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春瑜
因材施教,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这种教学原则,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学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坚定不移地进行因材施教。
1.素质教育需要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十个指头伸出来必然会有长短,何况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怎么可能没有差异。因此,面向全体学生,就需要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如果不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就是一句空谈。
2.教育对象需要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因为他们的先天禀赋、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的不同,所以他们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和各种心理素质也就各不相同。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对象需要因材施教。
3.教学改革需要因材施教。很多的数学课堂,在教学目标、教学內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实行的是“一刀切”,不管对谁都一样。在这种“一刀切”式的课堂里,不是优等生“吃不饱”,就是学困生“吃不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被淹埋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能均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状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需因材施教。
1.思想认识要新。要站在造就创造性人才的高度,看待因材施教。现今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栋梁之才。
2.教学目标要新。要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教书育人的新目标。如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急变中的适应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双基”,学会学习、生存与创造,多种多样的个性特长等,都应成为教书育人的新目标。
3.观察角度要新。要有效地因材施教,必须观察和了解学生,既要从认知的角度观察和了解学生,更要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和了解学生。只有这样,对学生才会有新视野、新发现。才能通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教学方法要新。因材施教,必须打破“满堂灌”、“一刀切”式的陈腐的教学方法,采用统一施教、个别辅导和分层推进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方法。
(一)隐性分层,各尽所能
隐性分层就是把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至于哪些学生是哪个层次的,不完全透明、不完全公开,只是老师心中有数。隐性分层,各尽所能的实施办法是:
1.学生分层。根据各学生的学业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分成A、B、C三个不同的层次。A层次:学困生,B层次:中等生,C层次:优等生。
2.目标分层。按三个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3.活动分层。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实际状况,课堂提问和指名板演等教学活动要分层安排。
4.练习分层。按层次安排弹性的练习内容。
5.评价分层。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层次上所出现的亮点和闪光点,及时进行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从而激起各层次的学生产生新的成功的学习热情。
(二)显性分层,各得其所
显性分层就是把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哪些学生是哪个层次的,老师、学生自己、学生之间,大家都知道。显性分层,各得其所的实施方法是:
1.按差异分层。把学生按学业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分成A、B两个不同的层次。A层次:学业基础和学习能力等较好的学生,B层次: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等较差的学生。
2.按差异施教。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手段,复习、引新时,合。新授、运用时,分。巩固、小结时,合。合时的教学活动统一,分时的教学活动不统一(A层次间接教学时,B层次就直接教学;A层次直接教学时,B层次就间接教学。)分时的教学活动通常是先“A间接B直接”(A:自学新知,尝试练习,同桌对照;B:启发引导,精讲点拨、质疑问难。)再“A直接B间接”(A:交流展示,质疑问难,课堂作业。B:看书消化,课堂作业,同桌互阅。)对A层次的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着重自学。”对B层次的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着重领学”。
总之,因材施教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它既要教知识,又要教方法,还要育情感……同时,它并不排斥个别辅导,它应与面批、面议和面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