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平
(《会计之友》杂志社,太原030001)
对“公允价值”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次贷危机爆发后,使得大家对它真是既爱又恨。从理论上说,在一个市场有效且信息对称的环境中,会计信息是不会对市场产生任何重大影响的。然而,在现实的金融市场环境中,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常常受心理、情绪等因素影响,投资者也不是完全理性,在金融危机中,会计信息很可能引发市场恐慌性气氛,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可能引发市场大幅波动,对金融市场会造成致命的冲击[1]。但事实上,公允价值是具有先进性的一种计量属性,主要表现在对它的运用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能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有利于企业防范风险。
公允价值的英文是“Fair Value”,中文将其翻译成“公允”,包含了公正、允当的意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同时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中也有对公允价值的描述: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的企业,且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也不会大幅度缩减经营规模,在不利条件下会停止交易。
对公允价值的理解应把握:第一,公平交易,交易双方不存在利用各种关系压低或抬高价格,也没有给予对方优惠的动机;第二,交易双方不是由于清算销售或被迫购买,都是自愿进行交易的;第三,交易双方属于非关联方,不存在特殊的利益关系,熟悉市场状况等,都了解资产实际或潜在的价值,都以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经历了“先用后弃、禁而又用”这样几个阶段。回顾我国公允价值的使用历程,曾在1998年6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首次使用了公允价值,但2001年则又被限制使用,有人认为只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够成熟,还不具备广泛使用公允价值的条件,然而事实是上市公司借助公允价值这个计量工具操纵利润才造成公允价值难达“公允”的现象。因此,不能因为有人利用估计、假设、判断来进行利润的操纵就彻底否定公允价值,采用公允价值和利润操纵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公允价值计量仅是利润操纵的一个手段、一种工具而已,绝非其根源所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修订。除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四个计量属性外,再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2]。
从公允价值的国际运用来看,公允价值将会发展成为未来价值计量的主要属性,公允价值的广泛采用是不可回避的。
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比,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运用广泛,是传统会计计量长期以来的主要方式和核心,它的优点主要有三点:历史成本的数据比较容易取得;历史成本具有可靠性;历史成本具有可验证性,便于审计人员验证会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但是,由于会计大环境的变迁及人们对会计资料的需求发生变化,使得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第一,物价水平会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不可能一直保持不变,这向历史成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货币币值不稳定,各个时期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表现的货币购买力失去了可比性,这在通货膨胀时期,表现尤其突出。如果此时仍按历史成本的原则编制企业会计报表,必然会影响会计报表的客观性和相关性。第二,衍生金融工具给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报酬是在合约签订时转移,而不是在交易完成时转移。这就出现了交易到底应何时确认、确认什么、如何计量以及怎样披露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历史成本会计的确认基础和计量属性发生了动摇。第三,知识经济对历史成本的冲击。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人才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将会超过有形资产所带来的利润,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增大。然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企业取得的资产是按原始成本计价,企业的专有技术、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和商誉由于没有对外进行交易,所以就没有一个较为客观和公允的评估价值,如果用历史成本来核算就会大大低估知识资本的价值。
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动态、及时的,可以更好地应对物价的剧烈变动,更好地确认与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企业内部自创的专有技术、人力资源和商誉等,使会计信息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良好的可比性和预测性,可以更真实、公允、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等情况。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是“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财务报告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
1.能够极大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好多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有较大差异。此时若企业仍按历史成本的模式进行计量,会计信息可能就缺乏一定的相关性和及时性,这必须使得财务报告只重视成本、利润,而忽略现金流量和企业未来的价值。因此,企业相关会计信息无法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当前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能比较真实、客观的反映出企业资产、负债的情况,会计确认与计量不再是单纯记录企业过去的经济业务事项,而是更多地反映未来,反映企业较真实的市场价值和盈利水平,能较准确反映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及承担的财务风险,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2.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企业的收入是按现行市价来确定的,而成本、费用又是按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来确定的,这不符合配比性原则。在这种状况下计算出来的企业收益,既包含了企业实际经营利润,又包含了由于计量模式所形成的价格差异,从而可能造成收益被多分配的现象。同时,由于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限制,使企业产生了大量坏账、呆账,一些已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设备,始终作为企业的资产反映在会计报表上,造成企业资产虚增、利润不实等等。但如果收入和成本费用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则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产生的收益就是企业真正的生产经营所得,从而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3.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企业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就需要不断从外面购进所需要的各种必要的生产要素,进而确保简单再生产及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那么在物价不断上涨的状况下,企业如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计量出的价值将无法购回原生产规模的生产能力;如此时能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各生产要素的价值就能随时反映出因环境变化而带来的影响,就能更加有效地维护企业的生产力,保全企业资本[3]。
4.有利于企业防范风险。我国的金融资本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各种金融创新工具也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然而这些金融工具又可能存在较大的风险。由于受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影响,对这些创新金融工具的反映和计量受到了限制,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公允价值模式下,不管业务是否发生,只要双方签订合约就可形成一个对市场价值判断的价值,这既解决了初始计量又方便了后续确认,既能使信息使用者清楚地了解会计主体可能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又揭示了其所蕴藏的潜在风险和报酬。同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还能及时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现时价值,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利于企业防范和化解可能的风险,也便于决策者作出恰当的决策。
公允价值的运用就好似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会计信息相关性、公允性、配比性、有用性和可理解性的同时也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受到了极大挑战[4]。就当前来看,我国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我国虽已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但尚处在初级阶段,资本市场有效性较差,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部分市场仍然处于垄断状态,竞争不充分;没有形成有效、统一的市场结构,资源很难在市场上自由流动,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较高;企业之间的非货币交易不规范,价格难以真正地反映出价值,很大部分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另外,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仍然较为普遍,以致资源的价格偏离了市场的轨迹[5]。
2.缺乏构建完善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由于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很多问题还处于研究、探讨之中,所以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虽然会计准则中已经大量使用了公允价值,但却没有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没有确定的理论基础,缺乏有效的解释与指引,计算方法也不规范,目前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主要还是体现在其他具体准则中。
3.会计计量技术单一,不够成熟。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会计计量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公允价值计量的最大难点在于以公允价值为目标的现值计量以及其他估价技术的运用。由于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认,是否存在活跃市场交易价格的判断难度较大,目前公允价值的运用在会计实务中主要是用市场价值来代替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应是基于会计对象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但由于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致使其理论价值往往重于实用价值。我国在计量技术上的不成熟,极大地制约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和推广。
4.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够健全。无论是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还是运用,会计准则都表现出很强的谨慎性,而且也都作了较为严格的规定,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这就制约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会计计量中的有效运用。现行会计制度、准则对会计信息披露与报告也没有进行统一规定,这就给会计舞弊者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甚至是产生虚假的会计信息。
5.会计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职业判断能力比较差。同一交易由于交易地点不同,即使在同一时间发生其公允价值有可能也会不同。那么,同一交易在不同的时间发生,其公允价值就更不可能相同。比如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中处于锁定期的股票投资来说,在期末进行公允价值修正时,即使同为金融行业,选择也会有所不同,有的直接选用期末股票市价,有的则会为了谨慎起见,根据当时的市场风险,采用股票市价乘以风险系数来进行修正。这样,期末资产的价值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而风险系数则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由于我国的会计计量技术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会计计量技术的多样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选择这些要素,就会存在主观臆断的成分。所以,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改善经济环境,建立活跃、开放、统一而又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尤其是要完善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建设,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使市场能够公允地反映资产的价值,从而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客观、经济和及时。还要继续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构建全国性的信息数据共享库,做到实时查询、验证,从而提高信息的“公允”。同时要全方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地域和行业的垄断,保证市场价格公允性的实现。
2.构建有效、完整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我国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就现阶段而言还是一个亟待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领域。会计理论具有解释、评价与改进三大作用,能指导会计实务,促使会计不断发展,跟上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我国理论界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研究还比较有限,尚未形成一个有效、完整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理论界应结合我国实际,在充分借鉴国外公允价值研究成果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准则框架,并制定出操作性较强的公允价值计量具体准则或操作指南,对应运公允价值的细节问题尽可能作出详尽的规定,使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在实务操作中保持一致,在实践中拓展公允价值运用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其可操作性[6]。
3.提高会计计量技术。为了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就要不断提高会计计量技术,不断促进估值技术的完善与进步。同时,对折现率(折现系数)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可以依赖相关专业人士的判断。在目前状况下,可要求公司对易引起争议的资产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价值评估,或对较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司的相关资产要求公司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价值评估,并根据资产评估报告,对这些资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在对外公布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时,同时公布资产评估报告。因为资产评估机构具有较强的资产评估专业胜任能力和较高的独立性。这样必然增强资产公允价值的可信性,进而增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4.完善公司治理机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推行公允价值、有效防范人为操纵、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基础。首先,应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来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的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功能;其次,明确划分大股东和小股东的权利、责任,有效防止“一股独大”的出现;第三,合理制定公司的激励机制,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每一位员工都从思想上和企业的长远利益保持一致,自觉约束和抵制非正常的盈余管理行为;第四,为保证公允价值的“公允”,公司内部可建立一套评估机制,严格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要求确定各种资产的价值。
5.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公允价值计量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很大程度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或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尽快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快与市场相融合,积极建设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广大会计人员充分接受市场的锤炼,尽快成长起来。此外,应帮助会计人员快速提升专业理论水平,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其知识技能和理论素养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夯实基础。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需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法制教育,还要注重高层次会计人员的引进。同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保持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坚持原则,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职业态度,从根本上消除会计造假现象的发生。还要通过持续、完整、有效的会计继续教育来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使广大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能力得到加强,帮助和指导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和程序。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提升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的保证,娴熟而讲求诚信的会计队伍以及合理的评估技术是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前提[7]。必须大力提高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公司管理者等,由于各群体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方面存在不同程度差距,所以他们在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上也大相径庭。
要想保证公允价值的有效运用就必须提高他们的会计理论水平,掌握现代会计计量理念和技能,使他们都成为会计的“内行”,不再视会计信息为“天书”。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公司管理者,要明确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和披露中的差异,以便在重大交易事项活动中,对公允价值作出准确判定。
综上,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随着会计确认范围的不断扩大,“纯粹”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已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价值。对比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成本计量和以价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显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符合现实环境。从有用性角度而言,它能给使用者和投资者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信息。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中如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同样能比历史成本计量更具相关性,更有助于提供信息使用者有用的决策信息。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知识经济社会浪潮的风起云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及风险的加大,大量衍生金融工具、无形资产等“软资产”的出现,必将为公允价值尤其是现值的运用,提供更大的舞台,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第7号概念公告的出台也为各国在制定本国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运用公允价值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和依据。
现代会计正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发展,虽然目前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中遇到了许多难题,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公允价值反映的会计信息,不仅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还将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资本和收益。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会计发展的趋势,是会计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
[1]王颖,张艳.危机视角下公允价值会计的顺经济周期性及其启示[J].中国证券期货,2012,(3):144-146.
[2]王胜荣.新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J].会计之友,2008,(2上):39-40.
[3]阎丽华.对新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思考[J].统计与管理,2012,(1):96-97.
[4]楷弛.公允价值:上市公司的“双刃剑”[N].财会信报,2008-08-11(A6).
[5]李端生.关联方交易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6]裘宗舜,黄小彬.制定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若干思考[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7,(10):11-13.
[7]仇俊林.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上海会计,2008,(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