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生改善与保障探索——以成都市锦江区为研究样本

2013-08-15 00:45:44赵汝周成都行政学院四川成都610110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锦江区社区建设

文/赵汝周(成都行政学院,四川成都 6101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成都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已成为成都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的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现代化对改善和保障民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由此笔者对成都市锦江区在民生改善与保障方面的实践进行了实地调查。

锦江区从2007年起,按照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型精品城区”要求,以切实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享发展成果,建成了全市公共服务水平最高、社会管理理念先进、居民幸福感最强的社会协调发展创新区。其民生投入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走在了全国前列,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和谐社会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一、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切实保障居民生活条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没有充分的就业,就不会有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安定,社会的发展,更谈不上群众的安居乐业。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要求。近年来,锦江区多措并举,扎实促进就业工作。一是构建“大就业”格局,推进就业工作有序开展。锦江区坚持城乡统筹,以产业发展为引导,突出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创建充分就业城区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整合辖区就业资源,促进城乡劳动力及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基本形成了“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调剂、公平就业、体面就业、多样择业”的“大就业”格局;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和规范化服务体系、规范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程序、完善重点企业信息动态管理共享机制等,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职介新模式,保持了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充分就业工作走在了在全省、全市前列。二是抓就业培训,提升就业技能。锦江区以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人员培训,大力培养了“一专多能”的就业服务队伍,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建设;结合“1+4”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了服务业岗位,培育引进了中高端人才;完善“职业规划、培训、考试”一条龙人才职业培训服务链,实施中高级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层次;对创业者开展“SYB”培训及职业规划指导,提高创业培训的实效性。三是发展社区经济组织,增强就业容量。锦江区不断扩大社区经济组织发展,开发了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及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建设,推进了城乡综合配套社区建设,提高了涉农区域产业发展的就业吸纳能力,促进涉农社区居民就近就业;运用就业政策扶持发展各类劳动密集型加工组织,组建社区服务型就业实体;引导社会金融资本投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切实帮助引导涉农社区居民就地就业,增加涉农社区居民收入;四是加大就业宣传与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就业环境。积极开展创业宣传活动,营造创建创业型城区的良好社会氛围;全面实施国家级创业型城区创建工作,重点鼓励和支持青年及大学生群体自主创业,积极扶持和发展创立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社区就业实体、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等创业组织;实施融资支持、社会保险、创业培训、税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逐步完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和创业指导咨询及信息发布机制;围绕公益事业需求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149项,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159项,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城区居民就业。

二、深化社会保障工作,有效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具有基础性意义。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有效地增强社会的团结与合作,有效地激发社会活力,有效地保证社会成员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水准。锦江区在社会保障方面主要采取了四条措施:一是建立科学的养老服务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先保障、后救助”的思路,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行养老服务券电子化管理,提升了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了服务城乡的“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网上经办”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了劳动保障四维服务平台体系;积极实施公共服务基层经办服务标准化工程。二是积极实施医疗救助与养老保险制度。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实现了城乡一体的均等化基本医疗保障,认真落实全市统一的医疗救助制度,全额资助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实现了困难群众全员参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养老补贴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无障碍转移与接续;基本医疗保险不同类型和档次之间的差别不断缩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不断优化妇女儿童生存环境,全面推进养老机构建设,新增了2所床位200张以上的养老机构,全区养老床位数达到了全省领先水平。三是大力加强残疾人综合服务工作。建立了“区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街道残疾人关爱中心”、“社区残疾人关爱站”三级服务网络,构建了“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策保障为主导、社会运作为方向”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开通养老助残热线,率先发放养老助残服务补贴(养老服务券)3000余万元,率先形成较为完善的养老助残政策体系、工作网络和服务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残疾人事业发展,荣获了“省级敬老模范区”和“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光荣称号。四是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通过廉租住房实物安置、发放租金补贴等方式,解决了1.09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三、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全面提升居民综合素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作。锦江区三项措施实施教育优先战略。一是确立发展目标,加大投入。提出建设“结构精当、环境精致、资源精良、队伍精锐、质量精实”的国内一流的精品教育城区的奋斗目标,并加大教育投入,近五年累计投入财政预算内教育资金约19.8亿元,年均递增27.6%;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通过深化“人才强区”战略,形成了“以改革促人才、以人才促发展、以发展促和谐”的良好局面。坚持以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三化”联动为路径,构建起了高水平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新建和改扩建学校36所,完成22所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和校园文化打造,教育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居全市前列。二是积极推行先进教育模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和率先形成学习型城区的目标,积极推行“激发受教育者发展潜能的教育新模式”、“终身学习的教育新体系”、“多元开放的教育新格局”、“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新机制”;合理统筹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校点布局,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15年教育;坚持做强学前教育,做优义务教育和做精普通高中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创建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做实职业教育;强化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统筹,构建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工作网络,促进了社区教育创新发展。三是扩大教育开放与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站在全球的高度,以国际视野为标准,着力培养具有强健体魄、丰满人格、科学素养、民族精神和世界眼光的锦江学子,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四、全面繁荣文化事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最重要的软实力,更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锦江区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改革文化体制、创新文化资源利用模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强化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了城区文化软实力,增强了城区文化影响力,使文化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动力,文化凝聚力、辐射力、竞争力显著提高,文化创新机制与活力明显增强。计划通过五年的努力,全面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区”,形成具有鲜明锦江特色、彰显锦江文化魅力的现代开放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精品文化示范城区。锦江区主要采取了七条措施加强文化建设:一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四馆”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和配套建设;建设锦江文化综合大楼,扩大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和改善服务功能。二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构建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改善品质,提升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场馆)配置水平。打造了一批示范性的社区文化活动室,打造了依托于干道、河流、绿化控制带及街区林荫道的中小型游园、文化走廊及文化广场,构建了覆盖全区的“15分钟文化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开展以“社区文化节”为代表的系列品牌活动;进一步拓展惠民文化活动形式,做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实施惠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依托“文化进社区”、“文化大巡演”,积极开展文化富民强民活动;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活动资源,形成“一街道一特色”的基层文化艺术发展格局;依托文化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搭建展演平台,促进街道文化活动交流互动;建成一支专业性强、素质全面、梯次合理的文化工作者队伍。四是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以创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统筹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为重点,加强了文物保护标准化建设,开发了以大慈寺为代表的“庙市文化”文化资源,延伸扩展李劼人故居文化传载功能,传承并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注重了大慈寺、水井坊等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效应放大;加强了大慈寺、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水井坊、李劼人故居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拓展资金渠道,积极办好文博展览,大力发展民间博物馆事业;构建了“非遗”保护体系,正在加强“糖画”、“剪纸”等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工作,挖掘“非遗”项目,推进“非遗”申报工作。五是创新文化管理机制。构建了多元投入、运行管理、人才保障、激励考评等机制。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公益文化事业,拓宽文化事业资金渠道,在各街道、社区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室),实现了公共文化阵地三级体系全覆盖,连续两届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锦江年鉴(2010)》获全国一等奖;探索了政府采购、多方联动、互动交流等方式,催生了文化建设的自生机制;六是加强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区文明程度和居民综合素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发掘树立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机制,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七是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挖掘基层文化人才,探索推行文化义工服务制度,鼓励扶持民间文化社团,培育成立了社区文化类社会组织,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创新拓展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

五、大力推进城乡卫生均衡发展,保障市民身体健康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锦江区把大力推进城乡卫生均衡发展,保障城区居民健康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着力从四个方面抓好城乡卫生均衡发展。一是构建新型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了以“省、市级医院—区级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两条主线的基本医疗服务网络,实行区域医疗协作,开展双向转诊,建立互为补充、相互支撑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建设完善了基本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建成15个标准化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了中医药预防保健体系,倾力打造锦江区中医药服务品牌,荣获“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二是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建立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和长效处理机制,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重点加强了控制鼠疫、霍乱、艾滋病、疟疾、结核病等传染病及碘缺乏病等地方病;不断加强基层网底建设,提高了基层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实现了市、区、社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无缝覆盖。三是深化卫生医疗执法监督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了执法监督工作,加大公共卫生、药品和健康相关产品的监督力度,执法监督水平得到提升;四是强化妇幼保健的公共卫生职能。坚持不懈地抓好降低孕产妇、婴儿死亡率,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等工作,提高了出生人口素质。认真抓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三圣分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建设项目”和锦江区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医疗卫生建设”等项目,为居民健康保障提供物质基础。

六、开展全民体育运动,不断提高市民的身体素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锦江区积极推进全民体育运动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府对基层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体育设施,完成了“一场一池一馆”建设,促进体育设施向全民开放;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新增社区健身中心、健身广场等全民健身点200余个、全民健身路径140余条;加强了体育后备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培养青少年良好运动习惯,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以高威体育公园和成都国际赛车场为载体,积极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以举办大型体育活动,带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休闲服务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新增社区健身中心、健身广场等全民健身点200余个、全民健身路径140余条,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七、推进人口工作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人口素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锦江区围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城乡统一户籍改革,建立和完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障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人口结构;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残疾人事业发展,广泛开展“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和会员发展活动,增强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能力,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光荣称号。

猜你喜欢
锦江区社区建设
成都市锦江区:从“心”出发 开展“六锦”社保服务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陈历章对成都市锦江区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
巴蜀史志(2020年3期)2020-09-10 13:23:50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人夏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