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主题之我见

2013-08-15 00:44:55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李杨长恨唐明皇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230039)

白居易的《长恨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由于这首长诗运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独特的艺术手法,还因为它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理解,从而得到不同的主题说。

一、《长恨歌》的主要内容

对《长恨歌》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它主题的认识,全诗描绘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及其悲剧。它在思想内容上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写唐明皇沉溺于女色,不顾国家大事,结果带来“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写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悲惨地死去,唐明皇日夜萦思,感情非常诚笃,杨贵妃死后变成仙人也对唐明皇念念不忘,彼此眷恋对方。

全诗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写两主人公会合的经过以及唐太宗对杨贵妃的无比宠幸,反复渲染了他们相爱的甜蜜与欢愉,以及唐太宗得到杨贵妃后的沉湎于歌舞酒色。

第二层:写“安史之乱”杨贵妃殒命,写出了长恨的内因,也是悲剧的基础。

第三层:写玄宗回归长安后对杨贵妃的无限思念。

第四层:写唐玄宗派方士寻觅杨贵妃的魂魄,重在表现杨贵妃的孤寂以及对往日甜蜜爱情生活的追忆。

二、前人对《长恨歌》主题的看法

对于《长恨歌》的主题一直都存在很大争议,这说明了这首诗的巨大艺术成就,同时也是这首长诗一直以来受到众多的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这首诗的主题,学者们主要从分析文本、总结白居易创作思想、考察诗人生平经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学术界主要存在这些观点:讽喻说[1]、爱情说[2]。坚持讽喻说的学者认为:诗的后部分虽然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对李杨爱情的赞颂和对他们阴阳两隔的同情,其实不然;诗中不乏同情之情,但同情之中处处可见诗人对玄宗自作自受的嘲讽和批判。这是为了让读者清楚的认识到:唐玄宗的最后悲剧之果,直接由他以前的荒淫无道导致的。在对《长恨歌》主题认识上,持爱情说的研究者认为:《长恨歌》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惩尤物”式的刻板教训,而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深深的感动。

三、《长恨歌》主题之我见

《长恨歌》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唐代流传的李杨爱情故事为基础,通过对杨贵妃与唐玄宗李隆基爱情故事的全程描绘,并以其郁郁的文采、生动的情节和对人物的刻画、对感情气氛的渲染,寄托了诗人对主人公遭遇的同情和惋惜。这首诗被后世经久吟诵,正如唐宣宗所说的那样“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3]。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仍然感人肺腑。然而,对于该诗的主题,长期以来莫衷一是。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长恨歌》的仔细解读,对此诗的主题提出一些看法,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对考察《长恨歌》的主题尽绵薄之力。

(一)创作动机的转换

白居易自己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4]1053”,“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4]325。”可见白居易的对李杨故事有两种看法:即看到“惑君心,”因而要“惩尤物,制乱阶”,这是传统的“女人祸水”的观点;同时又从“念更深”方面,欣赏其“风情”,因此这首诗在政治上是讽刺的,在爱情描写上是歌颂的。诗前半段对唐玄宗的荒淫腐朽和杨贵妃的恃宠而骄,都是语带讽刺和谴责。后半段写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和寻求,则完全是从欣赏其“风情”出发的,充满着满腔的同情。这样就使长诗的主题思想复杂化了,前后有不一致的地方。其实这样也毫不奇怪,诗不是史,像白居易这样“深于诗”、“多于情”的诗人,怎么能不被李杨的爱情故事所深深感动呢?尽管长诗开头“汉皇重色思倾国”,给唐玄宗以有力的揭露,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明显地看出诗人批评暴露的创作目的逐渐被同情所淹没。

简单点说,诗人从自己一贯的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出发,准备写一篇自己欣赏的“讽喻诗”。但我们应该明白,作为一位诗人在有创作思想的同时又应该是充满热情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热情和细腻的情感的话,诗人也就不能真正成为“诗人”了,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诗人听从了自己心理感受的安排,肯定了李杨之间的爱情。这种事例古今中外文学创作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创作著作《安娜·卡列宁娜》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他本来是准备把安娜写成个不守妇道的女性,从而达到他讽刺当时上层贵族社会糜烂生活的创作动机,但是创作过程中,他发现人物的性格是在成长的,是作家不能操纵的,所以最后他选择了让安娜自杀,虽然在安娜死时他抱头痛哭,他有太多的不舍,如同失去了一位知心的朋友,但是他还是按照自己创作的需要进行了改变,听从了他心灵的呼唤。

从全诗的内容看我们亦可以发现到诗人的创作动机的变化。《长恨歌》的前半部分作者采用了写实的手法,直截了当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诗歌的开篇,“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4]684,可谓是直言不讳,一个荒淫好色的封建君王形象便跃然纸上。诗中“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4]684”一句,又刻画出唐明皇得到杨贵妃后是如何痴迷美色的。又如,诗中描写杨家“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4]684”既从侧面反映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幸,也从侧面写出了唐玄宗昏君嘴脸。诗的第二部分开头“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4]684”。这四句是和前面的“从此君王不早朝”相呼应,进一步描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政误国,可见到这里诗人还是按着“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5]的创作目的在进行写作。接着用很简略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4]685”,将“安史之乱”这一重要事件一笔带过,这一事件是具有承前启下作用的:它既是李杨前面奢侈生活造下的恶果,也是下文“长恨”的原因。从下文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4]685”开始,诗人对李杨的感情逐渐发生了变化。李杨最后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遭遇,深深触动了诗人的内心。据王拾遗先生研究,《长恨歌》写于白居易结婚前几个月,当时诗人36岁,晚婚的重要原因是: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两人最终被迫分离[6]。诗人的这段感情经历,使他对这种“劳燕分飞”的痛苦有着深刻的体会,内心的情感不自觉地发生了变化。

后文可谓是对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和人物形象大量泼墨,描写充分。从这部分来看,“重色”之类的讽刺语言只是诗人主观动机的残留物[7],对李杨的同情压倒了“讽喻”的创作动机。也就是说诗人最初写作目的,是要借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悲剧故事来讽谕统治者因荒淫无度而误国误身,造成绵绵“长恨”,但最终热烈的情感战胜了主观意愿,客观上诗人不自觉地谱写了李杨的爱情悲歌。正是这种主观动机和客观艺术效果的矛盾,才使《长恨歌》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杰出之作,经久传诵,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这种创作动机的转换是在创作中不自觉地发生的,这也是文学创作中经常出现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并非每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都把自己的理论主张放在案头来对照执行。即使是以豪放著称的苏轼,有时也会写出很凄婉的婉约辞章来。毕竟,诗歌创作是性之所至、自由表达,激情喷涌的时候,还哪里顾得上自己的文学主张呢。因此,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曾不无自负地题写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如果我们相信他说的是真心话,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白居易自己也意识到《长恨歌》的主题已经离当初创作时的主题相去甚远了,但我们不能说这是白居易的败笔,相反这才是一位伟大的作家的伟大之处。

(二)创作动机转换的原因

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直秉着文学要干预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弊端的文学思想,所以在与陈鸿等人谈到广为流传的李杨故事时,不禁联想到“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接着就想到作为统治者的唐玄宗的荒淫和昏庸无道,诗人心中的怒火如火山爆发一般,当在友人的邀请下写有关李杨故事时,诗人就毫不犹豫地朝着批判方向进行创作,希望能起到“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的社会功用。这一创作目的,我们不难从诗的前半部分看出来。然而,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内心的情潮便无法遏制。即使他心存讽谕,只要深入到感情的领域,作品便无法以讽谕说教的面貌出现。《长恨歌》写作之初,未尝不曾出现过如陈鸿所说的“惩尤物,窒乱阶”的念头,写作的结果却是,诗歌充溢着诗人对李杨爱情的同情,这就是在写作过程中感性的情感战胜了理性的创作动机。诗人以历史为素材,又不拘泥于史实,超越时空局限,极力寻求文学与历史的平衡,这样能够引起情感的共鸣,因而取得审美意义上的成功。

随着创作的不断进行,诗人意识到诗歌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它要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所以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凭借历史的影子,根据当时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来进行创作,而当时的民间关于李杨的故事更多的是传诵他们之间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政治讽喻的成分已经很少。在吸收民间素材的进行创作过程中,诗人慢慢地被民间关于李杨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愤慨之情在不断地减少。这种情绪的变动是能理解的,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著名文学创作者,对情感的把握肯定有着比普通人更为细腻、更为敏感的能力,因此诗人在对民间版的李杨故事进行加工时,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当时社会中许多没有爱情的婚姻和有情人不能长相厮守的时代悲剧,也想到自己的不幸感情经历,诗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从而自然而然地使这份强烈的感情挥洒在书卷之中,于是诗人在诗中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甚至上天入地搜寻关于杨贵妃的消息,这可能也反映出白居易在失去爱人之后,也曾有着唐玄宗类似的情感经历:对爱人的无限思念,不知道爱人离开后的境况,四处打听、查找爱人的消息[8]。这首长诗倾注了诗人的强烈感情,所以诗歌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全诗充满着丰富的感情和想象,特别是后一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促使了千百年来人们都充分肯定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总之,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我国诗歌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从清初吴伟业“梅村体”的代表作《圆圆曲》就可以看出对《长恨歌》的艺术借鉴。后世研究白居易《长恨歌》的相关文章更是不胜枚举,这足以证明了这首长诗的巨大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也彰显了白居易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也是我国先进的古代文化和辉煌的诗歌成就的集中体现。

[1]晏家春.长恨绵绵,为情所困——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J].中华文化论坛,2009(1):82-85.

[2]张中宇.一篇长恨有风情考辨——兼及《长恨歌》主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48-151.

[3]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60:49.

[4]白居易.白居易集笺校[M]朱金城笺注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李昉,宋白,徐铉,等.文苑英华:卷七九四[M].北京: 中华书局,1966:4201.

[6]王拾遗.“他生未卜此生休”——论《长恨歌》主题思想[J].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20-26.

[7]郭象.主观动机与客观艺术效果相矛盾的杰作(《长恨歌》主题试探)[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8):115-122.

[8]王素玲.此恨绵绵无絕期——白居易个人情感经历对《长恨歌》创作的影响[J].考试周刊,2009(38):22-23.

猜你喜欢
李杨长恨唐明皇
李杨设计作品
毛纺科技(2024年1期)2024-02-27 05:51:08
陈信祥:数字化项目管理的深耕者
Effect of sintering temperature on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borosilicate matrix blue–green emitting color conversion glass ceramics∗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老友(2018年11期)2018-11-22 11:22:22
月夜偷曲
小小说月刊(2018年3期)2018-03-20 17:56:14
谁的爱情没有瘀青
祭拜戏祖唐明皇之祭文简释
中华戏曲(2017年1期)2017-02-16 07:10:16
月夜偷曲
故事会(2017年3期)2017-02-09 16:19:56
相思有尽处 长恨无绝期
学生天地(2016年31期)2016-04-16 05:16:02
长恨双生
火花(2016年7期)2016-02-27 07: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