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商业萌芽及其成因与影响

2013-08-15 00:51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商业活动殷商卜辞

刘 昕

(济南大学文学院,济南250022)

商贾之起,殊为古远,其起源在于物物交换。我国的商业萌芽早在原始社会末、奴隶社会初就已初见端倪,在古文献中可以发现诸多有如“殷人重贾”“列缠于市”等记载。

一、殷商商业萌芽表现

1.市场活动

《尚书·酒浩》中记载有“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意为乘坐牛车进行长途贩运以从事商贸交易活动来获取盈利,以盈利赡养孝顺父母。这说明在殷商先民中已经有一部分人在专门从事着商业活动,他们就是早期的商贾。

《易经·系辞下》中易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意即每当太阳位于正中的时候,各氏族、各部落的来人,带着本氏族或部落生产出的有所剩余的、或者是辗转从远方交换回来的物品,齐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交换场所,相互之间各取所需,进行物物交换,交易完成之后,大家各得所需,满意而归。在这样的场景描述中,可以窥见当时的交易市场场面之热烈,实乃早期集市的雏形。这段文献记载说明,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交易已经不仅仅是偶发性的行为,而成为一种固定的物品流通手段。

2.著名商贾

除概括性的描述之外,《周易》中同时还记述了具体的某些商人的商业行为。其中,以殷人的祖先商汤第三代祖相土和第七代祖王亥的商业活动事迹最具代表性。

先来看关于相土的商业活动:(1)相土作乘马(《世本·作篇》);(2)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而天下化之(《管子·轻重戊》);(3)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诗经·长发》)。

第一条文献记录的是相土为进行商业活动训练马匹作为运输工具的事情,通过运输工具的改善,相土得以扩大了自己进行贸易的区域,从而获得了更多的交易机会。第二条中的“殷人之王”即相土,可以从中看出相土从事商业活动的目的已不仅仅是停留在获取利润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浅层次需求,而是为了“民利”这一更为宏大的高级愿景,“以商强国”成为相土从事商贸活动的重要原因。第三条文献出自《诗经》,描述的是相土经商取得的巨大成就,连海外地区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可见相土从事商业活动范围之广,成就之大。

再看关于另一位殷商时期著名的商人王亥从事商业活动的文献记载。《大壮·卦三十四》云:“六五,丧羊于易,无悔。”此句记录的是王亥客居有易之国之时从事牧畜和贩运牛羊的买卖,却被有易国的国君杀害,丧失了所经营的牛和羊。又《旅·卦五十六》云:“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贫。”意指王亥初到有易释居于茅屋之中,怀藏钱财,且得到僮仆奴隶。有关商部落首领王亥的故事,在“《周易》中只有支离不全的记述,语焉不详,但大略让人了解到商汤的这位先祖已经在经商”了[1]。

从相土和王亥从事商业活动的情况来看,商业发展已经开始影响殷人的生活;从他们取得的成果来看,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已经开始产生反作用于当时的生产力;著名商人的出现是商业发展繁荣的重要指标和有力证据。

3.货币流通

随着商业活动的不断发展,为适应交易过程中的流通需求,早期货币开始出现。殷商时期,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即“贝”,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情况来看,包括真贝、骨贝、石贝和铜贝等不同形式。这一阶段的货币职能也发展到较为完备的阶段,无论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还是贮藏手段、支付手段都已基本具备。货币的出现,是商业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尚书·盘庚篇》中有“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之语,意指在位的官员中有乱政之人只知贪敛财宝。“玉”代表财宝,将贝与玉同时使用,可见“贝”也是贵重的财物。商代青铜器铭文中,同样有关于货币“贝”的记载,如“丁卯王命俎子西方于省。唯反,王赏罚甬贝二朋,用作父乙鬻”(《俎子鼎铭文》)。

这段话讲的是在俎子完成了某项任务之后,商王以“贝二朋”对其进行奖赏。

同时,无论是是卜辞中还是铭文中,可以看到诸多有如“赏贝、赐贝、获贝”的记载,且获贝的对象皆为有功之人,“所以商代晚期的‘贝’是货币而不可能仅是装饰物”[2]。王国维先生亦称[3]:“殷时玉与贝皆货币也。”

比天然形成的海贝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人工制造的铸贝的出现。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3枚铜贝;殷墟西区平民墓M620出土2枚铜贝;山西保德林遮峪商墓出土铜贝 109 枚[4,5]。

这些铜贝作为金属铸币,标志着我国金属称量货币阶段的诞生,在我国商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由此可见,我国的商业在奴隶制社会的殷商时期已经开始萌芽,且经济发展相当繁荣。在此基础上,商业活动频繁,出现了著名的经商之人,货币出现并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流通角色。商业已在殷人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发生,并成为先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殷商商业萌芽成因

商业萌芽在殷商时期兴起,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促进的发展结果,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共同作用,也是当时的经济结构转变与政治统治需要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历史必然。农作物的普遍种植、食用作物的种类繁多、畜牧业的不断发展、手工业的逐步兴起、战争纳贡等政治需求、水陆交通的改善,都对商业萌芽在殷商时期的出现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1.农作物普遍种植

殷商时期,农业已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最基本的表现即农作物的普遍种植。从出土的卜辞中就可窥见彼时农作物种植地域之广泛。如:

己巳,王卜贞:今岁商受年?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

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

北土受年。吉。

这是一则贞问商土今年农业是否会得到好收成的卜辞。己巳这天,商王亲自占卜,贞问今年商王朝大田农业收成如何,商王根据卜兆判断说为吉祥。然后分别贞问东、南、西、北四方土地上是否会有好收成,据卜兆来看得出的结论都是吉。可见,当时的农业分布已遍及商王领土的东西南北各个方向,涵盖地域非常广泛。

2.食用作物种类繁多

殷商时期的农业发展不只体现在种植范围的广袤上,还体现在农作物种类的繁多上。甲骨文中出现的农作物品种已相当丰富,仅常见的就有禾、麦、稻、黍、粟、米等。以卜辞为例:

(1)贞其年

贞呼黍于北受年

(2)贞受我稻年

贞我不其受稻年

贞我受黍年

贞不受黍

(3)西方受禾

北方受禾

癸卯贞东受禾

(4)王食来亚致来

上述四则卜辞中,第一则贞问黍子的收成情况,可知当时种植的庄稼中有“黍子”。卜辞中占卜黍受年的为数不少,盖因黍子是当时做酒的原料。第二则分别贞问稻子和黍子今年是否会有好收成。第三则贞问“禾”的情况,“禾”在甲骨文中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泛指禾谷,另一个专指小米,也称粟。第四则中的“来”即小麦,亚为人名,“致来”是进贡小麦的意思。可见小麦在当时还是种植不广泛的粮食作物,是从地方向中央进贡的上品,不是一般人可以吃到的,但却也已经开始有所种植。

3.畜牧业不断发展

农业技术不断成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作物品种不断增加之余,殷商时期的畜牧业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其发展方式为蓄养与猎获并举,最突出的表现在于涉及动物种类的繁多。如以下卜辞所示:

乙未卜,今日王狩光,擒?允擒唬二、兕一、鹿廿一,豕二,麑百廿七,虎二,兔廿三,雉廿七。十一月。

此片所记是商王武丁在光地打猎的事,在记录商王田猎的卜辞中,这是捕获动物种类最多的一次。乙未日占卜,贞人贞问今天商王前往光地狩猎,会有所擒获吗?结果果然捕获母虎两只,犀牛一只,鹿二十一只,野猪两只,幼鹿一百二十七只,老虎两只,兔子二十三只,雉鸡二十七只。时在十一月。经统计可发现,本次狩猎共擒获鸟兽八类,是所有记录田猎的卜辞中一次打猎获取种类最多者。细看这八类物种,有大有小,有飞禽,有走兽,可谓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应有尽有。再看数量,各类鸟兽共计二百零六只,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看,数目非常可观。

4.手工业逐步兴起

农业和畜牧业的稳定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粮食供应,从而释放出一部分农业人口,使其有余力进行手工业生产,开启了原始商业的进程。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导致了聚集团体内部物物交换的出现,同时也引发了一个聚集地与另一个聚集地之间通过交换的方式获得土特产品、农牧产品和手工业品等稀缺物品的流通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换日趋扩大,并开始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业生产[6]。

“分工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又是交换兴起的前提”[6],其直接结果乃是手工业的繁荣发展。殷商时期手工业繁荣发展的表现在于生产的专业化,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是各类手工业作坊的出现,如烧陶作坊、制骨作坊、铸铜作坊等。

以郑州商城手工业作坊为例[7],“南关外早商铜器作坊遗址总面积达1 050平方米,发现上千块陶范。铭功路早商制陶作坊遗址在面积约1 4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陶窑14座。靠近紫荆山铸铜作坊遗址的北面,还有一处用人骨和兽骨作原料的制骨作坊遗址。”在这些建筑遗迹中,分别发现有木炭屑、炼锅、陶范、铜渣、骨器、灶坑等生产遗迹,证明确实皆为当时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作坊遗址。除郑州商城外,在商代其他城邑遗址中也同样发现有手工业作坊遗址,大型的如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小型的如盘龙城和垣曲商城等。这些都说明在殷商时期以货物流通为目的的手工业生产不仅兴起出现,且具备了相对专业化、规模化的规范性特征。

5.战争纳贡等政治需求

殷商时期稳定的奴隶制统治、强盛的宗主国国力、集中指挥分层管理的秩序化体系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基础。专业化的劳动储备和严密的社会分工在战争、纳贡等政治需要的前提下发挥出强大的作用力,客观上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王贵民先生将甲骨文中所见贡纳品种分为七类[9],分别是:

牲畜:马、羊、牛、犬、豕。

野兽:鹿、麋、兕、象和异兽。

骨、牙、玉石。

谷物:黍、禾。

有关财物“宁”及个别丝织品。

大宗的卜甲、卜骨。

人身即奴隶:羌人、某方人、女奴等。

杨升南先生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邑”一类[10],称“邑指田邑,包括邑中居民和所耕种的土地,所以是一种财产,因而成为贡纳物之一类”。同时,更强调了包括青铜器、石制品、骨器、舟、盐、丝织品、弓矢等在内的手工业贡品的存在。

同样以卜辞为证:

(1)贞:畫来牛?

贞:畫弗其来牛?

贞:畫来牛?二

弗其来牛?二二告

(2)王食来亚致来

(3)贞:禽来舟?贞:禽不其来舟?

(4)致卤?

(5)蛊致紤?

(6)贞:勿令师般取矢于彭、龙?

以上六则卜辞,第一则描述的是以牛为进贡物品;第二则描述的是以小麦为进贡物品;第三则卜问禽会否以舟为贡纳进贡于王室;第四则是卜问以盐为贡品的情况;第五则中的“紤”是贞问进贡丝织品的情况;第六则是以“矢”为贡品之贞问。

可见,战争及战后的纳贡变相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因此,战争与贡纳等政治需要也成为促进相关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6.水陆交通的改善

商代已有交通道路的开辟,且筑路区域广阔。在商代,陆上交通工具主要是牛车、马车,水上交通工具舟船已有船桨、船帆。道路的开辟和修筑,水陆交通工具的使用,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条件。这些因素使商王朝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11]。

卜辞中有“王行逐兕”之于,意为商王乘车沿着大道追逐犀牛,其中的“行”即开阔便利的大道。又:“辛未卜,行贞:其乎永行,有遘?”这则卜辞贞问的是从永地的大道进军会否遭遇敌人袭击,其中“永行”即永地的大道。可见,在殷商时期,“行”已成为较为普遍的道路模式,道路条件已经相对便利。

除道路条件外,交通工具也在商代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癸巳卜,贞:旬亡祸?王占曰:乃兹亦有。祟若偁。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甾车马,硪驭王车,子央亦坠。

这则卜辞记录了商王武丁外出打猎一次发生车祸的事。后半段叙事部分讲述了甲午这天商王武丁前往打猎,追捕一只兕,卑臣驾着车马,一块大岩石挡住商王的车子,车撞上了岩石,子央亦掉下车来的事情。重点看其中的“甾车马”的这个“甾”字。“甾”在此处通“辎”,指古代一种有帷盖的大车,又称“辎车”。《说文》:“辎,軿车前衣车后也。从车,甾声”。《字林》:“辎,载衣物车,前后皆蔽,若今库车有邸曰辎,无邸曰軿,軿车有衣蔽,无后辕,其有后辕者,谓之辎也”。《释名释车》:“辎车,载辎重卧息其中之车也。”故卜辞中出现的这种车是一种非常豪华舒适的车,是殷商先民对交通工具的一大改善。

另外,殷商时期的水上交通也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

(1)浮牛?浮舟?

(2)戊戌卜,方其凡?

(3)贞:追凡?

贞:凡追?

第一则卜辞中的“浮牛”与“浮舟”即以牛运送货物,将牛放于船舟之上,贞问这种情况是否可以有吉利的结果;第二则卜辞中的“方”即方舟;第二则和第三则中的“凡”皆为船帆之意,贞问的是是否需要在方舟上挂帆之事。

除卜辞之外出土文物中亦可见关于殷商时期水运发展的例证。如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一尊商代饕餮鼎上就刻有商人乘船的形象。从画面来看,这名先民担负着海贝站立于一条小舟之上,其旁另有持桨人站立于侧,正在奋力划动船桨以推动木船前行。此情此景,生动地描绘出了商代商人经由水路从事商业贸易的情状。可见在殷商时期,水上运输已经成为商业流通环节中重要的一环。

陆上交通和水上交通的共同发展,为商业萌芽的兴起和商业活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流通保障。

三、商业萌芽对殷商的影响

商业的萌芽与发展对殷商社会的反作用非常之大。

其一,商灭夏立国大大得益于商业。《管子·轻重甲》记载:“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绣纂组,一纯得粟百钟於桀之国。”意指在成汤时期,殷商先民用自己生产出的“文绣纂组”向夏人换取粮食,此类贸易大量持续进行,日渐发展到“一纯得粟百钟”的地步。由是“商族的粮食日益增多,国力日渐强盛,终于灭了夏朝”[12]。商朝在商业贸易中的获利可谓殊之大也。

其二,与襄助于立国不同的是,殷商时期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的改变和私有制的产生,反过来又对殷商社会的缓慢崩溃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催化作用。皇皇殷商,可谓成也商业,败也商业。

其三,商业萌芽的出现客观上促进了殷商文化的对外传播。正如《诗经·长发》中的“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所言,渗透范围的拓展不仅扩大了殷商先民经营贸易的区域,也同时扩大了殷商文化及其社会意识的辐射与影响区域。

四、结语

原始商业在中国文明和国家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应将其与文字、城址、宫殿、礼制建筑、玉器、礼器、埋葬制度,甚至是王权、神权等同时作为对文明本质特征的研究坐标,从而得出更为客观和深刻认识。

[1]王双.周易商旅专卦浅谈[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36-40.

[2]罗春英.商人称谓社会解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8,(3):39 -42.

[3]王国维.观林堂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1:11-12.

[4]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挖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9,(1):96-98.

[5]吴振录.保德县新发现的殷代青铜器[J].文物,1972,(4):64 -67.

[6]王心喜.良渚时期原始商业的初步考察[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3):45-50.

[7]王丽霞,何艳杰.从考古资料看商代城邑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J].西北大学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1):127-131.

[8]王贵民.试论贡 赋 税的早期历程:先秦时期贡 赋 税源流考[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1):13-29.

[9]杨升南.甲骨文中所见商代的贡纳制度[J].殷都学刊,1999,(2):27-32.

[10]刘志玲.试论商代的交通[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118-123.

[11]李立新.试论先秦时期郑州的商业[J].中州学刊,1996,(6):125-128.

猜你喜欢
商业活动殷商卜辞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殷商遗址大搜寻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殷商鸮形器及鸮形纹饰探析
商业活动中视觉设计的完善建议分析
明清时期孔府家族的商业活动
《甲骨文合集》30282版卜辞考释辨析
殷商古城青铜器对现代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