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律中地理名词的运用艺术

2013-08-15 00:44:55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七律诗句杜甫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王嗣奭《管天笔记外编》中称:“少陵七言律在盛唐诸公中为最多,能于规矩绳墨中错以古调,如生龙活虎,不可把捉,自可雄视百代,即太白不能及也。”[1]杜甫一百五十余首七言律诗以其独特的韵律与风调代表了杜诗最高的艺术成就,除去律诗成熟的体式,在这一百五十余首律诗中,地理名词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正如杜甫在七律《愁》中写的那样“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2]739,纵观杜甫的一生,漂泊是其生命的主调,他一直以“异域宾客”的身份行走在大唐帝国。少年时读书壮游,吴越、齐赵、梁宋都有杜甫的足迹;中年时遭逢乱世,十年困守长安之后,又开始踉跄追随肃宗的脚步;晚年时漂泊西南,秦州、同谷、成都、梓州、夔州都出现过杜甫奔波的身影,甚至杜甫的离世都是在湘江颠簸的小舟上。杜甫用一世的漂泊见证了世事的沧桑与苦楚,这些出现在他诗中的地理名词,寄寓着他流离的痛苦和深沉的情思,凝聚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存在形式

杜甫七律中,明确出现地理名词的诗作有六十余首,占其七律总量的1/3多,而在这些诗作中,有的地理名词出现在标题中,点明作者所处的位置或诗作投赠之人的位置,有些则直接出现在正文的诗句里,成为意象之一,与其他意象共同构筑起独特的意境。

出现在诗歌标题中的地理名词,有些纯以地名作为标题,譬如《涪城县香积寺官阁》《滕王亭子二首》《玉台观二首》《白帝城最高楼》《黄草》《滟滪》等,直接点明写作的对象及写作的地点。另外一些则将地名作为标题的一部分,譬如《曲江对酒》《曲江对雨》《九日蓝田崔氏庄》《暮登四安寺钟楼寄》《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奉送蜀州柏二别驾将中丞命赴江陵起居卫尚书太夫人因示从弟行军司马佐》《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晓发公安》《长沙送李十一衔》等等,在这些标题中既有地名又间有时间或人物或事件,使诗歌内容一目了然。

出现在正文诗句中的地名,与出现在标题中相比,形式则更加灵活。

在部分诗作中,单个的地名零散地分布于诗句当中。譬如“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2]507(《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2]850(《寄杜位》)、“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2]182(《曲江对雨》)。

在另外一些诗作中,地名则两个或多个同时出现于一首诗甚至是一句诗中。譬如 《秋兴八首 (其六)》中的“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2]646、《至后》中的“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2]548,以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著名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2]433。

在这些诗句中,不同的地名次第出现,及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已经带有了十分明显的对仗。而以对偶形式出现在诗句里,则是杜甫七律地理名词运用中另一个别具特色的形式。譬如“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2]650中的“三峡”与“五溪”、“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2]642中的“巫峡”与“锦江”、“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2]688中的的“楚王宫”与“白帝城”,出现在这些诗句中的地名已经完全契合于律诗的体制,利用地理名词本身的特点一一对仗,成为对偶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可见,地理名词在杜甫七律中分布的范围十分广泛,而地理名词的存在形式也十分灵活。摒除用于标题中的地理名词不谈,诗句中的地理名词已经完全转化为诗歌意象群体的一部分,对于构筑意境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而了解这些地理名词的内涵及类型对于体悟杜甫七律的艺术魅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类型特征

地理名词对于诗歌而言,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意象,在杜甫的七律中,地理名词的意象特征尤为明显。纵观杜甫一百五十余首七律诗作,其中出现的地理名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而不同类型的地理名词所起到的效果也大不相同:

其一,官署划定的行政区域的名称。行政区划是一个国家依据行政管理的需要,将所辖领土划分成有层次的区域的过程[3]。国家为了管理的方便,通常按照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状况、民族和人口分布、军事战略部署等条件,将领土划分为不同等级的若干行政区。唐代的行政区划主要分为“道—府(州)—县”三级,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比较完备的时期,但是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行政区划也陷入混乱之中,有些甚至形同虚设,杜甫七律中出现的地理名词多与时代的战乱与亲友的离别相关,寄托了深沉的情感。

地名对于涉及到战事的诗作而言,几乎是必不可少的。杜甫《恨别》作于安史之乱爆发之时,当时他客居成都草堂,面临兄弟离散、孤苦凄凉的境况,然而颠沛流离之中,杜甫仍挂心时局,时逢河阳一带已经被王师收复,而幽州一带仍为藩镇割据势力控制,杜甫的漂泊之心也难得欢快了一些,写下了“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的句子。

“河阳”与“幽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文化内涵,杜甫以这两个地名入诗,其对“地”的热切更显出其对“国”的期盼,凝聚了诗人深沉的忧患之感。地名入诗,不但增强了诗歌的空间感,而且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使诗歌融入了强烈的时代感。

行政区域名称不仅与战事有关,也常因为其是亲朋故交的所居之地,而成为思念的一种寄托。

在《至后》一诗中,杜甫写到“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2]548。“剑南” 是唐代行政区划中“道”一级的行政单位,在现今四川、云贵一带,属西南边地,而“洛阳”地处中原,两地之间有万里之遥。然而此诗里,地点之间相隔的远非空间距离。

写作《至后》时,杜甫身在严武幕府,且近晚年,杜甫所思自然有远在洛阳的故交旧友,然而青年时代游历洛阳、与文气相投的朋友把酒论诗的旷达与潇洒何尝不是他思念洛阳的原因呢?在《至后》里,“剑南”所代表的是当下、是落寞,而“洛阳”所代表的是回忆、是轻狂,两相对比,无怪乎杜甫会在诗歌最后说道:“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2]548。

地理名词本身的涵义变化并不显著,然而杜甫以地指事、以地代人、以地寄情,赋予了其浓郁的个性色彩。

其二,自然界中存在的山川河湖的名称。写江河山川本是山水田园派之所长,而杜甫七律中对于山川河湖的运用并不逊于王维 “雨中草色绿堪深,水上桃花红欲燃”一类的诗句。杜甫七律写山川、写河湖并不一味地极力渲染,而是巧妙地利用景物自身的特点,甚至是其名称的特点,以山水本身来摹写山水,巧妙地构造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2]361

黄牛峡在西陵峡中崆岭峡内,以长江沿岸之黄牛山得名[4]。黄牛峡是杜甫送别韩十四的必经之地,而峡下有黄牛滩,水势湍急;白马江为蜀州江名。杜甫此两句诗看似纯写地域之环境,然而惜别之情却熔铸在每一处景物里。《唐宋诗举要》中曾引纪昀之句:“因峡静而闻滩声之转,因江寒而见树影之稀,上下相生。”杜甫选择“黄牛峡”与“白马江”两处景物入诗,真实记录了送别之情景,而这两个地名本身又具有极强烈的形象感与色彩感,画面十分生动,诗句鲜明的色彩感与萧索的离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惜别之情渲染地愈发浓烈。

而在《九日蓝田崔氏庄》中,杜甫对于地理名词的使用不但注意了色彩的运用,而且对于真实的地理名词做了艺术性地改造。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日蓝田崔氏庄》)[2]202

据汉朝辛氏《三秦记》记载:“蓝田有川,方三十里,其水北流,出玉石,合溪谷之水为蓝水。”而玉山就是蓝田山。杨伦在《杜诗镜铨》中转引了《华山志》中的记载——“岳东北有云台山,两峰峥嵘,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蓝田山去华山近,故曰高并两峰寒。”[2]202“蓝水”即蓝川水,“玉山”即蓝田山,然而杜甫没有使用“蓝田山”,反以“玉山”代之与“蓝水”相对,玉之莹润与蓝之剔透,淡雅之色与高远之景遥遥相衬。诗人勉强化解悲秋之情,然而如此淡雅之景,入目之后仍然是 “远”得无法触摸,“寒”得难以接近,萧索之感与温润之色形成巨大的反差。杨诚斋称“此诗句句字字皆奇”,“蓝”与“玉”便是如此,“蓝”、“玉”二字对地名进行了诗化的处理,使简单的地名具有了摹情画景之功效。

自然之景在杜甫七律中已然成为独立的意象,以其本身的情态与色调刻画精致,抒写深情。

其三,具有人文气息或典故意味的地点或建筑的名称。地理名词一般会历代沿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一些具有人文气息的地点、景点更是成为一种观念甚至情怀的象征,在无形之中增加诗歌的魅力,使诗歌内涵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极大拓展。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2]507

仲宣指的是汉末文学家王粲,仲宣为王粲的字。仲宣楼源自王粲所作《登楼赋》,今位于湖北襄樊襄阳城东南角的城墙之上。《登楼赋》作于王粲客居荆州、进入刘表幕府时期,当时的王粲才华得不到施展,《登楼赋》与他的《七哀诗》“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写得一样,都透露出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与怀念故土的忧伤。在《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一诗中,杜甫由同情李剑州到感怀自身抱负难以施展,其情调与五百余年前的王粲不谋而合。

诗中,仲宣楼不仅是约定的相逢之地,也蕴含着王粲的命运,甚至还预设着杜甫与李剑州的命运,仲宣楼寄寓着杜甫对于未来的期待,但是仲宣楼本身所蕴含的政治苦闷之感同样也挥之不去,以仲宣楼这样一个地点作为诗歌的终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大大拓展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将地名化作典故运用于句中,同样还出现在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二)中——“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新亭”是六朝建康西南的近郊军垒,与白下一南一北,是建康宫城的南北门户。“茂陵”指的则是汉武帝刘彻的坟墓。“新亭举目”讲述的是关于王导的典故,众人对泣新亭,只有王导主张克复神州。杨伦谓之:“凄切也,句谓中原未平。”[2]579新亭举目喻指杜甫沉痛的忧国忧民之情;“茂陵著书”指的则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虽善著书,却消渴症缠身,此时的杜甫也因肺病滞留蜀地,不免心有戚戚焉。杜甫以地名代指前辈先人,同时又以之自喻,他同王导一样心系天下,也如司马相如一样疾病缠身,一心为国却不为所用,通过地名的典故意义,委婉地表达出郁结难平的心态。

在七律中,杜甫选择了多种多样的地理名词充当意象,不但利用地名本身的地貌特点增加意境之美,还利用地点所牵涉的历史事件增强诗歌的指事作用,甚至还将其作为典故,增添了诗作的情感内涵与人文底蕴。

三、结构效果

黄子云《野鸿诗的》中称“其意之精密,法之变化;句之沈雄,字之整练,气之浩汗,神之摇曳,非一时笔舌所能罄。”[5]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中也说“七言律诗至杜工部而曲尽其变。其气盛,其言昌,格法、句法、字法、章法无美不备,无奇不臻。横绝古今,莫能两大。”[6]二人都谈到了杜甫七律句法、字法、章法的变化,并赞其高妙决绝,杜甫本人也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七律之遣词造句当真妙绝,而其中地理名词不同的结构安排也是一种艺术创举,为杜诗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地名单独出现在诗句中已经为诗歌意境增添了或古朴或宏阔或隐秀的艺术效果,而地理名词自然工整地出现在对仗的诗句之中,则更加地情韵深厚、意味深长。对仗对于律诗而言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杜甫的七律又是高度格式化的作品,声律已经高度成熟,因而能够在格律的框架之中灵活转换、自成一体。

杜甫七律终最典型的一首以地名对仗的诗作莫过于《黄草》:

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下行人稀。

秦中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

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

莫愁剑阁终堪据,闻道松州已被围。[2]635

《黄草》一诗中,对应的地名出现了三组:黄草峡与赤甲山、秦中与蜀道、剑阁与松州。

据《益州记》记载:“涪州黄葛峡有相思崖,今名黄草峡,山草多黄,故名。”赤甲山在《水经注》中也有记录——“山甚高大,不生树木。其石悉赤,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谓之赤甲山”[2]635。黄草峡与赤甲山都是山川自然之景,秦中与蜀道是具有历史意味的古地名,剑南与松州则是级别不同的行政区域名称。《黄草》一诗将这样三组地名嵌于诗句之中,从内容上使诗歌意境更加扩大,时空感更强,而以对仗形式出现,构思奇特,音节与意义都十分完整而且结合得浑然天成,情思熔铸在地理名词描摹的意境之中,愈发广阔深沉。

将多个地理名词嵌于句中,以流水对的形式出现也是杜诗艺术上的创举。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433

陈贻焮先生在《杜甫评传》中讲到过这句诗中出现的地理名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是沿途相距不近的四个地点。诗人标出他们,然后用“即从”、“穿”、“便下”、“下”这样一些表示快速的字眼将他们串联起来,就不仅从意思上,也从急促的节奏上将行旅的神速和渴望还乡心情的急迫表现出来了。”杜甫没有刻意描绘归乡之心理状态,而是以地名串联,单写行程之急速,地理环境上的漫长在急切的归乡之情下,也不过是“即从”“便下”而已,其情怀之热烈、愿望之强烈,真如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所说的那样“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篇法之妙,不可思议。”[2]433

对于杜甫的七言律诗而言,地理名词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意象。地名不但能够为考证诗歌创作年代和写作背景提供重要依据,而且由于杜甫的匠心独运,其七律中的地理名词已然能够熔铸在诗歌意境里,成为构建意境的基石,地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历史根源,甚至其作为词语的声律和色调都成为杜甫艺术创造的依据,为杜诗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风调,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和文化现象。

[1]王嗣奭.管天笔记外编[M]//孙琴安.唐七律诗精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0.

[2]杜甫.杜诗镜铨[M].杨伦,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7.

[4]文化部文物局.中国名胜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759

[5]金启华.杜甫诗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71

[6]孙琴安.唐七律诗精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2

猜你喜欢
七律诗句杜甫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杜甫改诗
绝句
儿童绘本(2018年4期)2018-03-12 21:16:44
拜石(七律)
宝藏(2017年10期)2018-01-03 01:52:44
七律三首
人大建设(2017年12期)2017-08-15 00:45:32
杜甫与五柳鱼
七律·“五老”吟
中国火炬(2015年1期)2015-07-25 10:26:31
杜甫的维稳观
学习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