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现代国家建设的互动性分析

2013-08-15 00:50周宁宁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民主党派政党

周宁宁

(新疆社会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63)

根据《克罗茨纳赫笔记》的篇目结构和要点,马克思形成了“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的研究提纲。这份提纲基本上列出了构成现代国家的20多个基本要素,政党因素是其中之一。建立健全这些要素,并加以有机组合,是现代国家建设和发展面临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政治发展任务。

一、中国的政党制度适宜于中国的国家建设

纵向来看,无论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家建设问题还是政治社会的现代化历程,都与国家的政权体系建设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告别传统国家,实现向现代国家的转型,其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具有公共性的最高权力,国家一切事务都应以公共权力为轴心展开。所以政党政治是国家政权体系建设的一部分,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

1.中国最初的政党制度产生于辛亥革命之后的国家建设实践,先后经历过多党制和国民党一党独裁制

民国初年的多党制“政治试验”失败及其历史教训。1911年,在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下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由此创立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多党制。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确立和组党的合法化,为多党制的兴盛奠定了法制基础。从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到1914年1月袁世凯宣布解散国会止,多党制迅速退出历史舞台。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一党专制。同盟会几经分化、组合,于1919年改建为中国国民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实行了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形成军政和党政合一的专制政治体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民主,反对一党独裁统治,我国各民主党派通过长期的政治实践,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民主主义道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在新政权中延续,形成了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渊源。

2.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1949年,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形成的多党合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与实践,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立始于《共同纲领》。在1949年9月底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时中国共产党同11个民主党派参加了会议,并在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政治基础,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定。党的八大前夕,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了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是在总结我国多党合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得到进一步确立。

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多党合作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受到严重的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大力进行拨乱反正,各民主党派组织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政治地位和作用得到承认,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逐步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顺应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一直在政治体制改革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事实证明,中国的政党制度不仅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历史的选择和社会的检验,而且经历了国家建设的探索和实践阶段。可以说是在政党、国家与社会三方有机互动的过程中建立并发展起来的,是与国家建设和协商民主的成长相契合的。

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对于国家建设的优势

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决定了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国家建设的多重任务:一方面,对外需要主权独立;另一方面,对内则必须实现国家的政权建设。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创造性和巨大的优越性。中国政党制度实践的是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派参政、多元协商、合作治理国家的政治形式,是结构化的多党派协商合作制,它有效地保障了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发展。

一是政策制定更加民主。中国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参与政权,保持了政策的稳定性,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二是政府更加负责。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领导与合作的统一。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国家也是多党,但是,中国的其他党,是在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面,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我们全国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并在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我们能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我们党同其他几个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三是有力遏制腐败。“能够对我们党提供一种单靠党员所不容易提供的监督,能够发现我们工作中一些我们所没有发现的错误和圈点,能够对我们的工作作出有益的帮助。”四是有利于社会和政治的稳定。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条件。这一制度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政党关系。把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做个比较,可以发现我国政党制度在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方面显示出的巨大优势。五是有利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以及避免人才的浪费。中国政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高端政治精英,必须要有足够的基层历练。中国的政党制度保证了中国的政治人才不会因为政党更迭而被迫共能退、大换血。六是真正代表全民。这一崭新的民主实现形式,自身的社会基础广泛、组织构成严密和代表性鲜明,通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各方面成员的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

三、国家建设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提出更高要求

国家建设实际上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国家能力的问题,第二个是国家范围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虽然与资本主义国家有本质区别,但并没有超越现代国家的范畴。改革以来的中国政治发展,以民主法治为基本的追求目标,这个目标实际上也是现代国家的本质要求。所以,现代国家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下的追求民主政治的过程,这些因素也对政党制度提出更高要求,以塑造理想的政党制度来满足现代国家建设。

1.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现代国家的逻辑,必然导致现代化的国家建设与发展也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政治保障和基本动力,同样也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核心。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

没有党的领导,方向就会偏离。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具有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这些因素决定了它能够保证,并只能由它来保证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没有党的领导,地位就会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巩固起来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与西方多党制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能够保持政治运作的稳定性,能够提高政策执行的高效性,能够维护民主政治生活的稳定与发展,提高提升执政党在稳定政局中的执政效率。

没有党的领导,人民没有依靠。整合社会资源,动员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现代国家建设,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胜任。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发展以实现人民利益为目的,发展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出发点,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2.需要加强参政党能力建设

首先,现代国家建设需要参政党承担责任。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大都分布在科技、教育、文化、经济、医卫、出版等部门,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奋斗进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在本职岗位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只有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并勇于承担责任,乐于承担责任,民主党派成员才可能真正发挥自身的力量并完善中国的政党制度。

其次,现代国家建设需要人才。参政党利益表达、政治参与、维护稳定等功能的实现不仅依赖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运行情况,同时也依赖于参政党的素质与能力。在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今天,要建设现代国家,中国的参政党必须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实现政党的价值和功能。深入调研,建言献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充分发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独特政治优势,积极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度和实施,就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问题开展考察调研,提出政策性建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扶贫开发,服务社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大力推动和实施智力支边、光彩事业和“温暖工程”等活动,兴办公益事业,深入开展职业培训、兴教兴学、捐资救灾、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稳步推进到老少边穷和中西部地区开展决策咨询、人才开发、项目协调、投资推介等智力支边工作,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为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为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反映民意,维护稳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充分发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优势,努力做好反映社情民意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再次,现代国家需要和外界加强交流,开展交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发挥联系广泛的资源优势,积极拓展与广大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的联系,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现代国家建设需要拓展民主监督空间。民主监督既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也包括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这种民主监督,本质上是一种民主权利、民主形式和民主渠道的体现,是非硬性的监督,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善执政党的领导,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在共同的理想感召下,在一致的利益的趋势下,政党之间拧成一股绳,共同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

3.需要实现和发展协商民主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和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实现形式。西方的民主就是通过选举这一形式来实现政党轮流上台执政,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这种选举实际上是一种金钱政治,是少数有钱人的游戏。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实现人民民主为根本价值取向,本身就是在反对独裁专制、争取民主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平等相待、民主协商的政治实践中共同创立的,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结晶,也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为显著特征,具有团结、包容、和谐的重要属性,也有合作、参与、协商的基本特点。它坚持尊重多数和照顾少数的统一,坚持广泛民主与集中领导的统一,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使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各方面的愿望和要求得到更充分的反应和实现。中国的政党制度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选举民主的重要形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色,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

4.需要和谐政党关系

现代化国家建设还需要合乎其发展的外部条件,首先就是稳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正如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反复强调:“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国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凡是实行政党政治的国家,都有一个如何处理政党关系的问题。没有稳定和谐的政党关系,就没有稳定和谐的政治社会关系,就会社会动荡不安,无法集中力量和精力进行建设。政党关系和谐不是要求各政党一摸一样,那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而是要承认、尊重和包容政党之间的差异。政党关系和谐也不是要求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行其是,各谋其政,那就等同于西方政党制度了,而是要和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之间有一致性,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当然也存在差异性,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这种和谐的政党关系为政治精英提供了更多参与政治的选择,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利益表达的渠道,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途径。

5.需要培育政治认同感

每个社会的有序运行,都需要有明确的价值支撑与价值引导。通过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途径。马克思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逻辑完整、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只有转化为全社会的不同群体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才能形成凝聚力。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遵循普遍性要求,也要立足党派定位,体现自身特点,始终做到坚持道路、同舟共济、参政为民、传承进步,不断巩固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牢固的精神支撑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1]Francis Fukuyama,State-Building:Governance and World Order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London:Profile Books,[M].2004[美]弗朗西斯- 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Michael Bratton,,State Building and Democratization in Sub- Saharan Africa:Forward,Backword,or Together?,“Afrobarometer working Papers.43,2004

[3]王正绪 方瑞丰,民主化比较研究,《政治学》[M].2007年7月第一版

[4]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M].1999年5月

[5]李小宁主编,《统一战线新论》[M].2007年5月第一版

[6]段志超,政党政治视角下的政党与国家权力——兼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7]林尚立,政党、政党制度与现代国家

[8]董洪乐 李道霞,对于福山《国家构建——21 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的思考,《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3

[9][美]列文森,郑大华,任菁.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民主党派政党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论多党合作视角下的“同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