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 旅游与地理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广东韶关市仁化县的丹霞山,是当今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与惠州博罗县的罗浮山、肇庆市的鼎湖山和广州南海区的西樵山一起被称为 “广东四大名山”。丹霞山因以红色砂砾岩组成,“色渥如丹,灿若明霞”得名。远望丹霞,峰峦叠嶂,水秀山青,自然生态环境保存完好,以佛教生态文化资源为首的人文生态资源也比较丰富,已形成阳元山、锦江画廊、长老峰、翔龙湖四大经典游览区,有阳元石、阴元石、海螺峰、长老峰、宝珠峰、观日亭、翔龙湖、别传寺等百余景点,可谓美不胜收。2004年4月,丹霞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8月又与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六处丹霞地貌景区一起,以“中国丹霞”之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旅游资源。本文拟从以澹归大和尚为标杆的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旅游资源入手,就丹霞山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谈点个人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澹归(1614—1680),杭州仁和(今属杭州)人,俗姓金,名堡,字道隐,一字蔗馀,号卫公,晚年“以丹霞山形如巨舰,最后一石兀立于诸峰之下,若船舫之有舵然”,因号“舵石翁”,又有甘蔗生、冰还道人、借山野衲、茅坪野僧、跛阿僧等众多称号。
据记载,澹归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临清知州。在知州任内,他除暴安良,政绩突出[1]。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澹归在浙西起兵抗清,南都(今江苏南京)陷落后,澹归弃家奔依鲁王,后又至闽中投唐王,联络江上诸师,屡献中兴之计。唐王失败后,澹归于清顺治五年、永历二年(1648),赴端州(今广东肇庆)谒见永历帝朱由榔,经桂林留守大学士瞿式耜推荐,授兵科给事中。因不避权贵,直言敢谏,被人讥讽为“五虎”之“虎牙”[2]。后世史家甚至给予非常负面的评价[3]。桂林陷落时,瞿式耜等南明大臣不屈遇害,他为其敛葬。顺治七年末,于桂林草庵落发为僧,法名性因。顺治九年,澹归至广州雷峰海云寺,拜谒岭南曹洞宗高僧天然和尚函罡,受具足戒,法名今释,字澹归,并在此供淘碗之职十年,终成天然法嗣。后应邀开山丹霞,营建别传寺,成为该寺第一代祖师。康熙十七年(1678)夏,他礼请同门今辩乐说为住持,率弟子自南雄度岭,赴浙江嘉兴迎请藏经。康熙十九年八月,于浙江平湖陆孝山(世楷)家陆氏园香华山积,坐偈而逝,走完了他67年的传奇人生。临终时留有偈语云:“入俗入僧,几番下火,如今两脚捎空,依旧一场么罗;莫把是非来辨我,刀刀只砍无花果。”澹归圆寂后,数百年来,粤地人民一直怀念着他[4]。
作为明末清初颇具争议的名人,澹归刚烈正直,不畏强暴,前半生致力于武力抗清、中兴明朝的政治活动,被定义为“志在复明之人”[5]和“生死不渝的抗清志士”[6]。失败后,落发为僧,后半生又致力于佛教禅宗文化的建设和传播。
丹霞山阳元石景区内的混元洞、狮子岩一带早在汉代就有道元真人修炼。隋唐时期,青云岩、狮子岩、朝阳岩等处出现僧道、居士游踪。北宋熙宁年间,法云居士在长老峰锦石岩建庵堂,使丹霞山香火大为兴盛。但是,丹霞山最终形成底蕴深厚的佛教禅宗文化,是与澹归以及他所创建的别传寺分不开的。一般认为,邓州(今河南南阳)人李永茂、李充茂兄弟及同僚族人,为避世乱,花100余两银子购得丹霞山作隐居之地。他们凿石为阶,架桥铺路,建筑房舍,并开发了大明岩、海螺岩、晚秀岩、草恳岩和龙王阁等,居住人口最多时超过1000人,李永茂因此被后世称为“丹霞山祖”[7]。
顺治十八年十月,澹归得李充茂施舍丹霞之地,并从康熙元年(1662)三月开始营建寺院,取六祖慧能“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禅宗学说,命名为别传寺。澹归“前后创造,胼手胝足”,经过五年艰苦经营,寺院初具规模,遂邀天然主持,自任监院。后来澹归又组织修建曲江会龙庵、南雄龙护园、仁化准提阁和始兴新庵,作为下院。
康熙十年(1671),天然和尚受邀赴匡庐(今江西庐山)任住持,嘱咐澹归自任住持。据成鹫《咸陟堂文集》卷六《舵石翁传》记载,澹归“颊顺众请,据室匡徒,四方风闻,瓶笠云集,堂室几不能容。”佛教禅宗文化因此更加兴盛,丹霞山遂成岭南一大禅林,澹归本人也因此成为与天然、剩人齐名的清初岭南三大高僧之一,受到时人极高评价。天然禅师说他“孤怀真类我”[8];陶煊说他 “抱经济之才,负碾石可之节……直言敢谏,濒于死而不变,可谓有大臣风矣”[9];王夫之则说他“文笔宕远深诣,诗锸刻高举,独立古今间,成一家言,行书入逸品。名位、利禄、妻子皆不系其心……”[3]。这些说明,澹归在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形成中起了关键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澹归为核心的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形成了以下几个资源系列:
由澹归建在丹霞山悬崖峭壁上的别传寺,被誉为岭南十大丛林之一,与南华、云门并称为粤北三大名寺,其周围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作为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的丹霞山最经典的建筑文化资源之一。别传寺曾几经兵燹,屡修屡毁,许多殿宇已难见原貌。现在所见到的殿宇基本上都是上个20世纪80年代本焕大师主持重建的,主要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三圣殿、菩提精舍、观音堂、禅堂、念佛堂、客堂、斋堂、老人堂及僧舍客房等。整座寺院,红墙黄瓦,斗拱飞檐,结构紧凑,布局合理,气势恢宏,肃穆庄严,美轮美奂。除了大量佛教建筑可以作为重要的观光资源外,还有每天早晚的僧人功课及佛事活动,也都是很有特色的佛教禅宗文化旅游资源,其中,由此形成的“别传梵呗”(旧称“杰阁晨钟”),远近有名,被人列为丹霞十二景之一。
澹归一生著述甚丰,是丹霞佛教禅宗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据考证,澹归著述除了传世之作《岭海焚余》、《遍行堂集》、《遍行堂集续集》等三部外,还有 《梧州诗》、《行都奏议》、《粤中疏草》、《金堡时文》、《临清去来集》、《梦蝶庵诗》、《明文百家粹》、《遍行堂杂剧》、《丹霞初集》、《丹霞二集》、《丹霞和诗》、《丹霞四集浙客诗》、《今释四书义》等[10]。但《遍行堂集》文字狱后,多遭禁毁。现存《岭海焚余》是汇集澹归前半生政治主张的奏疏集,其中有许多整顿朝纲、抗清复明的良策[11]。有论者称,天然禅师的门下集中了“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诗僧集团”,其中澹归是这些诗僧中最出色的一位[12],还有论者甚至认为,澹归的俗白文学作品是“中国近代新的文学样式的先驱”[13],而《遍行堂集》则是现存最重要的澹归诗文著作。该书不仅诗文艺术水平较高,而且 “甚以天下苍生为念”,“每于其能力范围内为民喉舌”[14],鲜明地“体现出深沉的民族情怀和执着的民族气节”[15]。另据统计,澹归传世书迹也较多,约有67件。其中行书《请雷峰天然老人住丹霞启》(现藏广东省博物馆),是其代表之作,被称为“禅书”[16],自然成为丹霞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
据学者黄耀忠记述,他自己在香港觅得澹归真像,无款,据其用纸判定不晚于清中期,其上有冯百砺“役为烧火僧,不惯炊事,每破盆碗”的题款[17]。澹归碗,一名澹归钵。该碗是岭南收藏界名品,一直为晚近以来的藏家所珍视,《广东文物》、《广东民间藏珍》均曾著录。《绿筠堂集》系清末海幢寺僧石夔刊于光绪戊戌年(1898)的一本文集,其中有《咏澹归祖钵》诗一首,咏澹归在海幢寺执洗碗之役十载事。有记载说,“今保存完好之青色澹归钵者,人皆视为珍宝。”一说系澹归亲手烧造[17]。
在丹霞山,有众多的墓冢和佛塔资源。重要的有两座。一是位于丹霞山海螺岩对岸佛日山麓的天然和尚衣钵墓。天然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二十五年四月初六归葬于此。以后遗骸迁去罗浮,留下衣钵墓,在其墓盖上刻有“康熙岁次甲午十月十有三日,华首门人今但迁天祖全身于罗浮梅花之庄。丹霞大众哀慕不已,复奉衣钵葬此,盖不敢忘记其初也……”一段文字。二是位于丹霞主山海螺峰下的澹归和尚舍利塔。《遍行堂集》文字狱后塔毁。1987年,在本焕和尚主持下,参照清初丹霞山其他和尚塔形制、规模,重修此塔。另外,据记述,还有位于丹霞山别峰(鳖峰、河头寨、师姑寨),即今“金龟朝圣”山顶的今辩乐说和尚衣钵塔,位于张天窝,即现今丹霞山长老峰东麓南部望仙台一带的今遇泽萌、古梵圆音和尚塔,位于丹霞宝珠峰东坡山腰的古奘愿来禅师塔等佛塔[18]。
据普查,今丹霞山景区内仍存有佛教石窟遗迹40余处。石刻多残存于山门前石壁之上,如“丹霞”、“至此生隐心”、“法海慈航”、“诞先登岸”、“禅林第一”、“红尘不到”等。别传寺大雄宝殿后岩石之上,还镌刻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1986年春节期间参访丹霞山时的七律《丹霞山寺赠本焕和上》墨宝。
如乾隆四十年(1775)闰十月发生的《遍行堂集》文字狱(屠逐寺僧、椎碑、毁塔、禁毁书籍、迫害牵涉之人等)、历代别传寺住持及其事迹等。
这里主要是指与澹归交往的王夫之、钱谦益、方以智、查继佐、陆丽京、陈洪绶、廖燕等名人。王夫之与澹归同为永历遗臣,关系密切。二人梧州别后,“又时借浮屠往来”,诗词唱和不断[19]。有学者将王夫之《姜斋词》与澹归《遍行堂词》称为清初南明遗民词的“双璧”[20]。据研究,澹归是最早赏识和推介韶关文学家廖燕诗歌的名人。廖燕《二十七松堂文集》内就有不少涉及澹归的作品[21]。廖燕与澹归曾有过一次见面,这在廖燕撰五言诗《过访刘汉臣兼晤澹归和尚》中有记述[22]。
澹归以后,与澹归及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的相关研究文献很多,也构成了一个旅游资源系列。如冼玉清《广东释道著述考》、潘承玉、吴承学《和光同尘中的肮脏气骨——澹归<遍行堂集>的民族思想平议》、陈永正《澹归词略论》、李舜臣《释澹归与<遍行堂>词》等。
目前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旅游资源也有一些开发利用,但是开发利用的还很不理想,没有充分发挥这一佛教禅宗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澹归与佛教禅宗文化旅游资源还比较零散,缺乏整合的力度。前文罗列的那些资源系列,看起来的确是很丰富,但是都没有从旅游产品的角度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分门别类地整理;二是旅游产品定位不全面,也不准确;三是景区提供的佛教禅宗文化旅游产品很少,缺乏系列的佛教旅游产品精品;四是从事佛教禅宗文化旅游规划和接待的人才匮乏;五是营销宣传力度不够。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开发建议:
尽管本文列述了八项有关澹归与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旅游资源,但很显然,这些资源还没有彻底搞清楚其本底情况,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访、收集、整理、研究和完善。建议由丹霞山管委会、别传寺管委会等牵头,组织专家有计划地完成这一工作。
笔者建议,应当尽快打造出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佛教禅宗文化旅游产品:
1.佛教建筑。主要是完善别传寺、锦石岩寺、佛塔、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游道、观景台、标示(包括指路和警示等标示)、垃圾箱等旅游配套设施。其中刻石方面还可以选择适当地点增刻澹归诗词、题跋、奏疏等文体中的代表性作品、精彩语录(含偈语)。
2.佛教陈列。在别传寺附近或者寺中建立若干陈列馆或者陈列室。如可建立历代住持陈列馆,主要陈列澹归、天然及其他历代住持画像、事迹、以及相关可移动文物;澹归著述陈列馆,主要陈列澹归著作及澹归与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研究成果。其中澹归著作除了展出 《遍行堂集》、《遍行堂集续集》、《岭海焚馀》等不同版本的传世之作外,还可将禁毁的澹归著作制作成线装形式的空书摆放出来,施以说明文字,供游人驻足缅怀、思考。
3.文艺作品。包括有关澹归与丹霞佛教禅宗文化的故事集、小说、戏剧、漫画、摄影画册等作品的创作和专题片、电影、电视剧、动漫等影视的拍摄,反映别传寺、澹归与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特色的禅乐、禅舞制作等。其中,澹归与丹霞佛教故事、小说、戏剧文本、摄影画册可出版发行并作为丹霞旅游纪念品使用;专题片、影视剧、动漫以及禅乐、禅舞可在丹霞山游客中心、别传寺、锦石岩寺等处建表演室、放映室,进行循环演出和播放。
4.佛教饮食。主要开发丹霞素食和禅茶 (茶道)。要做到分开档次,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同时在原材料、制作工艺、服务礼仪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注意体现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
5.旅游线路。与旅行社,特别是韶关地区的各家旅行社联合设计丹霞山特色旅游线路,提供给市场。如丹霞山修学养生游、丹霞山朝圣观景体验修行养生游、禅学夏令营等,把法师讲经、开示,禅修静坐,念经礼佛,上殿诵经,过堂用斋等融入其中。
通过创办丹霞禅学期刊杂志、报纸、网站等媒介,发放宣传手册,在大众媒体投放广告等途径,举办禅学研讨会、讲座、书画展、摄影展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对澹归与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旅游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宣传,提高澹归与丹霞山佛教禅宗旅游文化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别传寺与中山大学古文献所等单位于2002年11月发起召开过一次“别传寺开寺三百四十周年研讨会”,2012年11月他们又发起召开了“别传寺开寺三百五十周年研讨会”,对宣传丹霞山及其佛教禅宗文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建议今后每五年举行一次比较合适。
政府、寺院、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之间应当加强合作,建立澹归与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旅游发展所需专门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如培训高水平的佛教禅宗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人员、导游员、讲解员等。
通过募捐、门票提成、政府补助等途径,筹措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旅游发展的资金,用于资源保护、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等。
具有传奇人生的丹霞山佛教开山之祖澹归及其营建的别传寺,在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澹归与别传寺为核心的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旅游系列资源,是丹霞山文化旅游开发的巨大宝库。我们可以深入挖掘,精心设计,将其开发成为创意十足、各具特色的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旅游产品。
[1]王夫之.永历实录[M].长沙:岳麓书社,1982.
[2]计六奇.明季南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顾城.南明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586.
[4]袁行云.清代诗集叙录[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129.
[5]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下册[M].北京:三联书店,2001:1057.
[6]萧萐父,等.王夫之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59.
[7]何方耀.丹霞胜境别传禅寺[J].广东佛教,2004(3):4-10.
[8]蔡鸿生.清初岭南佛门事略[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61-69.
[9]陈世英,陶煊.丹霞山志[M].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171-172.
[10]刘娟.澹归作品遭禁毁考论[J].岭南文史,2006(4):49-53.
[11]王秋雁.金堡其人及《岭海焚余》[J].泰安师专学报,2001,23(4):32-34.
[12]覃召文.岭南禅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4l.
[13]李福标.从《遍行堂集》看僧澹归的诗文批评[J].中国韵文学刊,2005,19(3):23-28.
[14]廖肇亨.金堡之节义观与历史评价探析[J].中国文哲研究通讯(台北),1999,9(4).
[15]潘承玉,吴承学.和光同尘中的肮脏气骨——澹归《遍行堂集》的民族思想平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20-125.
[16]王若枫,肖红.论澹归的书法艺术[J].韶关学院学报,2011,32(9):116-118.
[17]黄耀忠.澹归和尚海幢寺碗[J].收藏·拍卖,2006(12):60-63.
[18]仇江.清代丹霞山别传寺和尚塔[J].岭南文史,2003(2):27-31.
[19]李舜臣,欧阳江琳.王夫之与金堡澹归关系考论[J].船山学刊,2005(1):32-36.
[20]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103.
[21]朱则杰.读清初廖燕《二十七松堂文集》三题[J].韶关学院学报,2004,25(11):1-4.
[22]林子雄.澹归与廖燕[J].广东史志,2004(3):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