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突发事件传播中信息滞后的成因与对策

2013-08-15 00:45:44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郑州450002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危机农民

文/刘 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郑州 4500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结构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和危机也伴随而至,突发事件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发生的更频繁、更突然、更具有破坏力。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此社会的转型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矛盾和冲突,非典、禽流感、矿难、冰雪灾、地震、水灾等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群体事件等突发危机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刺激国民的神经。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处于社会矛盾突发的转型时期,社会的冲突在规模和强度上出现了明显上升势头,因而我国将面临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农村各种突发事件日益加剧的趋势下,如何保持社会平稳运行,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少各种危机带来的损害,已经引起了政府和民众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因而探讨农村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既是建设信息公平与民主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又对于化解危机风险,维护社会稳定、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加速,信息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的及时传递对于突发事件的危机化解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不仅关系到社会民众心理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且直接与突发事件的处理与正确决策有莫大的关系,因此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的传递是控制突发事件危机影响,化解公共危机的重要前提。但是在现实中,任何一种信息传播过程,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传播效果,并非各种信息的传播都是正当的有益的。其中存在着许多负面的、有害的信息传播。当前,在我国各种信息的传播中,尤其是农村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滞后、信息失真、信息异化等种种问题。农村信息传播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令人困惑的严重问题之一。这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人们以开阔的视野进行多维的审视。

一、农村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滞后的危害

农村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爆发性、破坏性、难控性等特点。突发事件大多为自然和社会灾难以及群体性事件,多数突发事件突然爆发,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农村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是处于非常时期、非常状态下的非均衡传播,当农民急切想知道事件真相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权威的信息,或信息滞后时,就只能听信小道消息,听信谣传,以讹传讹,信息传播变得极为混乱和难以控制。极易导致舆论失控,恶性谣言蔓延。这些突发事件本身对农民生活和社会稳定就足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再加上不良信息发布者将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随意裁剪和夸大,甚至不惜虚造事实以达到危言耸听的效果,就会使事态发展变本加厉,雪上加霜。农村突发事件与农民利益、生命财产密切相关。农民缺乏必要的真实信息而出现思考的失误,就会盲从和偏信,丧失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判断力。在做出错误的判断时,将会丧失自我的主体性,尤其是农村的群体性事件,在真实信息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致使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从起初的偏向性态度转化为极端观点。引发情绪失控、行为偏激、非理性思维明显,导致事态冲突激化、矛盾恶化、使得局面变得难以控制,往往造成处理上的被动。农村突发事件传播中的信息滞后最大危害在于导致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使得一般问题复杂化、局部问题扩大化、社会问题政治化、内部矛盾变异化,形成强大的负面舆论场。造成非理性的情绪蔓延,导致人心不安、秩序混乱,诱发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心理上的恐惧、无助、焦虑,以至演变为社会危机的导火索,从而引发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根本性的危机,增加处置突发事件的难度[1]。

二、农村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滞后的成因

1.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信息传播差距。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结构的管理体制,使得城乡之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应用水平差距悬殊,根据“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发布的《2010中国数字鸿沟报告》显示,农业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落后于城市56%左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与信息鸿沟的存在是我国农村信息传播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给农村发展带来极大制约与不公平。这种城乡差距具体表现在,农民在信息资源的利用、信息工具的拥有量、信息接受的时间、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表达权等方面均落后于城市。由于我国农村的地理分布广阔、农户居住分散等客观原因的存在、给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较多困难。而农村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发展环境比较封闭,信息交流与对外沟通不够通畅,这也直接造成了农村信息传播的滞后。这对双向制约、互为因果的因素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各项事业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可以说,信息传播的落后已经成为限制农民发展、制约农业进步、影响农村稳定的瓶颈因素。

2.信息传播方式封闭落后。任何一种传播行为,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传播效果。依附于土地的农民个人在社会中的社交关系较多地依赖于血缘、地缘关系,因而造成农民的信息传播方式封闭落后,其信息传播往往具有亲缘和地缘特点。加之农村社会网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排外性,这就使农民信息来源和获取局限在一个较低水平。据调查,农户主要信息获取渠道中,选择广播电视的农户占95.2%,选择亲朋好友的农户占86.2%,选择书籍报刊的农户占7.05%,而选择计算机网络方式的农户不足20%[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6月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1.31亿,占整体网民的27%,普及率不及城镇一半[3]。在广大城市受众处于信息爆炸和信息过量的环境时,我国农村受众却还往往处于信息相对匮乏的状态。由于农民所处的地理位置往往偏离信息中心,以及所采用的信息搜寻工具较为落后等因素,使其耗费在信息搜寻上的时间比城镇居民要多。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电脑价格昂贵,网费不菲,对于大多数过惯了精打细算日子且收入并没有大幅度提高的农民来说,选择买电脑可能是非常不现实的事情。因而电脑在农村的稀缺将是农村信息传播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当前我国现代传播媒介的目标受众往往是都市人群,在我国社会大众传播活动总量中,针对农村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所占比例要远远低于城市传播活动,这与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的比重形成巨大反差,在比例上严重失调。因此,农村信息传播在相对数量上不能满足农村受众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农民产生信息饥渴的同时,我国农村传播媒介的发展情况却不尽理想,这就说明,从目前的农村传播实践来看,当代传媒在针对农村进行传播时还存在众多误区。传播者在对农村进行传播时没有真正考虑农村受众的信息需求,在传播诉求上并没有真正站在农民的角度,传播动机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信息不对称的客观背景下造成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信息鸿沟不断扩大,农民在当前信息传播过程中被有意无意地遗忘,越来越被边缘化,沦为信息弱势群体。

3.信息发布不透明。长期以来,受中国封建历史文化的影响,存在地方的愚民政策,不少地方政府缺乏必要应对突发事件的正确态度和利用媒体的能力,往往在突发事件早期反应迟钝,后期淡化处理。在突发事件爆发的初期,一些官员担心没有把事情调查清楚就公开信息会令危机的辐射范围扩大,一旦处理不慎,会造成更大的社会恐慌和混乱。更为极端的情形是,一些政府官员唯恐损害地方形象,影响自身政绩和丢掉“乌纱帽”,导致政府官员在本地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采用封闭式的处置方式,甚至采取打压方式封锁信息,试图遮掩真相。屡屡隐瞒不报、信息公开迟缓、瞒大报小、欺上瞒下、竭力垄断、封锁信息,造成权威信息的缺位与滞后,致使危机控制和处理错失最佳时机。殊不知信息的不对称只会加重谣言的传播与升级,造成民众心理恐慌、社会混乱。突发事件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既损害地方政府形象,还使政府公信力屡受质疑。在当今信息社会的开放性,危机传播话语环境发生质的变化,单方的信息选择与控制,压制不同声音和掩盖真相变得越来越不可能,“欲盖弥彰”使事态恶化背离初衷。

4.农民信息素养偏低。由于长期以来受城乡差距造成的城乡人口知识水平差异明显,再加之来自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农民信息意识淡薄,获取信息的手段比较落后,一方面,农村电脑稀缺,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素质偏低,农民对自己能否驾驭和熟练使用在他们看来非常生疏、非常高科技的东西没有信心,知识和技术方面的能力欠缺既是客观的现实,也是横亘在农民面前的心理屏障。从信息的使用方面来说,由于信息的使用价值具有潜在性,需要经过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而我国农民较低的文化水平限制了其对信息的获取和鉴别。农民文化水平过低导致对信息获取工具的选择和信息的利用都产生很大影响,使得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落后,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他们对信息资源的选择和消化能力也相当有限,整体信息素养偏低,这些天然与人为因素都造成农村的信息传播滞后。因而农民往往更倾向于口耳相传的落后的信息获取方式,不但传递速度慢,信息滞后,且这些非正式信息交流过程没有规则约束,随意性大,可靠性低,所获取的信息基本上是走样的“二手”信息。导致这些具有相同的社会背景、共同的利益诉求的人们容易相互影响、偏听偏信,形成“跟风”的现象。

三、农村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滞后的化解对策

1.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各级政府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打造责任政府、透明政府。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信息的处理堵不如疏,盖不如开,在信息时代任何信息的传播都是无法阻挡的,封锁信息是最愚蠢的做法。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在第一时间直面危机,在第一时间给农民提供一个真实、全面、客观的现实世界,把握先机,抢占信息发布的制高点。真相告知越快,农民对真实性的认可度就越强。建立健全重大农村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映机制、其次要高度重视,领导得力,方法得当。加强对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精心组织和发挥主流媒体以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对危机信息进行实时、及时、迅捷、真实、客观、权威的公开发布。及时地把突发事件相关处理工作的进展和各方面的“行动信息”发布出去,回应社会关注,让官方的信息成为突发事件新闻的引导者、解释者,化解情况不明而产生的舆论震荡。努力抢占信息发布主动权、赢得话语权,在多元中确立主导,以主流权威、真实、可靠的信息占据舆论制高点,让透明的信息发布遏制谣言的传播,先声夺人、先发制人,不给不良信息提供炒作的可乘之机。要把加强信息公开、社会舆论引导作为预防和化解突发事件危机的重要策略和得力手段。对突发事件的信息披露,要及时性、实时性、动态性,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发布突发事件处置进展的滚动信息,与农民平等对话与沟通。对公众敏感的危机信息不回避、不诡辩、不掩饰、不虚报,对责任不推卸,切实给农民以真实、客观、全面的信息。充分发挥主流信息宣传在理顺群众情绪、安抚民心、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农民群众正确认识突发事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救能力,引导社会秩序理性、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对故意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突发事件情况信息的严重渎职行为进行追究问责。消除群众的不满情绪,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2.建立信息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突发事件具有结构不良、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三个特征;危机的进程分为五个阶段;隐患阶段、突现阶段、发展阶段、初始危机解决的阶段和涟漪效应阶段。突变是突发事件生成的基本方式。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有效信息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前提。因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者确定本地区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汇集、储存、分析、传输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与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监测网点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情报合作[4]。从源头上防微杜渐,预防和减少社会风险。对非常态的危机应对要常态化,建立预警长效机制。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网络技术、信息数据整合技术,通过多维的视角采集突发事件预警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对舆情进行动态、适时跟踪及时捕捉敏感信息、发现隐患,洞察事件先兆和危机苗头,采取各种手段对危机萌芽信息主动地进行检测、汇集、控制与引导,对舆情信息的分析要全面、科学、超前,尽可能通过若干量化的指标动态反映社会风险的集聚程度,在萌芽状态就作出科学预警,掌握主动权。通过舆情监控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取有关突发事件可能发生的预警信息,能够提高对潜伏期危机的有效觉察,减少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对策和处置预案,增强预防风险的主动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及提高科学决策和高效处置的胜算。保证信息在整个体系内安全、畅通地传递,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作出最准确的判断和最科学的评判,做出最迅速、最准确、最及时的信息发布,控制危机局面。

3.农村现代信息传播理念的重新建构。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大力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组建有地域特色的农村信息网,依托城市资源的优势带动农村,城市现代化优质资源要向农村输送,达到城乡融合互动。政府作为全民利益和社会公正秩序的体现者,应为农民营造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环境。在制度和政策上搭建公正的平台,保障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信息权利,让他们的合法的信息利益得到合理表达和有效保障。保障农民信息权益的平等权,并且在法律上对农民弱势群体的信息权利进行倾斜性保护,尊重弱势群体应该享受的信息权利,消除由利益分化所带来的信息鸿沟、信息垄断、信息歧视等信息不公现象,让农民拥有更强的信息资源支配力量。利用互联网、电视电话、报刊杂志以及政府信息平台等建立综合顺畅全方位的信息传播渠道,保障真实信息的及时传播。形成常态化的信息沟通机制,切实把握农村受众的需求,提高信息的前瞻性、准确性、针对性与服务性,尽量减少无用信息和错误信息的传递,让农民真正从信息中获益。从而促进信息公平、民主法制、和谐社会的实现,使政府与农民的距离不再遥远,促进信息社会的良性发展。

4.提升农民信息获取能力。建立公平的教育体制保证农民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加大对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教育的投入,构建公平的知识援助和政策。图书馆、文化馆、信息机构、教育机构等公共知识信息服务机构,要更加明确地规定其对农民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援助,实现文化共享工程的城乡对接、城乡互动。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改变农民传统封闭、保守落后的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文化、技能培训、理论指导农民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利用能力,激发农民的信息需求和应用网络信息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获取能力,提升农民信息分析和认知能力、信息鉴别能力,使新媒体在农村的普及率大幅提升。打破农民社会交往空间的限制和阻隔,延伸农民社会关系的空间范围,改变农民落后蒙昧的状态,为长期以来缺乏变化的和闭塞的农民生活注入时代的内涵。培养出新一代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新农民,加快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1]刘珺.突发事件传播中的信息异化与化解策略[J].实事求是,2011,(02)

[2]原小玲等。山西农民信息需求调查研究[J].情报科学,2009,(08)

[3]陆益民.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N].学习时报,2011-10-31

[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危机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8
停电“危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32
“危机”中的自信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35
突发事件
小说月刊(2014年10期)2014-04-23 08:53:40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对联(2011年2期)2011-09-14 02: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