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少林武术产生于少林寺建立的很长时期之后。因为跋陀创寺时期,少林寺的供养来自官府,寺院本身没有太多财产,寺院之外更没有地产,因此也就没有必要拥有武装力量。少林寺和武术结缘,主要是在隋唐及其以后。隋唐时期,出现政府赐给少林寺大量地产之事,如赐柏谷坞地一百顷给了少林寺,少林寺就需要用心去经营管理。而且仅有人手去经营管理还不够,在那中原逐鹿、战火不断的嵩岳地区,具有庙产的少林寺成为各种势力关注和袭扰的对象之一。周边无数的“山贼”,过往的散兵游勇,甚至官府武装和农民起义军,都可能骚扰和袭击少林寺。这样,在长期的政治动荡环境中,少林寺出于保护庙产的需要,再加上长期坐禅,也必须强身健体,练功习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少林武术就是在这种前提下产生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进,少林武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演变。少林武术的发展演变,越来越和修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少林武术出现禅武合一的倾向。再者,少林武术并不是关起门来自己练出来的,也不断有和南北各地优秀武术人才的交流和融摄。还有,少林武术也出现向大江南北的广泛传播,最终出现新的少林武术系统和宗门派别。尤其是在闽粤地区,甚至包括江湖(江西、湖南)及南方广大地区,无不具有少林武术的踪迹。系统考察少林武术在方外的传播及其途径,是比较困难的。本文仅就少林武术向南方传播的途径进行若干考察,作为对少林武术传播研究的一种尝试。
要考察少林武术向南方传播的途径,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实践。在唐宋以降及至元明清这一漫长的历史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鼎盛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时代。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封建社会数次改朝换代,边疆少数民族多次作为统治者,入主中原;在中原及其周边地区也爆发过无数次农民起义,这一切,都对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发展传播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在明朝,倭人不断侵犯中国东南沿海的苏浙、沪杭及闽粤等广大地区,也使少林武术派上了用场。中原战乱,使得中原人民难以安身立命,不得不背井离乡,举家迁徙,而大多是南渡到闽粤岭南,进而聚族而居,成为客家人。而且这种情况还不止一次出现,因此也使得南方客家族群逐步发展、壮大。最重要的是,作为少林武术发源地少林寺,又是禅宗祖庭,又是禅宗向江南、闽粤弘传辐射的中心地带。禅宗通过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又到六祖惠能,这样一脉传承,在南方产生了重大影响。要探索少林武术岭南传播的途径,自然不能脱离上述背景。
禅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少林武术作为中国武术体系中最庞大的门派体系,因起源于古代嵩山少林寺而得名。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一直奉行以参禅为正道,视拳勇为末技,练功习武的目的只是收心敛性、屏虑入定、强身健体。少林武术得以步入武学的较高境界,这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禅法的作用。少林武术又具有诸多禅修的特点。少林武术不仅具有以禅入武、习武修禅、禅武合一的特点,还兼有功夫防御为主、武术攻击为辅,练拳脚为主、练器械为辅等特征。少林武术能够在岭南广泛传播,与禅宗在岭南的广泛传播和禅宗崛起休戚相关。六祖惠能在湖北黄梅得到的禅法,是从初祖达摩以后,通过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这样一脉传承下来的。惠能在岭南韶州曹溪,用了40年的功夫,对禅宗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使之更加中国化、大众化,更便于修持,甚至不用出家、坐禅,也可以顿悟成佛。后来,惠能的著名弟子神会又进行了很大努力,将惠能在南方弘传的顿宗禅法反向传播到北方及中原地区,使顿宗禅法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这个过程,是很持久漫长的,大概有二三百年的时间。这个漫长时期,其实就是少林武术向南方传播的开端。在此期间,少林武术虽然还没有太大影响,还不如后来完善、成熟,但少林武术已经产生,并实实在在地在不断发展传播。它的发展传播和禅宗的传播与发展密切相关。
岭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一种六祖惠能崇拜现象,禅宗在岭南得到了广泛传播。广东省的光孝寺,广东新兴的六祖寺,因是惠能的剃度和出生地而分别也成为禅宗祖庭。至于惠能避难的其他地方,也星罗棋布了很多六祖寺。禅宗祖庭少林寺产生的少林武术在岭南得以广泛传播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仅如此,在惠能圆寂之后,神会又通过滑台的无遮大会确立了南禅宗的正统地位。在此期间和之后,青原行思作为惠能门下首座,在江西吉安青原山静居寺弘法,使得四方禅客云集,成为六祖以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其后衍生出禅宗的云门、曹洞、法眼三大宗支。南岳怀让作为六祖门下高徒,弘法于南岳衡山福严寺,也成为六祖下弘传禅法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其后衍生出禅宗临济、沩仰二大宗支。正是这云门、曹洞、法眼、临济、沩仰诸宗,再加上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七宗。这样,在主张渐悟的神秀北宗禅很快衰落之后,主张顿悟的南宗禅,在中唐以后便成为禅宗主流,而传衍出五家七宗。禅宗除了在北方京畿之地得到了唐朝中央政府的倚重,在两湖、江西和岭南广东,势力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江西、湖南的诸多禅宗寺庙,一时间成为禅宗出家游僧和俗家弟子频繁光顾的集中地区,使得江湖禅宗道场出现鼎盛局面。这其中的出家游方和尚和俗家弟子,既有求法者,又有求练功习武者,抑或二者兼而有之。不论是游方僧人,或者是游侠豪杰,既要游走于江湖,就必须要有防身自卫、安身立命的本领。这就使得少林武术有了由北向南进行传播的机会和可能。这不仅是少林武术禅武合一的特点决定的,也是动乱时代江湖人士所必须的选择。特别是唐宋以后,进入元明清时期,随着跑江湖人士的增多,其中的禅宗游方僧人和俗家弟子,就成为少林武术向南方传播的主要群体,少林武术的传播途径也和禅宗传播的途径合二为一,成为少林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
尊我斋主人在《少林拳术秘诀》的“南北派之师法”中所说的“滕黑子之技击术”,就是一个少林武术传播的典型例证。滕黑子(1796-1866),江湖上号老九,麻阳县马南人。少年以行船为业,尤其喜爱拳击术。经过不断练习,拳技不断长进。其技得之于乡中拳师,并无神奇之处,只不过滕不自知而已。后来他的船停泊岳阳城下,有老叟乘船往汉阳,船上有客商携带资财甚多。船至嘉鱼突然遇上二三十个强盗持器械蜂拥登船,滕恃勇独立船头与强盗搏斗。强盗中也有几个身手矫健、技击娴熟的人,这使滕慢慢抵挡不住了。这时同船老叟在旁以篙相助,强盗随后竟然败退逃跑了。滕因此得知老叟是个奇士,便拜他为师。老叟把自己的拳术全部传给了他。不久,老叟要求离开,滕又强留不住,于是便弃船跟随老叟开始云游四方。老叟告诉他说:你待我很诚挚,我十分感激。但我很惭愧自己拳技浮浅,不能给你多大帮助。既然你爱拳术如性命,我为你介绍一个朋友,对你应该有所帮助。只是这个朋友现在忙于经商,往来于荆襄之间。每年两次往返。你于秋末时可拿我的信函去拜访他。又说他这个朋友是少林武术专家,粤赣之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操术之神奇,自己也难以望其项背。你应该谨慎师事于他。滕黑子去等候,毕恭毕敬。老叟之友姓曹,字玉廷,陕西汉升人。曹曾云游南北,凡有以技击著称者,不管僻居何处,必挟资拜访。他老师智圆上人本是少林巨子,常云游皖洛之间,人均以神掌相称。智圆上人的技击术,实于少林别开生面。曹玉廷收到信函,乃收滕为门下,悉心教授,毫不保留。滕从此摒弃其少年所学,专攻少林拳法。滕因此成了技击术的集南北派之大成者。后来滕挟少林武术云游于江汉之间。这一传说记载,虽然充满神话色彩,但也可以作为少林武术向南方传播的一个生动写照。
近代禅宗大师虚云也曾到过嵩山少林寺,除了拜访老参上座,还在少林寺切磋禅武,使他的武功得到交流和提高。在现代禅宗史上,他坚持苦行百余年,历坐十多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是近现代禅宗泰斗。虚云三上鸡足山,在大觉禅寺为整顿禅宗丛林,屡被拒绝,还遭到棍子驱打。他迫不得已伸手使出功夫,将对方几条棍子全夺了过来。对方道成长老和他一握手较量,也立刻折服,接受了规劝整顿。应该说,诸如此类的禅宗大师,都为少林武术的南方传播发挥了很大作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中国历史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由来已久。有明一朝,日本的一些侵略者(史称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了连续不断的袭扰和杀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侵扰,气焰十分嚣张,使得军备废弛的明朝政权,不得不打起精神,派兵平定。在沿海地方官设卫所和巡检司等机构出现编制缺员、疏于训练的情况下,明朝军兵一遇日本浪人的刀光闪动,就没有了战斗力。为了应对倭寇制造的海防危机,官府想到了平素喜欢练功习武的寺庙和尚。而练武最著名的还属嵩山少林寺。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具有练武修禅、健身自卫的传统。唐朝以前就有以武功著名的僧稠禅师,后来还有少林寺十三棍僧助李世民的故事。实际上即便是那时,少林寺练功习武的和尚远远不止13个。在少林寺著名以后,禅宗势力也大为扩展。在北方就有了五所少林下院(在长安、和林、山东、洛阳、蓟州,后称“北少林寺”)。在南方,禅宗通过达摩传二祖慧可,慧可传三祖僧璨,僧璨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又传到六祖惠能,这样禅宗势力一路南下,一脉传承,不仅在大江南北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还越过南岭山脉,在岭南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不仅如此,禅宗支脉更是在江湖、浙闽得到繁衍。
明朝末年,“少林之技术,虽自朱明鼎革以后,得故老遗烈为之发挥光大,始成一种完全无缺之术;然其日就式微,有一蹶而莫能振者,亦由于此。盖以少林为明室故老逋逃之渊薮,至满清康乾间,已渐为人所闻知,试观少林寺之两次焚毁,僧徒死者数百人。”文下注有:“斯时国内有两少林寺,一在中州,一在闽中。”[1]在明朝以前,少林武术只是作为中华武术的一种而存在。到了明朝,因为少林武术从民间浮出水面,进而上升为被国家军事活动所能够使用的一支武装力量,它的地位自然从元朝的不合法,转变为可以适度存在的合法民间武装力量。
在阶级矛盾激烈之时,一但有农民起义爆发,官府就征用少林武僧团,出来参加官方军事行动。朱云锦《予乘时小录》说:“明时倭寇作乱,总制胡宗宪始用少林僧兵。”明李绍闻《云间杂志》也记载说,“嘉靖癸丑(1553年),倭初至海上……按院蔡公可泉,召少林僧兵百余人,其首号月空,次号自然,傍贼结营。”浙江宁波人万表在 《海寇议》中写道:“时值海寇出没,为江浙患。其后倭乱大起,万表结少林僧,习格斗法,屡歼其众。”公元1553年,倭寇犯杭州。杭州城门紧闭,三司率领僧兵40人御敌,并且大破倭寇。这支僧兵队伍的将领为天真、天池二人。这是僧兵参加抗倭的一次重要战役,并打了一次胜仗。仅在嘉靖年间,僧兵参加的抗倭战事就有六次:第一,嘉靖三十二年(1553)的杭州之战。此战由少林武僧天真、天池率领,首战告捷,大破倭寇。随后又有月空所领苏州僧兵84人,参加了多次抗倭战役。第二,翁家港之战。嘉靖三十二年(1553)。《僧兵首捷记》记载:明朝抗倭军队发兵至闵行镇,蔡公牌仰僧兵为前哨。这一仗把一百余敌寇追杀得望风逃窜,丢盔卸甲。倭寇母子船五只,被火烧去其三,其余二只亦为风浪所粉碎。武僧天员参与指挥战斗,斩首无数,贼寇拼死突围溃逃,此次战役也大获全胜。第三,白沙滩之战。嘉靖三十二年(1553)武僧天员追杀倭寇至嘉兴白沙滩,潜往王家庄。僧兵和汤总兵所部,联合火攻倭寇,被歼20余人,出逃被杀者又有20余人。虽然此战明军大获全胜,但是由于僧兵孤军深入,武僧了心、彻堂、一峰、真元被敌寇杀害。第四,叶谢镇、马家浜之战。嘉靖三十三年(1554)。《江南经略·上海县倭患事迹》记载:甲寅正月,贼首萧显攻县城,被官兵击败之后,又从崇明县南沙突然侵入吴淞,夜泊宋家港,分兵四劫。二月间兵备佥事任公环统率民兵三百、僧兵八十来增援。倭寇停泊黄浦江战船百余艘,任公环勒军兵与敌大战于叶谢镇、马家浜,斩获虽多,但也由于援兵不继,武僧大有、西堂、天移、古峰等21人战死。第五,六里桥之战。嘉靖三十四年(1555)。据《江南经略·吴江县倭患事迹》记载:这一年正月,倭寇攻陷了浙江崇德县,掳走民船500余艘,过南浔、杨堰至平望六里桥时,受到明军狙击。这一仗抗倭军队预先设下埋伏,可能是僧兵过早出击,致使明朝军兵遭受了一些损失。但整体上还是抗倭军队取得了胜利。第六,巢门之战。嘉靖三十四年(1555)。《上海掌故丛书·甲乙吴淞倭变志》记载:这年十月,上海提督诸公合浙、直诸路军兵联合进剿陶宅倭寇。僧兵以前锋直至巢门,轮棍破敌,遇者即仆,顷刻间毙敌数人。狡猾的倭寇,假扮明朝军兵,绕到僧兵身后。僧兵不知,还招呼他们跟进,等到倭寇来到身边,已经来不及防御,若干僧兵被倭寇击杀于田间,这次僧兵受到了损失。后来官府为僧兵建立石塔,瘗于佘山。近年来还在上海地区发现了明朝抗倭武僧的墓碑。
对于僧兵抗倭的事实,武术史界似乎没有什么异议。但对于是否都是少林武僧抗倭,存在不同意见。其实,虽然抗倭的僧兵不一定都是少林武僧,但抗倭僧兵肯定有少林武僧也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抗倭僧兵不是都来自少林寺。少林下院的僧兵,或者是其他禅宗寺院练过少林武术的和尚参与抗倭,都不影响少林武僧存在的事实。客观的效果也确实是如此,通过僧兵参加抗倭战争,大大提高了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社会声誉。从此以后,来源于少林寺的少林武术声威大震。从官府朝野到江湖绿林,世人争颂少林。官府给予少林相应的褒奖,江湖民间也出现了竞相练习少林武术的现象。更有一些武术爱好者,习练少林武术的同时,还将它加以整理、完善,用文字图画表达出来,便于发扬光大。《少林棍法阐宗》就是程宗猷对少林武术演练成果的文字符号表达。不仅如此,他还编纂了一本名为《射史》的射箭术著作 (1629年序)。1621年他还刊行了内容与少林武术有关的著作 《耕余剩技》,其中也包括《少林棍法》。
少林僧兵抗倭引起了明朝著名军事家的重视。俞大猷(1503~1579)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将军,他因为少林寺武术名声在外,出于对少林武术的关注而到了少林寺探访,并观看了武僧的武术演练。对少林武僧的棍术,出于身份虽然也有批评的微词,但还是从少林寺挑选了两个年青精英,带到抗倭军队中进一步培养和交流。俞大猷自己是这样说的:我过去听说河南少林寺有神传击剑之技,后来自云中回来取道至少林寺。武僧自负有精其技者一千多人,都出来演示一番。我看了以后感到他们的技术,明白告诉他们已失去古人真诀。众僧都很客气地表示愿受指教。少林寺还推荐少年有勇力者二人,一名宗擎,一名普从,跟随俞南行,并出入营阵之中,不时教授阴阳变化真诀和知慧觉照之戒。经过了三年多时间,二人又回到了少林寺。又过了十三年,宗擎又到北京神机营拜望俞大猷。俞很高兴,并有《诗送少林寺僧宗擎》:“学成伏虎剑,洞悟降龙禅。杯渡游南粤,锡飞入北燕。能行深海底,更陟高山颠。莫讶物难舍,回头是岸边。”
俞大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非常有造诣的武术家。他擅长有名的“荆楚长剑”棍法,编著了棍法著作,名为《剑经》,受到当时武术家们赞赏。俞大猷到少林寺,对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影响的扩大是显而易见的。至于他是否教授少林僧武艺,那是另一回事。但是,少林武术和俞大猷的南方武术也应该互有短长。处于高级军事将领的身份地位,俞大猷自然不可能去抬高少林武术,而贬低自己的武艺和身价。他让挑选两个少林武僧,目的并不一定就是专门为了教授少林武僧提高武艺,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少林武僧还可以在抗倭军中作为武术教练,教授那些没有武术基础的士兵。只是为了提高少林武艺,俞大猷不一定探访少林寺。无论如何,少林武僧抗倭是少林武术南传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其实,少林武僧抗倭传播少林武术是多方面的,是可持续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在16世纪中叶平定倭寇的斗争中,江南地区的军事将领请求少林僧人前来助一臂之力。少林武僧很快加入战斗,他们不仅没有因此而放弃他们的宗教身份,而是形成僧人自己的战斗单位。但是也有僧人在军队中被安排了领导职位,这位武僧因此还了俗。他就是被任命为游击将军的少林和尚刘德长。他虽然放弃了僧伽身份,进入了明朝军官队伍,但还与他曾出家的佛寺保持联系,并且收留来自少林的僧人为徒,向他们传授枪法。
据史料记载,明朝当时少林著名的棍术高手有宗擎、普从、洪纪、洪转、宗岱、宗想、广按等。除宗擎外,洪转技法最为精湛,且枪法也很熟练。他曾著有《梦绿堂枪法》一卷传于后世。洪转又传技予广按。清初吴殳在其《手臂录》卷四《大棒说》中讲:“少林有一家棍法名目五虎拦,唯一打一揭而已。打必至地,揭必过脑,平平无奇,殆如农夫之垦土,然而久久致工,打揭得势,则少林诸法,亦甚畏之,不可以平平而视也”。这就是俞大猷传给宗擎,宗擎传给少林寺众僧的长剑技。
有史籍明确记载的僧兵抗倭,主要有翁家港,白沙滩,叶谢镇、马家浜,六里桥,巢门六次。这六次战役,都是发生在苏州、杭州、上海一带,时间是嘉靖三十二年至嘉靖三十四年(1553-1555)的几年时间。此间的武僧也是作为民兵的一支走上战场的。僧兵的参战,属于因军情紧急而临时征调。自嘉靖三十四年(1555)下半年开始,明王朝任命了张经、赵文华为总督大臣,统筹剿倭军事,并调集正规军或建立新军,对倭寇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围剿。俞大猷、戚继光等人,就是在这时走上抗倭战场并成为一代名将的。人数并不多的僧兵,很有可能就从这时起退出了抗倭的主战场[2]。后来的抗倭战争驻战场,转移到了福建和广东一带。
在抗倭战争中,诸多晚明军事家对少林棍法称赞不已。例如,戚继光把它列为当时著名的武术之一,在军中加以训练。闽中抗倭,虽然不像江浙、沪杭一带,有僧兵队伍自成战斗单位参战。但在训练与实战中都要运用少林武术,俞大猷和戚继光等著名抗倭将领,对少林武术的南传和弘扬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少林武术的南方传播是多途径、多渠道的。少林寺处在中原地带,又是容易遭受战乱中的乱兵骚扰和山贼抢劫的地方。这种环境,不仅少林寺僧人难以安身立命,中原一带的人民也难以稳定生活,于是就有僧人游方南下,大批民众为了躲避中原战乱,成群结队地向南方迁徙。他们进入到人烟稀少的福建和岭南一带,成为南渡的客家人。在来自中原的客家人中,也不乏少林寺的出家和尚和俗门弟子,他们自然要把少林武术从中原带到岭南地区。岭南客家人为了立足自保,也有不少练习和运用少林武术的情况。实际上还远不止此,在中原地区发生战乱期间,受影响的不仅是中原地区的农民,也包括少林寺及其他寺庙中的僧人。他们在中原地区难以安身立命的情况下,也是要游走江湖、避乱江南的。江西、湖南在唐朝经过惠能弟子青原行思、石头希迁的努力,成为禅宗势力的繁盛之地。禅宗势力后来进一步向浙、闽发展。这样,这些地区,就成为游方僧人和绿林豪侠游走的广大区域;而闽赣粤则成为中原南渡的客家人的栖身之地。防身自卫、强身健体、土客之争等等需要,他们都要练习武术。而客家武术又必然和少林武术发生渊源关系。客家人也就成为少林武术南传的一个必然途径。
以广东为例,粤北是客家人聚居区,在粤东北、粤北梅州、韶关等地,不仅有通过南迁的中原客家人传来了少林武术(主要是拳术),还有自己的客家拳师,更通过客家人和禅宗传播,练出了和少林武术密切相关的客家拳和佛家拳。尤其是客家拳是南拳流派之一,因流行于广东客家地区,因而得名。客家拳种有朱家教、刘家教、刁家教、钟家教、李家教、岳家教、流民教、刘凤山派、昆仑拳,牛家教等,大都和少林武术的南传有关。
再如蔡李佛拳,是在广东广州、佛山、肇庆、韶关等地流行很广的拳种,后来进一步流传到港澳、南洋和美洲。据传说,它是广东新会京梅乡人陈享创立。陈在幼年从其叔父陈远护学了佛家拳,长大拜李友山为师,后来又跟随少林寺和尚蔡福学拳。他把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融会贯通,创造了“蔡李佛拳”。蔡李佛拳在广东流行于广州、佛山、肇庆、韶关等地。这些拳术就和少林拳、禅宗有关。该拳种后来流行于广东的南海、番禺、顺德、肇庆、广宁、怀集等地,进一步传播到港澳和南洋一带。佛家拳还在佛门弟子中广泛传习,“韶关的南华寺、肇庆鼎湖山的庆云寺均传习佛家拳。1814年左右,新会县京梅乡的陈远护从鼎湖山习技功成后,回乡里设馆授徒。自此,佛家拳开始在民间流传。韶关、新会、封开、广州、罗定、新兴等地,学者甚众,斗门县亦较盛行。”[3]韶关、新兴、肇庆、广州,是六祖惠能修行、弘法之地,也是禅宗发达地区,佛家拳的盛行,不仅是有道理的,也是顺理成章的。
《少林拳术秘诀》对少林拳在广东的传播也有明确记载:“粤中之少林术,传之于蔡九仪。蔡为一贯高足,返粤后,杜门家居,并不以技术显人,亦无有知之者。盖蔡本粤之高要人,崇祯时以武科起家,为洪经略承畴之军令承宣官,后以洪降满,遁匿于少林中,受技于一贯禅师。最长于超举术,且精腿击法。与人搏,能腾身飞跃于寻丈以外,疾如鹰凖,令人不易防备。后年老,欲传其术,遂择子侄辈及戚友中之佳子弟,朝夕授之。其门徒中,以麦姓和莫姓为最。麦、莫均顺德人,不知其名。蔡氏之术,麦、莫两人,又各得其一长。而麦、莫两家,遂为粤东技击术之泰斗。”[1]116蔡拳由少林寺和尚蔡福先传入广东,番禺的蔡展光较有名气,主要在中山、湛江等地流传。李拳相传是由少林寺和尚李色开开创,新会李友山传授,此拳种流传于中山、河源、高州、龙川和广州等地[1]9。莫拳相传是莫达士在少林寺学成以后,回到东莞火岗村开始传授,也有认为是至善禅师传到海丰,后来主要流行于广东的东莞、顺德、新会和广州等地[1]10。流行于广东的咏春拳,传说是少林寺至善禅师从福建传入广州光孝寺的拳术,还有说是方咏春传授的拳术。该拳不仅盛行于广州、肇庆、顺德、韶关、高要、鹤山等地,在香港和澳门也有流行。
对少林武术南传起过重大作用的还有少林俗家弟子程宗猷。程宗猷,字冲斗,安徽休宁人。明嘉靖四十六年(1561)生,卒年不详。是明代著名武术家之一。少年时有志于疆场,四处云游,访师求艺,凡闻听有名师,不惮烦远,都要前去拜访。后在少林寺常住习武10余年,先拜武僧洪纪师,再师从洪转。洪转80岁时,棍法臻熟神异,很受少林寺众推尊。毕竟年老,程宗猷习武多承宗想、宗岱教诲,后经洪转之高足广按的经常指点,最终得其精髓。程宗猷得到少林真传后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著《少林棍法阐宗》三卷,流传于世。他又于天启三年(1621)写成《蹶张心法》、《长枪法选》、《单刀法选》与《棍法阐宗》,合刻出版时改书名为《耕余剩技》。这是戚继光《纪效新书》之后一部较完备的武术专著。
总的来看,少林武术从它诞生时期,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开始传播、演变。就少林武术的南方传播而言,其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以禅宗的南方传播和六祖惠能反向传播为依托,使少林武术在南方得到广泛传播。其次,是以明朝的抗倭战争为契机,使少林武僧及少林武术有了一个施展、发扬的机会。与其说少林武僧在抗倭战争中得以大显身手,还不如说少林武术因此而声名远扬。另外,中原战乱民众南迁而成为客家,还有当时的少林武僧和少林俗家弟子,通过云游四方、奔走江湖,都是少林武术向南方传播的主要渠道和途径。至于民间的哥老会和天地会,是在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异常严重期间产生的民间秘密集会和结社组织,它们在南方打着反清复明等旗号,并且和禅宗寺庙相联系,也秘密习练洪拳。这对促成南少林、培育南少林武术名家发挥了很大作用。
[1]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明季少林之变派[M].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本,1984.
[2]程大力,何伟琪.少林僧兵抗倭事迹考[C]//释永信.少林功夫文集.登封:少林书局,2003:49-67.
[3]李磊,赵文龙.广东武术与少林武术的关系[J].体育学刊,2012(3):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