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芳
(中国矿业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文化维度下中西古典文学中的英雄观
——以《三国演义》和《伊利亚特》为例
王慧芳
(中国矿业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英雄作为社会文化认可的行为模范,是一个民族的代表性人物;英雄观体现人们对何为英雄的认知。《三国演义》和《伊利亚特》作为中西古典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均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形象。考察英雄形象背后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挖掘中西文化异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学的社会文化内涵,更为深刻地感受文学和文化的交融。
文化五维度;古典文学;英雄观;《三国演义》;《伊利亚特》
随着时代的推移,“英雄”一词的内涵不断得以充实。《古籍汉典》将“英雄”定义为“非凡出众的人物。指见解、才能超群出众或领袖群众的人。”其引证解释进一步将“英雄”定义为“才能勇武过人的人”、“具有英雄品质的人”以及“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新华大词典》以及《辞海》中对英雄的定义与《汉典》中的类似,均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杰出的人物;具有英雄品质的人”。可见,汉语中“英雄”的定义聚焦于“才能出众”,甚至是“无私忘我,奉献他人”;英雄人物应该运用自己的才能奉献他人,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反观西方词典中对“英雄”一词的定义,不难发现个中差异。根据在线词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提供的定义,“英雄”指“man of superhuman strength or physical courage”(具有超人力量或勇气的人)、“defender,protector”(捍卫者;保卫者)、“man who exhibits great bravery”(展现极大勇气的人)等。可见,西方的英雄人物不一定是牺牲自我成全他我的人,但一定是能够“救赎”自我或他我的人。
一种文化对“英雄”的定义折射其对“英雄”的要求和期许,反映一个时代人民的英雄观和价值观。对英雄的认知和某一时代社会心理同样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并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具化、固化。文学作品中要体现英雄观,必然要以塑造各式的英雄形象展现。本文试从古典代表性文学作品《伊利亚特》和《三国演义》挖掘中西方英雄观的差异;两部作品中塑造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具备一定的时代代表性。将两部作品中的英雄观进行分析,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五维度视角加以对比,考察中西古典文学作品背后沉淀的文化差异。
霍夫斯泰德(1980,1991,2001)通过研究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三个多区域的IBM员工的文化行为以及相互合作情况,从诸多文化变量中提炼出五种文化维度(亦称为文化模式)——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气质/女性气质、长期取向/短期取向、不确定性规避以及权力距离[1]。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检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亦可用于挖掘文学作品所处时代盛行的价值观以及不同民族的认知异同。
本文将选择两部代表性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代表性英雄人物——刘备、赵云、诸葛亮、阿喀琉斯、赫克托耳以及阿伽门农等进行文本比较分析,将霍夫斯泰德的四个主要文化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气质/女性气质、不确定性规避以及权力距离置于文本分析之中,检验作品背后隐藏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异同。
《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众多英雄形象深入人心,流传久远。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智囊诸葛亮,善战赵云,雄才伟略的曹操等等。《三国》中对这几位英雄的性格描述精彩到位。小说中对刘备的描述便有“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号结交天下英雄豪杰。”[2]2不仅如此,通过小说的情节的发展,读者也不难发现刘备的性格属于低调内敛型,较为理性,且善于融入集体之中,以其贤德之举获得众多英雄的追随,最终简称蜀国,称霸一方。观之张飞,其性格较为豪放贲烈,为人行事也是风风火火,十分招摇,“声若巨雷,势如奔马”[2]3,但是其与刘备、关羽二人桃园结义,追随刘备,以其马首是瞻,也算拥有了自己的小“群体”;其之后追随刘备助其成大业,说明其融入群体之中,是以群体为重、以蜀汉大业为重的英雄人物。诸葛亮“号卧龙,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2]206;其性格沉稳内敛且淡泊明志,为了蜀汉无私忘我,至死不渝。
反观《伊利亚特》中描述的典型英雄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则不难发现西方经典英雄形象的个体性。阿喀琉斯身为人神之子,骁勇好战,在特洛伊之战中成为赫赫有名的英雄。他不听母亲劝告,明知道自己必将战死,依然为了实现名垂千史的个人荣誉毅然加入战争。阿喀琉斯对特洛伊战争中的迈锡尼王阿迦门农毫无敬畏之意,且因阿伽门农夺走自己的战利品和女俘大为不满,甚至在大敌当前之下自私地退出战斗,差点导致希腊联军的惨败。他最后重返战场也不是出于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而是为战死疆场的表弟报仇[3]。可见,《伊利亚特》中塑造的经典英雄形象具有超强的个体性,群体意识较为淡薄,着实是阿喀琉斯在荷马笔下成为了典型的个体式英雄。
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是霍夫斯泰德五个文化维度之一。霍夫斯泰德认为,男性气质较强的社会中主流价值观是“男性化的”(例如竞争性强和果断)。男性气质社会中性别角色的差异明显(即男性应该果断、坚强且关注物质成功,女性则应该更为谦逊、柔弱且关注生活质量);女性气质依附于社会性别角色交叉的社会,即男性女性均应该谦逊、柔和且关注生活品质。
根据《三国》中描述的男性英雄样貌特征,男性英雄固然多“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型,但也有刘备的“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的阴柔型,亦有孔明的“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儒雅型。可见罗贯中对英雄外貌的男性气概并无绝对的要求。反观《伊利亚特》中的英雄,不难发现荷马笔下的希腊英雄需达到“力与美”的标准。《奥德赛》中详细描述了阿喀琉斯的美貌与身材:“俊美,高大挺拔的身躯,就像神明一般……伟岸的勇士……强健壮实……高豪的气派”[4]。作品对阿伽门农的描述,如“普利阿莫斯望着阿伽门农的雄姿”、“阿伽门农用锐利的长枪刺中奥伊硫斯的面额……其脑浆全部溅出,立即把这位进攻者制服”,也间接表现出阿伽门农的力量之大。可见,西方的古希腊文化对英雄的外貌有一定的要求,至少英雄要有过人的力量和英武的雄姿。《伊利亚特》中的英雄形象具有较强的男性气质特征。
从两部作品中女性人物的特征来看,《三国》中的著名女性角色,如貂蝉、大小乔、蔡琰、黄月英等,均是谦逊的弱女子,在男人背后默默地生活,甚至是周旋于男人之间,丧失选择的自由和幸福。其中,貂蝉的美貌与智慧并兴,却被王允当作了政治斗争和阴谋权术的工具周旋于吕布和董卓之间。在男性为主的《三国》中,貂蝉俨然成了男性斗争的牺牲品,在追求自己的自由面前柔弱无力,依旧被男人掌握和控制。反观《伊利亚特》,作品中并无较多对凡人女子的描述,多是对女神的描述。史诗中阿喀琉斯因自己的俘虏——特洛伊皇族布里塞伊斯被阿伽门农抢走而暴怒,并为了红颜拒绝加入战斗。这一方面是因为阿喀琉斯的极强个人主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阿喀琉斯已经对布里塞伊斯心生爱意[5]。与《三国》中的貂蝉相似,布里塞伊斯使两个男性英雄之间的争斗更为激烈。但是作为俘虏,她同样柔弱无力,没有自由,只能任人摆布。可见,在《三国》和《伊利亚特》中,女性大多为男性的附属品,体现着男性眼中女性“应有”的软弱的气质。而男性英雄则是主人,不允许自己软弱,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惜一切。
霍夫斯塔德五个文化维度中的权力距离在两部作品中也有体现,主要集中表现在英雄与君主之间的关系上。根据霍夫斯塔德在其《文化与组织:思维软件》中指出,在权力距离较大的文化中,下属对上司的依附程度较高,依赖上层做出决策且很少提出相左的观点或意见;而在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中,下属对上司的从属程度有限,下属更偏向于就某件事“咨询”上司,以达到“互相依赖”的层面。除此之外,下属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甚至与上司针锋相对。
在《三国》中,英雄与君主的权力距离较大。赵云作为蜀汉勇将,忠心事主,唯刘备马首是瞻,对诸葛亮的计策和命令也是言听计从,从无二话。小说的第七十一回,黄忠劫粮草被曹军所困,赵云带兵救黄忠,临行之前,教张翼守营,多设弓弩,赵云就出黄忠回营后。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追到,张翼建议闭上寨门,上敌楼防护。赵云却想到匹马单枪,立于寨门之外。此等镇静与睿智,不仅成功迷惑了率兵而来的徐晃、张郃,也成功迷惑了曹操。在曹操试探时,赵云还令弓弩齐发,令曹军有所损失。以赵云区区几千人马,固守营寨对抗曹操大军无异于以卵击石。最后以疑兵取胜,保存了营寨。总体而言,赵云的行动依赖上层的决策和谋略,主要以 “听从”为主。张飞、关羽与刘备是结义兄弟,刘备称帝后,二人与刘备之间亦是兄弟,但也是“稠人广坐,侍立终日”的君臣关系。既是君臣关系,之间的等级区别不言而喻。二人与刘备的地位不再平等,这也是可以为人接受和预期的。刘备作为中心人物,受到二人的拥戴,受二人无畏无私的保护也反映了权力距离之大。
反观《伊利亚特》,作品中表现的权力距离则相对较小。这一点尤以阿喀琉斯与其君主阿伽门农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最为明显。阿伽门农身为希腊诸王之王,拥有强大的权力。而阿喀琉斯却敢于为了自己心爱的女奴与阿伽门农发生正面冲突,这也是为了自己的尊严和荣誉而与君王发生冲突。可见,在英雄阿喀琉斯眼中,自己和其他伟大的英雄,甚至是君王之间,是平等的,并不存在地位上的等级差距。阿喀琉斯敢于质疑君王的权力和命令,为了自己的尊严和自由与君王针锋相对,而且他敢于率领自己的士兵进行有谋略的战斗,为希腊战胜特洛伊立下汗马功劳。而阿伽门农也只是与阿喀琉斯负气相斗,并没有惩处阿喀琉斯。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希腊英雄与君主之间较小的权力距离。
不确定性规避,由美国组织社会学中的术语借用而来。霍夫斯塔德定义的不确定性规避是指对不确定性和无法预期性的容忍程度,也指对未知情况的受威胁感程度。在《文化与组织:思维软件》一书中,霍夫斯泰德给出了强弱不确定性规避在家庭、学校以及工作地点之间的具体表现。其中,包括个人对不确定性的感知、对压力的感觉、对未知情况的舒适感、对离经叛道行为和想法的容忍程度等。
《三国演义》中,英雄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采取冒险行为,没有足够准备的行动往往受到上级的责备。诸葛亮每每设计战斗计谋,都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前期准备十分充足。草船借箭的章回中,诸葛亮在三天之约的最后一天四更时才开始动手。因其经过观望天象,算准第三天早上起大雾,这样他才可以利用“自然屏障”假装进攻曹营,骗得曹操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这些箭纷纷落到诸葛亮船队上的草靶子上,诸葛亮因此顺利地“造出”了十万支箭,完成了三天之约。除此之外,诸葛亮率领军队进行其他行动前,必定会深思熟虑,算准“天时地利人和”,而后行动。可以说,面对不确定性或未知情况时,诸葛亮必定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否则很少迎战。这与诸葛亮沉着冷静的性格分不开,但是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该英雄在不确定性和位置情况下试图通过长足的准备减轻不安感和压力。
反观史诗《伊利亚特》,作品中的英雄,如阿喀琉斯、阿伽门农等,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更加地自信和自若。他们勇于挑战不同的英雄,勇于面对新局面新变化。在未知情况面前,阿喀琉斯为了自己的荣誉,勇敢兴奋前往特洛伊,毫无压力感和不安感。他在不确定性局面前斗争的动力多是为了个人梦想——名垂前世的实现。阿伽门农与阿喀琉斯交恶,可是他对阿喀琉斯离经叛道目无君主的行径却给予了最大的容忍,对其质疑自己的决定时也予以了一定的谅解和容忍。
与《伊利亚特》中的英雄相比,《三国》中的英雄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规避。这反映了中西文化中对不确定性规避的程度差异。
通过采用霍夫斯塔德五个文化维度中的四个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气质/女性气质、不确定性规避以及权力距离分析比较中西古典文学代表性作品《三国演义》和《伊利亚特》可以发现,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英雄多是集体主义式英雄,关注整个英雄利益整体;西方的古希腊英雄多是充满个性的个人主义式英雄。两部作品中主要表现男性英雄,作品洋溢着较强的男性气质,同时也反映两部作品背后的社会属于典型的男性气质为主的社会;两部作品中女性人物之于男性英雄的关系也进一步反应了强盛的男性气质;中方英雄与君主之间的权力距离较之希腊英雄及其君主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以及封建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希腊英雄较之中方英雄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希腊英雄的特立独行、勇于直面问题的精神值得敬佩。
:
[1]Hofstede,Geert&Gert Jan Hofstede: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and Its Importance for Survival[M].New York:McGraw-Hill,2004:4.
[2]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夏锋.试论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主义荣誉感[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11(4):67-69.
[4]荷马.奥德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78.
[5]荷马.伊利亚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45.
On the Concepts of Hero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Literature——Romances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Iliad as Research Objects
WANG Hui-fa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008,Jiangsu,China)
As the role model recognized by a certain social culture,hero is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a nation.Thus people’s concept of hero reflects their perception on what hero of a particular nation should be like.Romances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Iliadare both classic representatio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literature respectively,and both have depicted impressive heroic images.An investigation and digging into the cultural traits and values hidden behind those heroic images helps better underst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literature and the blending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s well.
dimensions of culture;classical literature;hero concept;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Iliad
I206.2
1007-5348(2013)09-0047-04
2013-07-03
王慧芳(1990-),女,安徽巢湖人,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吴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