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下的会展学术研究

2013-08-15 00:51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会展业会展全球化

薛 莹

(杭州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杭州310036)

一、引言:会展学术研究在时代背景下的新机遇

中国的现时代发展,脱离不了全球化的影响,也脱离不了新经济、新技术的影响。全球化的过程非常具有影响力。由大约40个全球城市组成的城市网络,是今天世界上跨国界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框架[1]。全球化下针对高端服务业的研究,多关注金融、房地产、证券、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会展也是高端服务业的内容,但引起的关注还很有限。

全球化促使城市区域空间发生演变,“全球城市”“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区域”概念的出现,都是为了形容世界上的大城市或区域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下所发生的空间变化。实质上,现代服务业在城市区域里的功能联系是这种空间演化的重要机制。会展业是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内容,但从会展业角度来论证高端服务业发展、全球化发展的学术研究十分有限。另外,现代服务业发展越来越表现出产业融合的特征,现代会展服务融合着多种服务行业的形式和内容,但从产业融合角度来探讨会展业特征和价值的研究十分有限。

基于此,有必要从全球化尺度上基于空间与产业的交叉联系来认识会展经济功能的作用和机制,也有必要从产业交叉和融合角度来分析和揭示会展服务经济的演化机制,旨在开拓出新的会展学术领域,以实现研究上的跨越发展。

二、学科交叉:全球化背景下的会展学术研究

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促使一种新型组织结构的诞生,也促使一种新型概念性体系结构的诞生。“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 Region)”概念的提出,比“全球城市(global cities)”“世界城市(world cities)”概念具备了更广泛的经济基础、分布更广的增长和更广泛的利益联系,是为地域和全球化问题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尺度。从所掌握的文献来看,由这个概念框架引导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才刚刚展开。

在全球城市区域研究中,以 Scott、Hall、Friedmann、Sassen的论述最为突出,他们都强调全球城市区域与城市链接的重要性而非仅以伦敦、纽约或东京单一全球城市的功能或特性为论述核心。城市区域空间内的链接往往是通过经济活动的功能联系来形成,但已有研究多强调这种链接铸就的空间等级形态,却较少分析这种链接背后的经济联系。西方研究多以欧美的城市区域作为研究重点,这些研究又与世界城市体系、多中心大都市、城市网络领域的研究交织在一起。虽然同样的进程在发展中国家也发生着,但较少受到关注。在亚洲地区崛起的全球城市区域中,香港与珠江三角洲、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大北京及台北地区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2]。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是与大都市区、巨型城市区域、城市网络领域的研究交织在一起,实证研究主要涉及对长三角、粤港澳地区的研究。综观全球城市区域领域的学术研究,多侧重于描述城市区域体系的等级形态,缺乏与高端服务业相联系,对于产业功能联系促成的空间演化机制缺乏必要的分析和揭示。

全球化下针对高端服务业的研究,多关注金融、房地产、证券、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会展也是高端服务业的一种,但引起的关注很有限。吕拉昌在研究广州狮岭镇的全球化模式时,将会展活动界定为这一地区产业结构全球化的外化机制。他认为,会展活动是当地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动力,有力地推动了集群产供销一体化,是地区结构的外化形式。一方面,地区通过会展业的功能,可以加强与国际的联系,将世界先进的市场管理理念、制度和服务引入地区专业市场,从而提升传统专业市场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地区通过会展经济活动,可以使产业集群通过会展交易平台直接获取国内外各种产业发展信息,从而加速推进专业镇产业的发展。因而,会展业、会展经济活动对“地区结构”的外化起着重要作用[3]。

伦敦等中心城市的国际商业活动表明,信息通讯技术虽然具有诸多优点,使交流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但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通讯技术的大量使用并不能取代商务旅行的需求。尽管,宽带的使用日益增加,但有关的出行减少却是很有限的。人们灵活工作的机会正在日益增加,但在家工作并没有减少商务出行的需求和高级服务业间的通勤往来,这些活动在全球城市区域范围内极其普遍[4]。全球范围内,所有“首位城市”在通讯方面的主要变化是电子邮件和企业内部互联网系统的大量使用,但这并没有减少面对面接触的绝对需求,重大的交流仍然需要面对面的接触。旅行是城市中心办公机构的基本内容,在家办公是很有限的。大多数训练有素的决策团队的办公地点基本选址在城市的集聚中心位置,同时又伴有不断增长的旅行尤其是国际旅行的需求[5]。POLYNET对8个西北欧全球城市区域的研究,在方法论上首要研究了商务旅行流,虽是利用时刻表上的航班和列车数据作为面对面商务旅行的替代性、局限性分析,但为商务旅行角度的全球化联系带来了很大的探索空间。

“旅游者(tourist)”概念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专门的定义:通俗性定义、启发性定义、技术性定义。技术性定义应用更为广泛。1963年,联合国在罗马召开的“旅行与旅游”大会上,为了统计之需规定的“旅游者”定义是应用最广的。它指基于两种目的出行的、在某国停留至少24小时以上的旅客。这两种出行目的,一是“休闲(leisure)”,二是“商务(business)”。前者包括出于娱乐、度假、健康、修学、宗教朝拜、运动方面的目的或动机;后者包括出于家庭事务、公务、会议方面的目的或动机[6-8]。在这样的定义框架下,国际商务旅行活动被包含在旅游的官方统计体系内,也被包含在会展的产业活动范围内。

由此,全球化发展,会展、旅游业实际担当着重要的功能作用,但是高端服务业研究缺乏对会展、旅游业的充分揭示,也缺乏把高端服务业研究纳入全球城市区域的空间体系,缺乏对产业功能空间联系机制的研究,这就使得空间演化的意义缺少了产业层面的解释,产业层面的进化缺乏了对空间推进的作用。所以,会展产业研究有必要在全球化进程中找到解释的方法和路径,实现交叉学科上的研究成果。

三、产业融合:现代服务业背景下的会展学术研究

Llewelyn-Davies在对4个世界城市的研究中辨别出4个高端服务活动的关键组群:即金融和商业服务、指挥和控制机构、创意和文化产业、旅游业。其实,这些组群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难以截然区分的,如旅馆、会议中心和展览中心既是商业服务,也是旅游业的一部分;博物馆和画廊既是创意/文化产业,也是旅游业的一部分[9]。由此,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所需要纳入和揭示的关系应更为复杂,但在已有研究中还明显不足,尤其对会展、旅游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高端服务性、融合性的分析和揭示远远不够。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产业中的迅速发展和扩散,一些基于工业经济背景下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在原有的产业边界处融合发展浮现出新的产业业态,成为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这种产业融合的形态,首先发轫于服务业,并逐步向制造业和农业渗透扩展,从而引发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推进了全球经济的服务化发展趋势,并导致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这种产业融合的现象也使得建立在明确产业分工基础上的传统产业经济、企业管理理论以及公共政策面临着新的挑战[10]。产业融合,在会展业的发展中,首先表现在它与旅游业的融合,尤其是与商务旅游的融合发展上,其次,还表现在它与文化产业、贸易产业、传媒产业、广告产业等的融合发展上。

现代服务业是初步发展于工业革命到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真正确立是在20世纪80年代。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来改造传统服务业,并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界定了现代服务业的9大分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在全球化与新经济、新技术的背景下,这9大服务行业,无不表现出相互间的交叉与融合,会展业则遍及这些服务行业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范围。

产业融合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二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三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10]。会展业的产业融合发展包含着这三种类型,如会展业的电子商务是电子技术向传统会展活动的渗透融合;与农业、工业有关的节庆活动是属于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商业展会是属于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等。相应之下,从产业融合角度对会展业进行研究的论述,只有较少的学者涉及,且只涉及到与旅游业的融合研究,更多的对产业技术创新、市场结构、公司行为等所产生的影响都还没有实现系统深入的揭示,许多传统产业理论也仍然影响着对会展产业的分析。

四、跨越:会展学术研究展望

综合以上,全球城市区域是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功能地域,国际研究已将“商务旅行”作为重要的参数来探索全球城市区域的功能联系,但已有研究针对高端服务业之一的旅游业、会展业的全球化问题尚显探索不足。会展业包纳着国际商务旅行活动,并且是地区产业全球化的重要平台和外化媒介,但是在地区、产业、全球之间的空间与经济联系体系里,会展业的作用机制还远远没有被系统揭示和分析。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表现出产业融合的特征,会展业与旅游业、高新技术服务业、农业、工业、传统商业、广告业等之间的融合发展机制也没有被充分重视和研究。在此,基于全球化背景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背景,会展学术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开拓有着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在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新产业经济学等学科领域之间有必要建立交叉融合跨越的逻辑联系机制,从而为会展研究提供更宽广的服务平台和学科拓展领地。

[1]Sassen S.The Global City:New York,London,Tokyo,2nded[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2]余丹林,魏也华.国际城市、国际城市区域以及国际化城市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2003,18(1):47-50.

[3]吕拉昌,余国扬,高晶华,刘毅华,林彰平.地区全球化的一种新模式:以广州狮岭镇皮具产业为例[J].地理科学,2009,29(3):336-341.

[4]Kathy Pain.Policy Challenges of Functional Polycentricity in a Global Mega - City Region:South East England[J].Built Environment,2006,32(2):194 -205.

[5]Peter Hall,Kathy Pain.From Strategy to Delivery:Policy Responses[M].New York:Earthscan in UK and USA,2006.

[6]Leiper Neil,Defining Tourism.Related Concepts:Tourist,Market,Industry,and Tourism System[M].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93.

[7]Jafari,Jafar.Encyclopedia of Tourism Ⅱ[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0.

[8]薛莹,田银生.闲暇、休闲、游憩、旅游之论[J].经济地理,2007,27(5):826 -829.

[9]彼得·霍尔,凯西·佩恩.多中心大都市:来自欧洲巨型城市区域的经验[M].罗震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0]李美云.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12):12-20.

猜你喜欢
会展业会展全球化
拨开迷雾破而后立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互联网时代会展业的出路何在?——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访谈
如何发展海南会展业?
西安会展业发现状及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