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秀莲
口述历史,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它具有更接近具体历史事件真实的特征。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口述历史研究处”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产生。
近年来,口述历史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诞生了一大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影视纪录片,但是在广播节目方面,口述历史的作品还比较少见。
在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周年之际,笔者在南宁电台《大城小事》栏目中制作了《口述历史——纪念南宁解放60 周年》特别节目。节目以口述历史的形式,邀请了多位南宁市解放的亲历者,从不同的角度,口述了60年前南宁解放的经过,以及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鲜活细节,再现了60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历史。节目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荣获2009年广西新闻奖三等奖和广西优秀广播节目三等奖,也为首府南宁保存了一份弥足珍贵的语音文献资料。作为节目的主创人员,笔者在此谈谈广播口述历史节目的创作体会。
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那带着湖南口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直到今天,每个中国人对这个声音都是熟悉又激动的,它是见证历史时刻的声音,更是见证历史的证据,这也说明声音的历史价值更具特殊性。
广播口述历史节目,强调的是口述者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真实性,也就是第一手资料。人类对历史的记录,在语言出现以前,只能是物传,从遗物看历史。而对声音的保存是自录音设备的出现才开始的,所以原始的声音素材是广播节目的关键要素,这也是纪录类影视节目发展迅速、广播类纪录节目相对稀缺的客观原因。口述历史,对于广播节目而言,让听众“亲耳所闻”到真实声音是节目的先决条件。
在创作《口述历史——纪念南宁解放60 周年》节目过程中,如何更真实反映南宁的解放,它该有哪些声音来呈现?笔者认为只有亲历了60年前的历史时刻的原始声音出现,才能再现历史瞬间的惊心动魄,更好诠释南宁获得解放的来之不易,这也正是广播类口述历史节目的真正价值所在。
通过查阅资料,在掌握基本史料的基础上,根据史实特点,笔者确定了通过多人从多角度叙述同一件事的全景式结构模式。确定采访对象以后,重要的工作就是寻访当事人。寻访当事人当然是一件艰难的工作,但通过努力,最终都一一实现了。采访对象笔者选择了战斗在隐蔽战线的我党地下领导人、地下党南宁城工委书记梁健和地下党南宁市工委常委曾东江,地下党梧州城工委书记罗杰林,地下党革命烈士罗灿钢的遗腹子罗丹;参加南宁解放的原第四野战军指战员、原39 军152 师参谋李云峰,原39 军152 师宣传队队员卢惠珍和刘汉良等;弃暗投明率众起义的原南宁警察局长后人;当年曾有幸目睹解放军大部队入城的稚龄孩童,还有熟悉南宁解放历史的党史专家刘家幸。
通过对这些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物的录音采访,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南宁解放的历史时刻,从亲历者的口述中展现重要历史时刻的原貌,这第一手声音素材就是节目的支撑架构。而他们的口述,正好完整地呈现出当年南宁解放的多个历史侧面,还原一段值得后人永远铭记的革命历史。
节目片断:原地下党南宁城工委书记梁健老人回忆与解放军代表接头的过程(录音文字)——
“……(1949年)7月份南宁市城市工作委员会成立……我负责组织兼书记。那时候我们地下党员大概有七八十个人,城工委成立以后,我们多次研究,根据省城工委的布置,抓迎接解放的工作。……布置地下党员发动群众护厂、护校。在争取国民党反动人员起义弃暗投明这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49年12月4 号那天晚上,南宁就解放了。天亮以后,我去和军代表联系。接待我的是天津二支队政治部主任王琳。联系的时候我的(接头)暗号是“梁健”,我记得解放军的暗号是“珠江”。我原名叫梁任宽,解放后各单位要干部,有什么事找地下党,他们都说要找梁健。所以我的名字就变成了梁健……”
《口述历史——纪念南宁解放60周年》节目在年轻听众群的心里产生了一定震憾力,这种亲历者的声音带来的紧张刺激,仿佛历史再现,让听众亲耳感受到解放前夜的艰辛,同时也倍感幸福的来之不易,这声音的珍贵远胜文字等资料的震动,所以说,寻找历史亲历者的声音,是广播类口述历史节目的成功关键。
近日一部反映京剧发展的纪录片因资料失实、把民间戏说当成正史被人诟病,这说明,尊重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纪录片节目的基础。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制作口述历史类广播节目的时候,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才不会犯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错误,才能牢牢把握住节目的核心价值取向。
在《口述历史——纪念南宁解放60 周年》节目中,亲历者的讲述有地下党工作者因策反失败被杀的经过,有18 岁女兵在一个班的掩护下冲出包围圈出嫁的经历,以及解放军宣传队队员因到南宁水土不服患疟疾死亡就地埋葬的令人痛心的非战斗减员现象。这些史实资料,它相对于枪林炮火的解放战争,在载入史册的伟大事迹中似乎鲜有呈现,但这是历史进程中的真实细节,呈现这些细节,可以更好展示历史进程中的全面性、客观性,也更好映衬出解放战争的壮烈伟大,所以这些口述者的讲述我们都一一真实呈现。笔者认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口述历史广播节目制作成功的保证。
众说周知,南宁解放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我国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叙述南宁解放的历史,就离不开对解放战争大历史背景的全面了解与掌握。口述史研究并不排除历史文献资料,它是以广泛占有文献资料为前提的,口述历史广播节目课题的选择、访谈问题的提出、访谈对象的确定、口述过程的引导、口述材料的取舍、分析鉴别等,无一不与掌握广博的党史知识和“穷尽”文献资料相联系。访谈前对文献史料掌握得越充分,访谈就越主动,越容易与受访者沟通,对口述内容就越容易理解,对口述史的把握就越准确、越接近真实。
同时,在《口述历史——纪念南宁解放60 周年》节目制作中,我们把南宁解放的历史大背景作为开场白:“在1949年10月,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取得胜利之后,为了迅速解放华南,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挥师南下,在第二野战军配合下,在湖南省南部的衡阳、宝庆一带,与白崇禧部展开决战,取得歼敌4 个师、47000 余人的辉煌战果。史称衡宝战役。衡宝战役,使白崇禧失去了与我对峙的军事资本,从而为我军解放广西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在随后解放广西的战役中,第四野战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白崇禧节节败退,望风而逃。南宁,这座地处西南边陲的千年古城,终于在1949年12月4 日晚上8 点迎来了解放……”充分掌握历史文献资料,才能更好地把握节目方向,更好表达节目主题。
从历史记录的广度而言,口述历史提供了相当广阔的空间。人类活动无比繁富,即使再详细的文献、档案,也只能记录下极为微小的一部分。以往的档案和文献资料,比较偏重于记录统治阶层和社会精英的活动,偏重于政治方面的活动,对普通民众的生活记录较少。即使有,也多为枯燥的统计数据,缺少有血有肉的个案记录。在普通民众史、社会生活史、城市史等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口述历史可以驰骋的空间很大,它可以给那些原来在历史上没有声音的普通人留下记录,可以给那些在传统史学中没有位置的事件开拓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口述历史向民众敞开了大门。也向广播媒介敞开了大门。口述历史采访对象与现在流行的访谈录采访对象的不同,目前,口述历史广播节目在中国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更多的理论和经验总结。
通过制作这集节目,笔者深深认识到,要做好口述历史类广播节目,首先原始声音素材是第一要素。主创人员要尊重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其次,要注重历史文献资料的查阅与收集。只有全面掌握了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才能找到正确的节目制作方向。最后,还要学会与采访对象的沟通技巧,让采访对象乐于跟你说,并且在采访对象容易忘记的地方,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总之,口述历史类广播节目大有可为,制作得好,一定会得到听众的接受,并且能够为社会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