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蓝国家战略背景下东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2013-08-15 00:48张志国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服务业经济发展

张 峰,张志国

(中共东营市委党校 科研处,山东 东营257091)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它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作为黄蓝两大国家战略重叠融合的唯一城市——东营市,是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开发建设主战场,是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前沿城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推进黄蓝国家战略的实施,实现“两个率先”意义突显。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创新理念落脚到主题主线上

思想观念是干事创业的总阀门。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理念创新永无止境。解放了的思想必须落脚到发展理念的创新上,创新发展的理念关键要落脚到主题主线上。一是把“黄战略”中高效生态和生态优先的理念应用于“蓝战略”。在“蓝战略”实施过程中,同样也要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二是把“蓝战略”中海洋经济和世界市场的理念应用于 “黄战略”,注重海洋与陆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把两大战略落脚到转方式、调结构的主题主线上,推进实现“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新的发展阶段推进“两个率先”,必须以更高的境界标准、更宽广的胸怀、更长远的眼光审视东营,准确把握东营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科学谋划东营未来的发展,在全市上下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主要途径,就是调整经济结构。抓住经济结构问题,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主线,调整经济结构就真正推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东营土地、淡水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第一,努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围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引导更多农民进入产业链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调整品种结构和耕作方式,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突出优势特色,集中规划建设几个集市场、物流、检验、信息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大力推进以“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第二,注重园区化发展。以全市几个农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推进园区由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现代农业转型。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优化农业布局,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建设规模化、现代化的产业基地。扎实做好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区工作,构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平台。第三,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无公害和绿色有机农产品,打造黄河口农产品品牌。

2.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营市工业已经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许多产品产量水平均居全省前列,石油装备制造等产业甚至在全国占居重要地位。但从整体来看,东营市工业内部结构仍存在质量效益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大而不强等问题。今后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充分利用宏观经济形势趋紧形成的倒逼机制,推动工业调整转型升级,加快构筑新型工业体系。一是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提升。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魏桥创业集团的纺织、铝业两大产业都是传统产业,但通过引进高水平的装备来改造提升,生产的都是高端高质高效的产品,把企业做成了世界500强。东营市的石油石化、橡胶轮胎、造纸等行业均属于传统产业,要加快转型升级,提升质量效益,提升综合竞争力,在全球产业链上占居更有利的位置。通过成套设备(技术)引进,快速提升产业竞争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取决于技术的进步。但是,从东营的实际情况看,我们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受到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很大制约,且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因此,引进国内外成套的先进设备及相关技术,不失为一条快速提升东营市产业技术水平的有效措施,这一点在近年来东营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验证。二是推动促进传统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对于石油化工产业,坚持大型化、集约化、基地化、精细化,抓住国际高新化工生产技术转让的有利时机,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高附加值特种化学品。对于纺织服装产业,完善纺、织、染、后整理及服装加工等一条龙产业链。对于橡胶轮胎产业,坚持政府指导、市场引导、企业自愿、协会运作,搞好研发、原料、产品等方面的整合,培育大企业集团。三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东营市新兴产业已经有了一些增长点,但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要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盯紧有研发实力的高校院所,盯紧有创新能力的大企业集团,盯紧有项目的高端创新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带动新兴产业突破发展。

3.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结构的重要标志,必须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任务来抓。在新的阶段谋划服务业发展,必须着眼于提升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打造现代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购物中心等一批职能中心,构筑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一是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出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发展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二是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通过发展旅游业、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服务业,不断提升东营人的生活品质和东营的辐射影响力。三是大力拓展服务外包产业、创意产业、环保产业、汽车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打造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为加快推进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大相关服务业的投资力度,通过服务业大项目好项目的建设,扩大服务业规模,以增量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要扎实推进加快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把我市《关于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若干政策》《东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2011-2020)》《东营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3-2016)》《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等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是促进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互关联、互相促进,一方面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把过高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下来。另一方面,抓好节能减排,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1.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对于胜利油田各采油厂、较大规模的石化、轮胎、造纸等重点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重点污染行业废水深度处理工程建设,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实施电厂脱硫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对于胜利发电厂、全市其他热电厂进行脱硫升级改造。继续加大流域综合治理,通过实施清淤疏浚、河道综合整治、沿岸沿线绿化、沿线面源综合治理等工程,力争实现“有河有水、有水有鱼、河流清澈、生态和谐”的目标。

2.增强招商引资的选择性,从源头上推进节能减排。园区经济是加快转调的主要载体。目前,东营市拥有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七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个畜牧业示范区和一批特色产业园区,这些园区产业基础好、要素聚集快、发展潜力大,是支撑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平台。园区要打造成为开放开发的先行区、转方式调结构的示范区,首先就要明确功能定位。按照全市经济布局,结合实际完善提升规划,确定科学合理、错位发展的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园区发展新格局。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培植骨干企业,带动聚集配套企业,建设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基地。要提高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产出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园区提档升级。为杜绝“两高一资”项目在东营市落户,东营市确定了建立高效生态经济体系的发展思路,坚持环境优先、总量先行的原则,严格控制环境敏感项目和环境敏感区域的建设项目。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决不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优惠条件,决不以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在规划区内建设工业项目,必须全部进入工业园区。对达不到要求环境功能的区域,一律实施“区域限批”,从而在项目引进的源头上为节能减排打下良好的基础。

3.增强经济发展的循环性,着力拓展节能减排的新空间。通过推动清洁,建设企业内部生产小循环。相对于更高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来说,企业的清洁生产更容易组织,因为只要企业认识到清洁生产的意义,技术上又可行,决定实施清洁生产,就可以在企业的各个流程和各个车间组织推行。通过建设循环经济园区,打造园区经济的中循环。把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当作重点工作加以推进。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引进项目,按照循环经济的思路来改造发展现有经济园区,同时推进化工等传统产业向园区转移。通过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建立资源回收利用的社会大循环。对于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来说,仅仅从企业和园区的层面推进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推进整个社会大循环体系的建立,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行业与企业、生产与消费、政府与社会等各个环节,需要各方面广泛的参与。

4.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机构队伍和监管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在乡镇建立独立的环保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在行政村设立环保监督员,鼓励居民村民就环境污染进行举报,让环境监管体系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要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加大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做到违法必罚,罚必到位,提高企业的违法排污成本。进一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在核心区和缓冲区严格禁止任何开发活动,实验区内可在不影响环保目标和事先获得批准的前提下,适度进行开发活动。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在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和低成本弱化的情况下,只有把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发展才是有后劲的、可持续的。

1.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叫响”黄河口品牌。品牌是一种新的战略资源和无形资产,是一种形象和品质,最终体现的是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形成品牌,有核心竞争力,才有生命力。要引导企业把培育品牌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从产品经营上升到品牌经营、从成本竞争上升到价值竞争上来。

2.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是加快转调的根本动力。一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当今时代,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将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我们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依靠科技创新抢占发展的制高点。要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及“生态谷”、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的作用,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应用一批创新成果,增强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支撑作用。加快规划建设创新聚集区,盘活区域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二要积极打造人才高地。要深入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做好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吸引高端人才聚集。从各级政府到各类企业,都要舍得花本钱、下功夫,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为跨越发展提供支撑。三要全力扩大开放。当前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特征,对外开放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阔的胸怀、更加开阔的思路,打开市门对外开放,着力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开放新格局。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出口基地和出口龙头企业建设,加快优势企业“走出去”步伐,推动开放向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的方向发展。要积极做好争取协调工作,加快推进设立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中美新能源合作示范产业园,构筑一批对外开放的新平台。要坚持对外对内一起开放,瞄准世界500强企业、瞄准国有大企业集团、瞄准外地大型民营企业,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发挥各级干部的主导作用,发挥各个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各类中介的推动作用,引进高端项目,聚集发展要素,真正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推动大发展。

3.注重突破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瓶颈。加大投资力度,由政府直接引进或者制定政策扶持企业引进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如能源领域的节能减排、燃料电池、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如生活方面的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如建筑方面建筑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和全社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排放。根据东营本地的资源环境、产业体系、污染状况,有针对性地资助或者联合开发本地需求的节能环保技术。如针对石油石化、橡胶轮胎产业的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废料回收利用等技术,如符合东营需要的盐碱地改造、耐盐植物选育推广等技术。

4.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一是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研究开发活动的主体。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实施国家科技计划。建立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的平台。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化地方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力量和产业力量的有机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支持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保障是加快体制机制建设

不断改革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有助于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服务型政府。把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节能减排、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指数等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告别GDP崇拜,增强各级政府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创新体制机制,特别要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运营效率。对各类园区要放权放手,扩大管理权限。支持园区在经营管理、用人机制、利益分配等方面探索灵活管用的措施办法,增强发展活力。

2.建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机制。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沿着这一方向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极大地调动和增强了我国经济的活力,但一些计划经济体制留存下来的制度机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活力的发挥。今后,必须按照十八大所提出的要求,“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第一,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改革部署,通过土地、金融、劳动力等重点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打破生产要素的二元分割状况,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使土地的使用真正反映经济发展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工业用地短缺,农村用地粗放效率低下,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同地不同权,土地供给和需求不匹配,土地整体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金融改革,有序推进利率、汇率等的市场化,健全以效率导向的金融体系,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高效对接。推动户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从而解除不合理制度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束缚,动员起劳动力这一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第二,通过深化垄断行业的改革,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消除影响民营资本进入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第三,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当前应把整顿市场秩序的重点放在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上,通过建立农产品标识制度、原产地可追溯制度、质量检验制度,把不合格产品逐出市场。要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加大执法力度,发挥市场中介组织在维护市场秩序中的作用。

3.以现代资源产权、现代环境产权、知识产权制度为转方式调结构构建良好的软环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主要作用是建立一种有效率的产权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产权主体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独立作出生产经营决策从而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不侵害相关产权的合法权利。现代的产权制度内涵极其丰富,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第一,完善企业产权制度,通过产权制度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必须建立“现代资源产权制度”,包括国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在资源和环境领域建立包括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流转、产权保护的现代产权制度。第三,建立“现代环境产权制度”,通过产权界定制度,做好生态环境的价值评估;通过产权流转制度,使优质环境的受益企业支付相应的转让费用;通过产权保护制度,维护环境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第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节能、环境治理、废物回收利用等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4.深化改革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切实加大科技投入,确保年度财政科技投入按照《科技进步法》实现法定增长。完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设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加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额度,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工作。积极引进省内外优秀金融机构,支持本市创业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的建设,搭建科技企业资本市场平台,推进我市科技创业投资业务的快速起步与发展。支持引导科技企业上市融资,为企业多渠道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资源向技术创新领域集聚的新局面。

5.建立科学的干部考评指标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按照黄蓝两大战略推进规划,科学制定干部考评指标体系。对各级各部门承担的目标任务,纳入政务督查,实行规划推进落实责任制。

猜你喜欢
服务业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