯了向父母索取,认为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一旦要求不能被满足时,甚至滋生怨恨,恩将仇报,《梅州日报》曾报道过大连一名大学生,大四毕业时想考研究生,可是家中无钱供给,为了上学,他介绍身有残疾的母亲去刷厕所,为自己换取继续读研的学费。无独有偶,安徽一名研究生要求父母为自己买房子,当父母拿出仅有的几万元钱时,他竟然愤怒的拍桌子,指责父母窝囊没用,居然连房子都不能给儿子买。想当年南京大学那封一个辛酸父亲写给儿子的信,恰恰反映了部分高校天之骄子分数背后那不为人知的丑陋面目,尤其是在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的拼爹年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了父母身上,一旦发现自己的父母并不能保佑自己心想事成、一帆风顺的时候,免不了心生不满,恶语相向。众所周知,“我爸是李刚”流行网络的同时,另一经典也随之诞生——“恨爹不成刚”,流行的网络文化在反讽的同时,也流露出不少年轻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攀比家境,拼爹拼财的畸形心态。

(二)不能实现父母的期待,不思进取

古人讲孝,不仅指善事父母、事之以礼,还要显身扬名,光耀门楣。杨国枢等人总结古人十五项传统孝道的内容之一就是“继承志业、显亲扬名”,星移斗转,时代变迁,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却穿越千年未曾改变,即所谓的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育成人,不求回报,只希望子女能有个好前程、好归宿,可是,这一点点源于爱心的期待却成了很多孩子眼中的包袱,他们完全不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更有不惜买凶弑父的极端案例,而更多的大学生则是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抱着人生太短暂、行乐要及时的消极心态,挥霍青春,虚度年华,完全不理会家中父母的殷殷期待。不少人崇尚“分不要高,及格就行;书不用看,作弊更灵”,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腐朽人生。曾经大学校园里流行一首Y字歌,其中“没钱只管找DADY,生活无聊找LADY”的歌词,很形象的反映了部分学生信仰缺失,生活腐化的真实现状。

(三)不能主动关心父母,依赖寄生

虽然现在通讯和交通手段越来越发达,极大地方便了亲朋好友之间的交流和往来,手机和电脑也在大学校园里普及开来,几乎人手一机,而且,大多数学生机不离手,甚至上课也不闲着,可是,每天用手机和父母联系的同学却很少,主动关心询问父母的则更少,往往是遇到麻烦和委屈了才想起向父母倾诉、求助,更有甚者只有在缺钱的时候才想起父母来,张口就让父母汇钱,却很少会问及家中近况,他们很少去关心父母的身体,不理会他们工作的艰辛,好像父母是铁人,永远都不会累不会老不会病倒似的。即使假期回家,也鲜少和父母交流,整天埋身虚拟的网络世界或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主动替父母分担家务的同学很少,有些就像传说中的寄生虫,寄生在父母身上,张口吃饭,伸手要钱,生活都不能自理。孟子曾说,不孝有五,其中第一条就是“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今天的大学生,能称的上孝顺的当真寥寥无几了。

平心而论,今时今日,大学生孝道缺失现象已很普遍,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集中体现外,还有一些其他表现形式,比如,不尊重自己,腐化堕落;不珍爱生命,轻生自残等,在这里不一一详述。究其原因,孝道缺失,并不单纯就是大学生的错,如果把责任全部推给这些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未免太过武断,有失公平。今天这种局面的产生,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学校教育的失误也有家庭教育的偏差,总而言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孝道缺失的原因探析

(一)历史原因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石和支柱,自秦汉以来成为历代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不断地被政治化、社会化,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孝道传统。清朝灭亡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落下帷幕,中国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与此同时,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在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身受重创,忠君孝亲的儒家伦理道德在新文化运动和十年文革中遭遇灭顶之灾,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土崩瓦解,旧的早已支离破碎,新的又不知身在何处,中国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道德真空期,国人一度迷失,不知何去何从,孝的观念在一次又一次暴风雨似的文化洗礼后,日渐淡化。这是导致大学生孝道缺失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的历史原因。

(二)现实冲击

文革结束,中国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开始大踏步前进,市场经济、外来文化、新鲜事物、新鲜理念不断冲击着人们禁锢依旧的脑袋和灵魂,在新的社会道德制约机制尚未成型之际,市场经济的趋利弊端彻底释放,西方腐朽思想大肆袭来,猛烈冲击着人们刚刚打开的心灵。尤其网络普及以后,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上,各种声音嘈杂交汇,社会百态竞相上演,被不断放大的社会丑恶一波一波的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很多人迷失在多元无序的滚滚红尘中,无法自拨,未经世事的大学生自然不能幸免,免疫力几乎为零的少男少女注定要为这样社会环境下的成长付出代价。

(三)孝道教育缺席

古人非常重视孝道教育,主张 “首孝悌,次见闻”,可以说孝道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自始至终始终离不开一个孝字。可是,今天,不管是在学校教育还是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都很难发现孝道的影子。自从高考普及以来,鲤鱼跃龙门、一考定终身,分数成了学校和家长的普遍追求,过于功利化的教育本末倒置,一味追求分数的同时恰恰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修身是根本,关怀生命,完善人格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倘若一个人道德败坏、良知泯灭,分数再高,本领再大又有什么用呢?不过是祸国殃民、贻害万千罢了。扭曲人性的应试教育体制一天不除,中国的教育就别想回归正途,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们把青春埋葬在书山题海,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也无可奈何。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万千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国家兴亡。大学生孝心泯灭、孝道缺失,不仅会造成亲情疏离,伤及家庭和睦,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严重制约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要想富强,孝道不能缺席;民族要想繁荣,孝道不能缺席;社会要想和谐,孝道不能缺席;人民要想幸福,孝道不能缺席。所以,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现实,勇于挑战,在困境中探索出孝道教育的有效路径。鉴于现在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形式化、教条化,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空洞、内容老旧等现实问题,笔者试图把孝道教育与学校所处的黄河三角洲的特色地域文化资源相结合,在润物无声的地域文化熏陶中,以情动人、以理喻人,潜移默化,实现激发大学生孝道意识,坚定大学生孝道意志,夯实大学生孝道行为的教育目标。

众所周知,教育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中开展的,任何一所学校的教育无形中都会受到所在地的历史人文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受其影响则尤为明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滋养我们的不仅是河流和土壤,还有这片土地上历经千年,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和乡土风情,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地域文明,这是其他任何地方无法复制和模仿的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黄河三角洲也不例外,这里独特的孝道传统和文化积淀为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教育素材。其中尤以孝子董永和孝妇颜姜的故事最为典型,流传甚广。

(1)卖身葬父遇奇缘 一段佳话千古传

董永,西汉千乘人(今博兴县陈户镇),幼年丧母,与父亲董还如相依为命,以种田为生。董永对父亲孝顺至极,每次去田间劳作,都用小车推着父亲,放到树荫下,并备好水罐,为父解渴。父亲去世后,董永没钱为父亲下葬,就到一富人家里卖身为奴,用换来的一万文钱,厚葬父亲。办理完父亲后事,董永去富人家里做工为奴,途中,遇到一个美丽女子,女子不嫌其贫以身相许,两人一起来到债主家做工偿债,债主问妇人能干什么,妇人说能织布,债主许诺织够一千匹布就可以回家,没想到妇人仅用十天就完成了任务,债主万分惊讶,立刻让二人回家。行至初次相逢的大槐树下,妇人告诉董永,她乃天上织女,被董永的孝行感动,特地到人间相助,如今心愿已了,她该返回天庭了,说完,乘七彩云霞,升天而去。孝子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历史上确有记载,只不过,在后人的憧憬和赞美中逐渐被演绎成了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后被收录到二十四孝中,广为流传。

今天,在董永的家乡滨州,董永的影响无处不在,董永公园、董永遗风匾、各种以董永命名的文化品牌体现了董永的孝亲思想对这片土地影响之深远。董永故里孝子多,以董永为楷模,尊老孝亲的孝子孝妇比比皆是,而且还极大的影响了周边地区,使孝亲美德在黄河三角洲得到有效传承。

(2)千年流淌的孝妇河

在山东,有一条河流经淄博、滨州两地,全长135.9公里,当地人称孝妇河。孝妇河来源于一个流传了千年的美丽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博山有户姓颜的人家,家中有个漂亮能干的女儿。16岁那年,父母把她许给了一个姓姜的人家,取名颜文姜。可姑娘刚过门,丈夫就生病死了,婆婆为此迁怒儿媳,对她百般刁难。颜姑娘没有抱怨,每天走十几里山路为婆婆担水做饭,孝顺至极。一天,在担水回村的路上,颜姑娘遇到一位童颜鹤发的老人,老人送给她一个拂尘,告诉她,只要把拂尘放在水缸里轻轻往上提,水就会自动涌出,以后颜姑娘就不用再受担水之苦。颜姑娘回家一试,果然灵验,方知,自己遇到了神人相助,从此,心存感恩,更加勤勉。不久以后,婆婆发现端倪,趁儿媳不注意,跑到水缸边抓起拂尘查看究竟,顿时,大水涌出,源源不断。颜姑娘听到婆婆呼救,立刻赶来,接过拂尘跳进水缸,大水不再泛滥而是化作清泉汩汩流出,为了纪念这位孝贤的媳妇,人们在她殉难的地方,建了一座九间无梁大殿——颜神庙。那股泉水流成的河,就取名为孝妇河。自此以后,孝妇颜文姜的故事就伴着潺潺流淌的孝妇河水在山东乃至全国各地经久不衰的流传开来。

在美丽的黄河三角洲,几千年的孝道传统不仅体现在人们对美丽传说的口口相传、代代相沿上,孝的理念早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故事传说到风俗习惯,从尊亲养亲到葬亲祭亲,从春节拜年到清明扫墓,从评选十大孝子到表彰敬老孝亲模范,孝道精神无所不在。作为无价的精神文化财富,为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针对目前教材空洞化、教学形式化的问题,我们将改变传统以教材和课堂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把孝道教育置于现实、生动,可亲可感的地域文化中,争取探索出一条既能有效挖掘地域资源、弘扬地域文化,同时又能很好的实现大学生孝道教育目标的绝佳路径。地域文化与孝道教育的衔接,主要通过以下两个路径实施。

(一)课堂教学——特色地域文化进课堂、进头脑

“地方文化资源进课堂,不仅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地域感,而且直观、形象、生动,如临其境,可以使大学生身心受到熏陶。”②根据教学大纲设定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筛选相关文化素材,把传统文化中落后的、封建的、愚昧的部分摒弃,把依旧有很高时代价值的精华部分提取出来,与教材相关知识点有机结合,让那些发黄的历史记忆穿越到学生面前,让传说中的人物不再陌生遥远,同时把生活中现存的与孝道相关的各类信息有效整合,让传统与现代在课堂上融合碰撞,“使一切能够进入课堂、能够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教育资源充分活跃起来,使思政课拥有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③比如在讲述两千多年前董永卖身葬父的历史故事时,结合现代博兴等地流行给孝悌之家悬挂董永遗风匾等现实素材,通过有血有肉的课堂教学,让生动、鲜活的地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脑袋,感化学生的心灵。

(二)实践教学——依托地域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孝道的培养仅有课堂上知识的单向传授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触及心灵的教化往往不是靠老师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必须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辨别是非、知荣明耻,所以,教育不能局限在教室和三尺讲台,必须让学生走出校园,在生活中广泛感受地域文化的滋养,一方面学校统一安排,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体验风土人情;另一方面,积极发动家长和社会的力量,把孝道教育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利用清明节、重阳节等节假日向学生传授孝道传统,鼓励学生争做爱心志愿者,在日常生活中敬老爱老,多去敬老院和社区为孤寡老人送去来自年轻人的温暖和关怀,让学生在无私奉献的汗水和幸福中,感悟孝道,教化生命。

孝道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产和精神财富,孝道的弘扬既涉及到几千年文明的传承,同时又是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大学生的孝道教育既关乎千万家庭又影响国家社稷,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勇挑重担,不畏困难,积极探索地域文化与孝道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路径,把大学生孝道意识的培养当做德育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力争为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地域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①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4—30.

②陈在铁,张玉.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探析[J].党史文苑,2010(8):69-70.

③于敏,迟桂华,赵影,卢玉岭.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发掘运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2012(1):75-76.

[1]姚家春.大学生孝道教育观念系统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1):120-122.

[2]张结平.大学生孝道教育初探[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4-69.

[3]陈红.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9):34-37.

[4]高健.关于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2(1):123-124.

[5]曹迎.论地方本土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2(4):28-31.

猜你喜欢
董永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董永传说在西南的传播与认同》出版发行
今日民族(2022年6期)2022-07-25 07:00:10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天仙配》与董永故里东台
侨园(2016年5期)2016-12-01 05:23:38
中国寓言故事: 董永卖身葬父
二十四孝之卖身葬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