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1961年全党调查研究述论

2013-08-15 00:48高广景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全党食堂研究

高广景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重庆400041)

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纠正“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左”倾错误,毛泽东在1961年初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次全党范围的调查研究,对于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一套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对于改变“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一次有益实践。

一、全党调查研究的缘起

1958年秋冬到庐山会议前期,党中央已经发现并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然而,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及其随后发动的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断了纠“左”的进程,使得以“共产风”为主的“五风”愈演愈烈。加之全国许多地区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1960年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异常困难的局面。对此,毛泽东力图通过全党范围的调查研究因应国民经济的困局。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1958年秋冬到庐山会议前期纠“左”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并没有从发动全党调查研究着手。这说明,毛泽东在1961年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有着深层的考虑。

1.通过调查研究,畅通信息渠道,做到充分了解实际情况。虚报浮夸、不敢讲真话,是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1959年庐山会议后党中央已很难了解到真实情况。1959年河南省上报当年粮食产量有450亿斤,实际只有240亿斤,虚报210亿斤[1]2079。江苏省委负责人向毛泽东汇报说,1959年江苏出现大面积高产,粮食问题已经解决了[1]1984。1960年2~3月间,在公共食堂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贵州、河南省委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盛赞公共食堂的好处。贵州省委的报告说,公共食堂巩固了人民公社,显示了食堂的优越性和重要性[2]45-46。河南省委书记处的报告说,河南全省有农村公共食堂33.6万个,其中办得最好的一类食堂占66%[2]74-75。这些汇报材料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毛泽东后来在批评党内形式主义时说,“不要批文件过多,过去我也是热心家,也批了很多文件。我就批了贵州关于食堂问题的那个文件,结果对各省影响很大。”[1]2101

从1959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普遍出现粮荒。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危害。许多地方患浮肿病、肝炎和妇女病的人数在增加。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在批阅山东省六级干部会议文件时,就已经看到农村中缺粮和农民非正常死亡的情况,但并不了解问题的普遍性,只是要求各地要注意处理,防止脱离群众[2]98-100。同年4月30日,毛泽东就安徽阜阳地区农村饿死人的情况询问谭震林时,得到的回答是,“那个死人是个别的,多数病人治好了,外流的人数也不多,而且粮食吃得相当多”。当毛泽东对河南省统销的面过大表示怀疑时,得到的回答是,“这说明他们手里有粮食,没有粮食他不会那么干的。所以,实际吃的,并不是他们报的什么八两、九两、十一两、十二两”[1]2033。其实,当时河南有些地方,已开始出现大量非正常死亡的情况。但是毛泽东并不知情,甚至连分管农业的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也并不知道真实情况。以致于毛泽东后来在一次谈话中说,农村问题,在1959年即已发生,庐山会议反右,使问题加重,1960年更严重。饿死人,到1960年夏天才反映到中央[1]2109。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他对信息反馈滞后的不满。

1961年前后,毛泽东看到反映农村严重情况的报告越来越多。他敏锐地指出,过去这几年我们犯错误,首先是因为情况不明。最近几年,吃情况不明的亏很大,付出的代价很大。同时,他要求各级领导要亲自了解基层的情况,不能靠逐级的报告。他还表示自己要搞几个点,几个调查的基地,下去交一些朋友[3]253。

2.通过调查研究,克服官僚主义,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历来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极力反对。他一度把官僚主义分子作为敌人来看待。他说,“死官僚主义分子,死也不改,‘共产风’一直刮,党的话不听,不能说是我们的人,是敌人”[1]2071。1960年3月14日,历城县给山东省委的一个报告中指出了他们工作中的缺点。报告说,缺点的主要表现是五多、五少,即会议多,联系群众少;文件、报表多,经验总结少;人们蹲在机关多,认真调查研究少;事务多,学习少;一般号召多,细致地组织工作少。报告还说,县委及县委各部门,自今年1月1日至3月10日,70天中,召开了有各公社党委书记和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共有184次,电话会议56次,印发文件1074件,报表599份。3月30日,毛泽东对此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指出,同志们,这种情况是不能继续下去的。“这种官僚主义状态,只是存在于历城一个县,或者山东一个省吗?不见得。很可能到处都存在。请你们各自调查一个县、一个市(在大城市里调查一个区),就可知道底细了”[2]115。

1961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作风严重不纯的情况,指出要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他说,现在调查研究之风不盛行了,对很多事情发言权有了,言也发了,就是没有调查[1]2079。同月,他在同江苏省委负责人谈话时指出,“水是浑的,有没有鱼不知道。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把浮夸、官僚主义、不摸底这些东西彻底克服掉。过去几年不大讲调查研究了,是损失。”[1]2085他还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自我批评。他说,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但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对实际情况不大摸底了,大概是官做大了。我这个人就是官做大了,我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很少了。今年要做一点,这个会开完,我想去一个地方,做点调查研究工作。”[3]237可以看出,毛泽东想要通过调查研究,克服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浮夸风等不良现象,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3.通过调查研究,制定一套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以此统一全党的认识。毛泽东认为,一旦党的政治路线确定下来后,就要接着制定一套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办法,以此来统一全党的认识,保证党的政治路线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而制定一套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办法的前提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此,他有着深刻的论述。他说,“有了总路线还不够,还必须在总路线指导之下,在工、农、商、学、兵、政、党各个方面,有一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才有可能说服群众和干部,并且把这些当作教材去教育他们,使他们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行动,然后才有可能取得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否则是不可能的。”[3]304他总结了1958年之前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指出,“不论在革命方面和建设方面,那时候都有一条适合客观情况的、有充分说服力的总路线,以及在总路线指导下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办法,因此教育了干部和群众,统一了他们的认识,工作也就比较做得好。”[3]304-305他由此进一步指出,“在一九五八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那一年又办起了人民公社,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在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一个相当时间内,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也没有可能规定一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因为经验还不足。在这种情形下,干部和群众,还得不到一整套的教材,得不到系统的政策教育,也就不可能真正有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行动。”他强调,“在总路线指导之下,制定一整套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必须通过从群众中来的方法,通过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的方法……才能制定适合情况的各种条例”[3]305。

二、全党调查研究的展开

毛泽东的一大工作特点是,当着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刚刚提上日程的时候,他总是全神贯注地去解决它,别的事情(外事除外)可以暂时放在一边,或者以较少的精力去顾及一下[4]1130。他对1961年全党调查研究就是如此。他把这次全党调查研究工作看作是解决当时严重困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因而自始至终给予诸多指导。

1.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率先垂范,推进调查研究工作有序展开。为了使调查研究之风尽快在党内恢复起来,毛泽东接连三次在全党发起号召。1961年1月13日,即中央工作会议的最后一天,毛泽东发表了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主旨的重要讲话。他说,“这些年来,我们的同志调查研究工作不做了。要是不做调查研究工作,只凭想象和估计办事,我们工作就没有基础。所以,请同志们回去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把握就不要下决心。”[3]233—234这次讲话可看作发起全党调查研究的动员令。

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他又一次就调查研究问题发表讲话。他说,希望今年这一年,1961年,成为一个调查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2081。会后,毛泽东忽然见到自己30年前写的《调查工作》一文。1月20日,他写信给田家英,要他把这篇文章分送陈伯达、胡乔木各一份,并要求三人各带一个调查组分别去浙江、广东、湖南农村调查。毛泽东亲自带头做调查,在全党起了表率作用。

同年3月23日,毛泽东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主题仍是调查研究。他指出,“民主革命阶段,要进行调查研究,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一万年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工作。”[3]262同时,会议通过了经毛泽东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信中要求县级以上党委的领导人员,首先是第一书记,把深入基层,亲身进行有系统的典型调查,每年一定要有几次,当作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并且要定出制度,造成风气[5]199-200。此信的发出,对开展全党范围的调查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实现对调查研究工作的有效指导。作为党的主席,毛泽东首先要抓全局性、方向性的工作,这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须的。这时,他发挥的是指挥员的角色。1961年3月13日,毛泽东主持三南会议,并发表讲话。他说,“省委第一书记要亲自做调查研究,我也是第一书记,我只抓第一书记。其他的书记也要做调查研究,由你们负责去抓。只要省、地、县、社四级党委的第一书记都做调查研究,事情就好办了。”[3]252

有时他像一个教员,给各级领导提供具体的指导。1961年3月23日,毛泽东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结合现实对《关于调查工作》一文逐节作了详细讲解,并对调查的技术作了重点介绍。他说,做调查研究“必须恭谨勤劳,把人家当作同志对待。有了平等的态度,当小学生的态度,才能够调查到一点东西”[3]264。

有时他又像一个督导员,不断督查调查研究工作。1961年5月1日,毛泽东收到陈正人从四川简阳县一个公社发来的信。6日,他借复信的机会,督促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到农村去做调查研究工作。他在给陈正人、李井泉的信中写道:“井泉同志: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呢?我渴望你的信。你去调查了没有?”“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第一书记同志,请你们在这半个月内,下苦功去农村认真做一回调查研究工作,并和我随时通信。信随便写,不拘形迹。这半个月希望得到你们一封信。如果你们发善心,给我写信,我准给你们写回信。”[2]484毛泽东以极其委婉的口吻表达了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急切心情。此后,毛泽东陆续收到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的来信。李井泉在四川南充、内江调研后于5月8日和13日分别就粮食问题、恢复供销合作社试点工作写信给毛泽东。毛泽东在党内先后转发了这两封信。

3.同地方领导人谈话,批转有价值的调查材料,指导调研工作的健康开展。这一年,毛泽东大部分时间在外地巡视,同地方领导人谈话,及时获取调查信息,并给予有力的指导。

1961年2月5日,毛泽东听取中共浙江省委负责人汇报整风整社和省委召开扩大会议的情况。谈到生产队的规模问题,他说,我看一个生产队管不了这么多,太大了。在一个基本核算单位里,有富的、中等的、贫的,这就有问题,群众就不满意。小队就是过去的初级社。我看把小队改成生产队,明升暗降。原来的生产队变成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毛泽东还交待浙江省委研究一下放在过去的初级社好,还是放在过去的高级社好?就是说,放在生产小队好,还是放在生产队好?[6]18他关于社队规模的谈话不仅对浙江,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的调查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同时,毛泽东还通过批转各地报来的具有典型意义和参考价值的调查材料、调查报告来调适调查研究工作的方向。公共食堂和供给制是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两个问题,毛泽东对此给予诸多关注。

4月14日,胡乔木向毛泽东报送《关于在韶山解决食堂问题的报告》。《报告》中说,“从群众反映来看,大多数食堂目前实际上已经成了发展生产的障碍,成了党群关系中一个疙瘩。”食堂 “散了并不是什么损失,反而对整个工作有利”[2]468。15日,毛泽东把这份材料批给了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并建议他印发给三级干部会议各同志。

5月7日,周恩来向毛泽东作了电话汇报。汇报中说,绝大多数社员甚至于全体社员都愿意回家做饭。社员不赞成供给制,只赞成把五保户包下来和照顾困难户的办法[2]486。同日,毛泽东把周恩来的汇报转发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参考。

5月8日,毛泽东再次收到胡乔木当天的来信。信中说,韶山公社食堂已由原有的112个减为6个,其中5个不久都将不办。对于在短短的3天时间内基本解决全公社的食堂问题,群众反应热烈的程度难以想像,有的甚至说这是“第二次解放”。预计最近即可在湖南全省范围内解决。9日,毛泽东转发了此信,认为很有用[2]489-490。

毛泽东的批示引导全党开展对公共食堂和供给制问题的调研和思考,为最终解散公共食堂、取消供给制奠定了基础。

此外,针对有的单位接待调查组过多,致使调查研究“成灾”的情况,毛泽东在一份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各单位派调查组下去,都应先有训练,讲明政策、态度和方法,不使调查不达目的,引起基层反感,使调查这一好事反而成为灾难。他批评说,死官僚不听话的,各单位有权把他们轰走。随后这份材料被列入训练调查组的教材[2]504-506。

三、全党调查研究的经验

这次全党范围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等相关条例,出台了包括许多重要方面的一整套具体政策,统一了全党对若干重大问题的认识。各项工作秩序逐步恢复。这些成就的取得,有赖于党内外民主的充分发扬、群众路线的切实实践、调查研究题纲的确定。

1.充分发扬党内外民主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必要前提。毛泽东在指导这次调查研究中特别注重发扬党内外民主,提倡全党上下要敢于讲真话。为此,他对庐山会议后党内外出现的紧张政治空气进行了深刻反思。1961年3月5日,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时说,“在庐山会议之前,我们对情况的了解还是比较清楚的,但在庐山会议之后就不大清楚了。因为庐山会议之后一反右,有人讲真实话,讲困难,讲存在的问题,讲客观实际情况等等,都被认为是右的东西。结果造成一种空气,不敢讲真实情况了。”[1]2098他非常后悔把关于彭、黄、张、周的决议,传达到县以下。6月,中央关于讨论和试行“六十条”的指示稿中明确指出,为着发扬党内外的民主,“有必要对于最近几年来,受过批判和处分的干部和党员,事实求是地加以甄别”。“今后在不脱产干部和社员群众中间,不允许再开展反对右倾或者‘左’倾的斗争,禁止给他们戴政治帽子。”[6]30毛泽东审阅后肯定文件很好,并要求送邓小平照办。

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党内外民主渐趋活跃起来。1961年3月21日,毛泽东在长沙听取张平化汇报食堂问题和供给制问题时问道,“群众肯说真话吗?他们肯不肯说话?”张平化回答,“群众还是肯讲真话。”[1]2115

事实的确如此。各级干部和群众敢于反映问题的民主氛围开始形成。在1961年3月召开的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各组主要围绕公社体制、食堂问题、供给制问题进行讨论。与会人员在食堂和和供给制问题上意见很不一致。毛泽东印发了河北省委关于调整社队规模的意见、陕西省委关于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利弊等几个材料。毛泽东印发这些材料,想引起与会者注意,但议的结果,都不赞成[1]2107-2109。他没有采取压服的办法,而是决定把这一问题放在以后的调查研究中解决。

3月22日,陈伯达向毛泽东报送了一份关于农村分配问题的调查材料。材料中说,河北省霸县堂二里一位贫农说,“别看现在出勤的不少,但不出活。”“主要因为不按劳分配,干活没有劲”。广东省的一位贫农代表说,“实行三七开,不光劳力多的拥护,就是我这劳力少的也拥护。因为不实行三七开,工分不值钱,劳动力多的就不好好生产。生产搞不好,供给部分再大也得不到什么东西。”高鹤县委的干部说,“我们作过调查,有百分之八十的人要求供给与工资三七开,并实行工分带粮。”[2]456-457毛泽东看到农民和干部的反映后,立即作出批示说,这是一个全国性问题,必须迅速解决。

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党内外民主氛围与庐山会议及其会后反右倾运动时已截然不同。这为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中及时、准确反馈问题提供了重要保证。

2.切实贯彻群众路线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保证。全党在调查研究中注重收集群众的意见和诉求,据此制定方针、政策和办法,然后征求群众的意见,以便作出进一步修正,因此,此次调查研究切实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

以《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的制定和修正过程为例。1961年3月22日,广州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紧接着,毛泽东要求把它放到群众中去征求意见以便修改。

3月31日,毛泽东对张平化说,这只是一个草案,要让群众提意见,切记不要当成一种命令去贯彻。他还说,“‘六十条’也是教育干部的主要教材,这个教材经过群众和干部的讨论,对他们的教育就更深刻。将来在五月会议期间,按各省征求群众的意见把条例草案加以修改,再拿到群众中试行。修改后也还不能作为正式的文件,可以叫做修正草案,再在群众中广泛征求意见。”[1]2115

在毛泽东的指导下,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对“六十条”的反映。经过全党调查研究,在5月至6月召开的北京中央工作会议上,经修改形成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取消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供给制和公共食堂两大问题。

随后,为了解决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问题,全党再次掀起调查研究的高潮,征求群众意见,最终确定生产队为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这一规定载入了1962年9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从而为调查研究成果的落实提供了制度保证。

3.抓住调查研究的纲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关键因素。此次调查研究紧紧围绕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存在的平均主义问题展开,抓住了人民公社的要害问题。

据邓力群回忆,毛泽东为此次调查研究定下的反对两个平均主义的基调,是受到广东一位公社书记的启发。这位公社书记讲,当时农村还存在两种共产风:一种是大队内部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的共产风;一种是生产队内部社员与社员之间的共产风。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农村状况的根本好转还是没有希望。只有把包括这两种共产风在内的四种共产风都解决了,农村状况才有可能根本好转。听完之后,陈伯达立即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听后说:这个意见好啊!我们这次调查研究就是要以这个为纲。通过这个调查,就是要制订政策,解决大队内部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生产队内部社员与社员之间的平均主义。这是一个纲[7]74-75。

公共食堂、供给制、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等基本问题,是人民公社内部两个平均主义的具体体现。因此,为了解决两个平均主义,毛泽东指导全党把公共食堂、供给制、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等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重点,既抓住了纲,又抓住了目,因而取得了显著成就。

总之,毛泽东指导的此次全党调查研究,使全体党员,尤其使干部重新认识和掌握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原则和工作方法,重新认识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科学原理。这次实践活动颠覆了一些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决定和做法,使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上比以前深入了许多。

[1]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选载之四:一九六一年的全党调查研究[J].党的文献,2013(3).

[7]邓力群.参加广州调查和起草“人民公社六十条”[J].党的文献,2012(1).

猜你喜欢
全党食堂研究
罗亦农——“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之楷模”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三千食堂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