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佳翔(浙江行政学院,浙江杭州 311121)
本文给浙商的定义是:“出生于浙江,经过自主创业取得显著经营成绩,同时带动企业持续成长与发展的浙江籍企业家群体。”同时,浙商企业家群体所具有的草根性、游牧性和自主性决定了浙商是浙商伦理文化现代转型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因此,分析浙商企业家群体的转型与升级,对浙商伦理文化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浙商的草根性促使其具有强烈摆脱贫困、生存适应、改善生活的欲望。这种欲望激励着浙商以其游牧性的特征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经商。生存的压力鞭笞着浙商群体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中国第一大商帮。如今,浙商已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并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动力。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使浙商不得不进行从功利浙商向责任浙商的转型,进而使浙商伦理文化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这种浙商转型表现为两个特点:
1.以自我为中心向兼顾利益相关者转型。浙商群体在创业初期,秉承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人观念,努力积累财富,并积极承担社会给予的经济责任。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浙商伦理文化的不断发展,浙商越来越意识到,人不仅要追求物质利益,还要有社会责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社会责任要求浙商必须对其员工、顾客、政府和社区承担责任。初期,一些浙商不讲究长期利益,漠视员工的合理诉求,无情地剥夺他们的合法权益,造成了各种劳资矛盾和安全事故。然而,随着企业伦理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健全,浙商伦理文化意识在逐步加强,他们越来越关注员工的权益,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夹杂了许多人本管理的思想,对员工权益的保护方面有了很大改善。
2.纯粹利润追求向参与公益事业转型。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家们的支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浙商关注灾害援助、爱心助学、慈善捐款、环境保护、留守儿童等公益事业。高居“慈善榜”榜首的富有爱心的浙商,他们有的做了好事却不想公开自己对慈善的贡献,显得格外低调。浙商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还表现在承担环境责任上,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上是粗放型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的增长方式。但是,现在越来越多地企业家意识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行不通,必须转变成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如今,浙商也意识到依靠低价的生产要素投入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经济利益的时代已经远去,必须积极承担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责任。
老一辈浙商基本都来源于农民、下岗职工、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所受的教育不多,他们在创业和成长过程中,主要依靠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从商经验。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浙商自身的学历层次低、依靠经验等种种局限性,严重影响到浙江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新浙商”不但要从浙商创业者中汲取经验,更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实现“经验浙商向知识浙商的转型”。事实上,浙商创业者那种通过不断实践产生的经验知识,也是一种有效的知识获取渠道,有助于浙商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续的理论学习,对于浙商进一步发展非常有帮助,对克服经验知识所具有的零碎性、分散性、长期性等特性有很大作用。通过MBA、EMBA的中长期学习、拓展人际关系网、集中性培训等方式获取企业管理知识,并将多年的实践经验以理论的形式传递给“新浙商”,使浙江民营企业“接班人”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
知识经济时代迫使作为浙商接班人的 “新浙商”不仅要拥有从商经验也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经验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浙商创业者的言传身教,理论知识的学习就必须通过正规高等教育或者上MBA、EMBA等习得。理论学习可以有效地使浙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其企业,推动浙江民营企业稳步发展和转型。然而,“新浙商”不仅仅需要管理知识,更需要转变浙江民营企业那种“家族制”的管理经营模式,吸引和整合优秀人才,这样才能推动浙江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如今,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浙商面临的环境也日趋动态和复杂,“新浙商”必须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掌握法律知识、WTO、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方面的复合型知识,甚至要学习各个国家的语言、风土人情、社会心理等知识。这是经验型浙商向知识型浙商转型所赋予浙商的重要任务。
浙商具有“不怕冒险,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改革开放初期,生存压力迫使浙商不得不冒险闯入计划经济体制的灰色地带,甚至冲破其制度的禁区,积极发展私营企业。然而,随着财富的大量积聚,“新浙商”缺少了原有的冒险精神,他们制度意识增强,并热衷利用制度的漏洞规避风险,如:温州炒房团的炒房行为,利用国家制度的漏洞牟取暴利。因此,为了赢得更大利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浙商企业家群体必须实现“冒险浙商向制度浙商的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具有两个特点:
1.风险偏好向风险中性或风险规避转型。实验经济学发现:当面临损失预期或财富较少时,人们更加倾向于风险偏好型;而面临盈利预期或财富较多时,人们更加倾向于风险中性或风险规避型。正因如此,改革开放初期,浙商处于创业阶段,没有更多的财富,他们就会比较倾向于冒险。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个人财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浙商倾向于选择规避风险。这种转型与浙商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密切关系,他们运用知识预期到许多潜在风险,为了规避风险往往决策就相对滞后甚至放弃行动。风险偏好型使得许多浙商抓住了稍纵即逝的商机,使得浙江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壮大,但不可否认也有部分浙商走向破产道路。然而,风险中性或风险规避型虽然可能使得浙商丧失许多商机,但对于浙江民营企业长期发展有很大好处。所以,如今的浙江民营企业需要浙商企业家群体从风险偏好向风险中性或风险规避转型。如:成立集团公司、财团、商业联合会、抱团投资经营等等。
2.初级利用制度向高级利用制度转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社会、法律制度不完善,导致许多制度层面上的空白。浙商比较善于利用这些 “制度空白”,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浙商逐渐意识到,仅依靠“制度空白”难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浙商对市场经济制度的利用从初级向高级转型,可以体现在制度的制定与参与、制度意识、制度的利用方式等方面。浙商的法律意识也随之有所增强,如:许多浙商开始聘请法律顾问,利用法律顾问为其企业服务;越来越多的浙商抛弃了原有的制假贩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等违法的经营行为,开始依法经营。上世纪90年代,温州人火烧假冒皮鞋就是很好的例子。甚至,浙商还积极通过参与“两会”等形式,积极提交法律议案或建议。开创这一先河的是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他在浙江省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被选为浙江省政协主席、省工商联会长。
复杂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迫使浙商必须由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向伦理化经营理念转型。伦理化经营是一种新型的经营模式,即:企业能够自觉地把现代社会伦理观念和企业伦理学法则作为确立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制定经营战略的基础,并通过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能进行充分的伦理分析、评价、选择及调控,从而使之能够充分发挥伦理作为企业重要无形资产的作用,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想实现浙商伦理文化的现代转型就必须在伦理化经营和人性化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经营并不是同文化无关的,即并不是自然世界的一个部分。经营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植根于文化之中。”其具体做法,本文提出以下几种可行性措施:
1.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是为了使企业员工对企业的目标、准则产生一种“认同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说,留住大批人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民营企业那种狭隘的“家族制”管理模式,严重地挫伤了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动摇了企业员工长期服务的信心。因此,我国企业在用人方面一定要破除那种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核心的非理性的用人制度,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新的用人制度。一是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充分调动非家族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优秀人才不至于被埋没并长期留住人才;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不仅从企业外部吸纳人才,还应加强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育,创造出“复合型”人才;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形成一套自我激励、约束和推动优秀员工成长的机制。
2.提高经营者自身的素质。浙江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往往“合二为一”,浙商在其企业中“说一不二”,因此他们自身的素质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实,任何一个有着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它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高素质的企业家。如:微软的比尔 盖茨;海尔集团的张瑞敏;联想集团的柳传志;等等。如果企业家素质低,其企业就很难有大的发展。浙商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但是能称为企业家的却很少,其中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两权合一”的浙江民营企业,其决策往往集中于一个人,当然,企业的前途也就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浙商如果没有符合时代变化的个人素质,不重视提升自己,其企业也就不会有所发展。加强浙江民营企业的民主决策,可以保证决策的正确;使浙商以及全体员工不断地培训学习,可以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等,这些对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大有好处。
3.坚持区域特色,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任何企业文化都会受到当地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的影响,浙江民营企业也不例外。避免同质化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的原则,它可以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就等于没有企业文化,任何一个企业都应依据其所在区域行业、群体特征以及企业家的品性而建设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浙商企业要想继续保持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和经验基础上,融合浙商伦理文化及其企业经营之道,建立起独具区域特色的企业文化。
制度伦理化就是要求企业制度中要蕴含一定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取向,强调制度存在的道德合理性。制度中的道德讲的是公平、正义、诚信、良心等。富勒曾说过:“一个真正的制度应该具有自身的道德性,即内在道德或程序道德,如果国家所运行的制度没有蕴含应有的道德准则,就不会有制度的存在。”罗尔斯在《正义论》中也曾写到:“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无论多么精致和简洁的理论,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和修正;同样,无论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的法律和制度,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和废除。”所以,企业伦理制度化不应只喊几个响亮的口号,或者将一些条条框框写入企业文化,就万事大吉了。更应该通过制度保障,将经济效益、以人为本、诚信为本、行业道德的原则落实到每一条企业规章制度中去。以下是本文对企业制度伦理化建设所提的几点建议:
1.产权制度由“两权合一”到“两权分离”。产权制度的改革,有助于企业健康发展,也有助于企业道德观的提升。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从家族制、合伙制到有限责任公司制、再到股份有限公司制的不同阶段,权力与义务的不断细化,既保证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力与义务,又保障了他们的利益。浙江民营企业大多是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合一”的产权制度,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血亲繁殖和人身依附。不利于浙江民营企业留住和吸引人才。同时,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受企业主的影响巨大,还有各种的人际关系使得企业管理的成本增加、效率降低,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成长;二是企业主的权力过大,事必躬亲,使企业职权部门有名无权。现代企业经营管理靠的是一个团队,而不是单一的个人,再能干的企业主,能力都是有限的。浙商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很难形成大规模的集团公司,企业主不放经营权力是一个很大原因。所以,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是浙江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聘请职业经理人负责企业经营的“两权分离”的产权制度,有利于保证企业总是在有能力的人领导下,从而能保障企业持续发展;还有利于使企业管理不受各种人际关系的影响,使人才脱颖而出、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企业效率。
2.财务制度的伦理化、公开化和独立化。大多数浙江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都是由企业主的直系亲属担任,虽然有力地保障了财务的安全和可靠,但也造成了财务管理制度落后和管理混乱。所以,浙江民营企业可以引进伦理化、公开化和独立化的财务制度,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经营者了解财务状况、降低财务风险、降低管理成本,也可以有效地防止腐败的滋生。其主要做法如下:一是建立借贷一记账或零基预算记账的财务制度。“家族制”浙江民营企业的支出是很难记清的,财务部门牢牢地把握在与企业主相关的血亲手中,有些支出受人情关系的影响很大,所记的财务状况不实。这就使得企业经营者很难清楚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甚至有些企业会被大量不良支出拖垮;二是公开企业财务状况,给股东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者、所有者和相关利益群体了解公司状况的“晴雨表”,如果这块“晴雨表”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影响到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财务部门的监督权力,防止腐败问题滋生。腐败问题是企业衰败的重要原因。财务部门需要有独立的监督权力,这样可以有效地制止企业内部腐败现象的滋生。浙江民营企业实行财务制度伦理化、公开化和独立化是诚信原则在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体现。
3.建立完善激励和管理制度。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最好的途径就是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激励制度和管理制度。一般情况下,激励制度的伦理化程度与激励的成效是成正比的。其途径:一是职位激励。可以给有能力员工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使他们实现其人生价值;三是物质激励。可以提高员工工资、颁发奖金、改善员工福利等,让员工感念到本企业的关心与爱护,进而努力工作,回报公司;三是精神激励。可以通过培训和学习深造,进一步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让员工看到公司和个人的发展前景。还可以通过树立典型人物,以名誉表彰的方式,使员工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提升。三种激励制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共同形成充满伦理精神的激励制度。同时,管理制度伦理化建设也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具不具备道德性的最直观体现,将一些伦理因素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制度中,使之充满人情味,才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活力,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品牌。
所谓人性化管理,是指一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性关怀,以开发其员工内在潜能为目的的管理模式。它是将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管理,以人性基本属性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管理哲学。人性化管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对人的思维的“稳定与变化”同时进行管理的新理念。它主要表现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远见和价值控制、主动和企业精神、创造和直觉、平等和尊重等方面,通过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实现自我超越、提升服务质量的方式,创造现代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其主要内容,可以表现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给员工发展的空间、制定员工职业规划、对员工的人性尊重等方面。
1.人性化管理的基点:注重人的潜能开发。注重人的潜能开发是人性化管理的基点。现代企业的高效率运行需要大量拥有各种技能的人才,这就要求其管理者如同建筑师一样,因才适用,只有将各种不同且不完美的人像砖石一样精心安排,才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使得企业能够产生出巨额的经济利益。一个企业,员工就是“基石”。员工素质的高低对企业来讲至关重要,因此,有不少企业便将“人事部”变为“人事培训部”,其主要职责是从事各层次员工的培训工作。一些企业还认为,关注员工的潜能开发才是最好的善待员工,才能更好地使企业与员工共同进步。如今,有许多企业面临者人才匮乏,“留不住”人才的窘状。一方面,大量的大学生涌入市场,造成人力资源过剩,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留住”人才,造成中、高层管理人才缺乏。所以,企业在招聘时宁愿用一些拥有工作经验且学历较低的人才也不愿用名校毕业的应届生。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各个企业谁都不愿培育人才,互相“挖墙脚”,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因此,浙商要实现人性化管理就必须转变原有的“家族制”的管理模式,花大力气加强企业内、外人力资源开发,引进和培育人才。
2.人性化管理的本质:员工也是“上帝”。“员工也是上帝”是人性化管理理念的本质体现。一般企业普遍认为:“顾客是上帝。”其实,员工也是 “上帝”。美国罗森布鲁斯旅游公司甚至提出了 “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口号,并将其以企业文化的形式付诸于实践,使得该公司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短短十余年间成为世界三大旅游公司之一。员工的稳定性、创造性、素质、凝聚力的高低和强弱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效益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员工队伍的稳定是效益稳定的“基石”。人员的频繁流动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所以,企业需要利用各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现在许多企业只是认识到了物质激励的作用,而忽视了精神激励。人性化管理就是要求企业能够把员工当“上帝”来看,给予员工关心和理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使其充分意识到企业是他们的“家”,企业的发展同他们的成长密切相关。浙商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就应该抛弃狭隘的“家族主义”观念,去挖掘普通员工的能力,给他们实践的机会,让员工在管理实践中磨练,挖掘出各种潜能,提高管理技能,培养其企业所需的人才。不可忽视的是,企业不能只将员工当成“奶牛”,要是其意识到是“主人”。只有企业视员工为“上帝”,员工才可能视企业为“家园”。
有人认为:“企业家的行为管理决定着现代企业的兴衰,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浪潮成长起来的浙商,其行为既具有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家痕迹,又具有强烈浙江区域精神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如今,绝大多数浙商已经完成了创业阶段,守业和“二次创业”已成为浙商的首要任务。要做到这两点,本文认为:“技术层面的问题已不是大问题,关键问题是浙商如何能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坚持自我,不违背良心,保证其企业走科学发展道路,从而实现浙江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浙商伦理文化观念对企业有着巨大影响,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的建构,从而影响着浙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有必要研究浙商伦理文化观念的转型与升级,使他们从价值追求、关系场域和生态环境方面有所改变,进而促进浙商伦理文化的现代转型。
浙商伦理文化属于企业伦理的研究范畴,浙商伦理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义利观”,讨论人性中的基本要素到底是“利己”还是“利他”,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还是善主恶辅,或者非善非恶。早期的浙商创业者们,可能考虑的更多是“利”,有时甚至会牺牲“义”。但长期的实践表明,如果没有“义”、或者损害“义”的获利行为是不能长久的。所以,新时期,旧的浙商伦理文化理念必须转型与升级,其价值追求要从“义利对立”向“义利统一”转型。树立科学的“义利观”,打造“百年浙商、永久浙商”。
1.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是其最终目标。如今,部分浙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占有了社会大量资源和财富。与此同时,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国家统计局自2001年就未公布过基尼系数,但据联合国数据估测2001年中国基尼系数突破0.55,已远远超过了国际标准的警戒线。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不和谐因素急剧增加。在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浙商们应该通过“第三次分配”将部分财富回馈社会,促进社会和谐。事实上,众多著名企业家已经为浙商树立了榜样,一些浙商也早已行动起来了。如:邵逸夫、李书福、南存辉、王振涛、宗庆后等慈善浙商已走在了慈善事业的前列,为中国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改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我国的产销关系是消费者占主导地位,购买商品的决定权在消费者手中。良好的企业形象是消费者决定购买其产品的重要因素。当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环境治理状况、服务态度等,如果一个企业做得不好,就会被消费者所抛弃,其企业也就不可能长久生存。有些企业为社会树立了榜样,如:农夫山泉公司使消费者每喝一瓶水都能为贫困学生捐一分钱,这样既极大地提升了农夫山泉的企业形象,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事实上,1分钱不算什么,关键在于农夫山泉公司对社会所承担的一份责任,这种责任感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爱心”需求。所以,从长期利益来看,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也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马克思 韦伯从宗教和伦理角度对企业家的经济行为做了分析,认为:“贪欲或者赚钱并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因为贪欲是所有社会形式的共有属性,资本主义精神与前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区别不在于赚钱欲望的满足程度,而在于企业家群体奉行的伦理准则,他所推崇的资本主义精神实质上是‘一种承认伦理价值的生活准则’。”同时,费兰克纳认为:“企业家的行为必须符合‘合理性’和‘敬意’,才是伦理学领域中所赞许的。”所谓“合理性”是指明确目标,摒弃冲动,对所产生的各种后果深思熟虑,在每一环节上都用心周到;所谓“敬意”是指对他人的利益诉求表现出尊重,认真考量所有利益群体的合理诉求,趋利避害,实现“共赢”。从上述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伦理的核心是“责任”。浙商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其首要任务就是承担责任而不是享受权利。可以看出,浙商对其员工有两种类型:一是视员工为“经济人”、“工具人”,延用工具理性的观点组织利益共同体;二是视员工为“社会人”。用“企业文化”和“人性化管理”的相关理论培育员工的能力,使他们保持身心愉悦,实现自我价值。可以明显看出,第二种类型才是浙商所要转型的目标。尤其是在企业员工“跳槽”率频繁的今天,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给员工“社会人”的地位。
科学技术使人类拥有了控制大自然的能力,给人类带来了快乐和富足。但是,这些只能建立在人类能够理性地利用科技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反之,就会带来无穷的灾难。企业的经营活动,其本质离不开自然界对人、物、财、土地、技术等资源的制约。普遍意义讲,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是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有两种观点: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主体。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界的征服和利用上。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对自然界的利用往往呈现掠夺性、破坏性和非循环性等特点,考虑最多的是经济利润;第二,人与自然界是平等的,应该友好相处。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成为世界第二,盲目追求经济利润所带来的各种后果已突显出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利益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如果为了经济利益而损害自然环境,那么最终也就不会有人类的存在。于是,“天人对立”逐渐取代“天人合一”的观念,生态伦理观念由“天人对立”向“天人合一”转变,已成为浙商伦理文化转型与升级的必由之路。例如:升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曾有一个市场前景很好的新闻纸生产项目,为了使这个项目不污染环境,升华集团不仅建立了自己的污水处理站,还帮助一些小企业和当地居民处理污水。仅每年的污水处理费用就要花费上千万元。
当前,许多地区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产业集群效应日益突出,但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耕地减少、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等严重后果,有的甚至严重危害到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前工业时代,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已经凸显其弊端,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但我国一些企业却未意识到或者是未意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浙商作为现代企业的代表商帮,其生态环境观念的转型与升级对我国企业伦理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政府早已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据浙江在线报道,浙江省环保局自2006年就开展“第二次‘百厂千次’飞行检测行动。其抽查的重点是省级重点污染源、饮用水源重点检测企业、省级重点磷排放企业等。抽查结果表明,148家企业中64家企业排放废水超过国家标准,达标率仅为56.8%,一些企业还存在相当严重的漏排、偷排现象。当然,部分浙商还是具有充分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已经完成了从“天人对立”向“天人合一”的转型与升级。
[1]习近平.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J].哲学研究,2006(04).
[2]史晋川.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浙江模式”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5(05)
[3]万俊人.制度伦理与当代伦理学范式转移[J].浙江学刊,2002(04)
[4]汪岩桥.区域文化与市场主体培育[J].浙江学刊,2008(04)
[5]吕福新.论浙商的“个众”特性[J].中州学刊,2007(07)
[6]陈立旭.区域工商文化传统与当代经济发展——对传统浙商晋商徽商的一种比较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5(03)
[7]阿马蒂亚 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杨轶清.浙商制造——草根版MBA[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