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运,李 桢
(河南油田分公司 第二采油厂,河南 南阳473401)
工程法律风险是产生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行为人的具体行为不规范而导致的,与企业或项目预期目标相违背的法律不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法律风险发生于工程运作过程中,法律风险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支撑。加强工程法律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效益,是油田企业工程项目的内在要求,是企业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是提升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1.石油企业工程施工项目具有高风险。工程项目作为集经济、技术、管理、组织各方面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具有投资大、工期长、人员流动大、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产品寿命周期长等特点,工程施工中涉及的法律关系多,存在的不可控因素众多,面临的法律风险大,同时工程风险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各种技术、经济风险互相交织变化,法律风险表现出多层次性。油田企业地理位置偏僻、竞争机制不健全,存在着土地征占矛盾突出、工程招投标不规范、施工资质挂靠、重结算轻合同等工程领域常见风险。同时,由于油田工程具有野外施工、施工线长面广、工艺复杂、部门协调性强的特点,面临的技术风险、管理风险高,而高温高压、易燃易爆、高污染、毗邻村庄与耕地的特殊施工环境,使工程面临的安全风险、环境保护风险突出。
2.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从内部变化来说,以内控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对法律风险防控水平提出更高要求。HSE运行体系全面覆盖企业工程施工环节,安全风险成为工程法律风险防控的首要内容;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对工程管理的合法合规化提出严格要求。此外,由于油田企业规模的大型化、工程投资与管理的多元化,法律风险防控已成为工程项目管理重要支撑。从外部法律环境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趋完善。一方面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并不断修订完善,建筑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已经完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监管与执法力度也不断强化,土地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行政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地方群众的法律知识、依法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工程施工面临的法律环境更加严厉复杂。
3.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然选择。对于油田工程施工企业而言,加强法律风险管理是实施走出去战略、适应外部市场需求的客观要求。由于油田内部市场空间狭小,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加之国企改革,促使施工企业不断走出去,占领外部市场,创造更大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打造工程铁军。同时,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面临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市场竞争压力正在加大,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大做强国企,成为企业的重要课题,而打造强大法律风险防控体制、建立全面风险防控体系,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对企业工程领域法律风险源进行全面摸排调查,并分析评估内外部法律环境基础上,形成了全面覆盖工程各环节的法律风险防控模式,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实现了由事后救济型向事先预防、过程控制型转变。其基本内涵是:通过组织机制建设,构建工程法律风险管理体制;通过点线面的联动机制和流程再造,实现法律风险防控程序化;通过法律风险防控与基层业务的融合、多重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相结合,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现法律风险防控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融合。为构建工程法律风险全过程全方位防控模式,企业的主要做法是:
1.建立健全风险防控管理体制。第一,建立健全分级管理机制。按照“统一领导、分层管理、权责清晰”的管理机制,形成自上而下的法律风险管理机构架构,在每层管理机构中,又形成由法律部门主导、业务部门负责、专业部门配合的三家协作负责机制,公司层面和二级单位层面均由总法律顾问牵头负责,对跨部门和跨业务的风险管理进行组织协调。法律主管部门负责法律风险的全过程监督,对各类风险要素和风险水平进行集中管理,对各类法律风险进行总体研究,寻求应对策略,统筹管理资源,对分散的法律风险信息进行集成分析和系统评估。各业务部门根据各自管理活动内容以及法律风险的性质,分别明确各自的管理分工和管理重点,落实防范责任。分级管理、有效指导、协作配合、各负其责的管理机制,为工程法律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第二,建立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机制,实施检查、测评长效机制,形成有效的常规管理模式和制度性保障。坚持“风险防范人人有责”的原则,明确每个职能部门的风险防范职责,将防范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形成以岗定责、归责到人的责任体制。坚持首问责任制,对于最早发现风险的部门或人员,应当立即组织办理、及时处置或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处理,否则将追究首位发现风险人员的责任。坚持责任追究制,在工程项目组织管理规定中明确法律风险防控责任追究办法,自上而下层层分解防控目标责任,对违反责任规定、给企业利益造成损害的,依据责任追究办法进行责任追究,杜绝懈怠违规和有法不依现象。
2.“点、线、面”动态防控,实现防控程序化。通过工程项目中的风险危害识别分析,梳理出风险点(法律风险的控制对象和管理起点),划出流程线(法律风险控制的流程),连接流程面(风险控制协同机制),以点控线,以线控面,实施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管控工作机制:根据风险点的特征,按“风险识别—危害评估—风险应对—监控跟踪”的步骤再造风险控制流程,不同流程的结点连成风险控制面,风险点是法律风险防控重要作用点,风险流程线是主要检测对象。梳理重要风险点和风险清单,对照风险清单监督风险流程线的运行动态,直接反映流程面即风险防控协同机制的效果。通过点线面的联动、流程再造,简化了风险防控工作步骤,抓住了风险防控工作关键,实现了风险防控程序化。
3.实现法律风险防控与工程业务融合。首先,在岗位职责设置上,将项目法律风险防控要求对应到岗位、责任落实到人头,使法律风险防范责任落实到每个业务部门、每个岗位员工,提升岗位责任意识,实现人员到位、责任归位。第二,法律风险防控纳入业务技能培训内容;对重点岗位重要部门以案说法,加强法律风险宣讲教育。第三,围绕工程业务目标设置法律风险防控目标,即以投资风险、质量风险、进度风险、安全风险、财务风险为主要内容的法律责任风险,并按专业、跨部门细化风险防控责任。第四,加强重点岗位审批权限审查监督,以科学高效的原则,对工程项目方案立项、合同审批、财务结算等重点岗位、重要事项的审批进行评估监督。第五,加强法律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联动,定期组织管理层的联席会议,研究法律风险进展,组织相关部门现场协调,解决跨专业跨部门管理问题。这些举措从组织上、管理制度、业务操作和管理细节上实现了法律风险防控与工程业务的结合,提高了风险防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项目风险管理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实现内部控制体系合规(即法律遵循)目标而开展的工作。首先应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树立大法律风险防控概念,实现全面风险防控的目标,法律风险防控不仅关注工程涉法可能性,更应该关注企业生产、安全环保、财务风险、信访稳定等全面风险。其次,将风险管理渗透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和每一项活动中,将项目定义、开发和实施三个阶段视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进化的过程,用系统的观点方法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处置和风险监控。再次,建立起HSE体系、内部控制体系、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等八个专业管理体系,并通过系统“整体大于局部的总合”的整合、完善和提升,建立起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5.突出重点要害部位、关键环节风险防控。重点要害部位和关键环节是风险防控的关键。通过制度规范、岗位约束、过程监督、结果考核,完善规章制度,切实堵塞管理漏洞。合同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在制度规范上:制定合同管理办法,明确合同管理岗位职责与考核,推行合同管理目标责任制,采取结果绩效与行为效绩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合同管理效绩评估,重视合同履行反馈分析和合同后评估,完善了合同闭环管理,实现了合同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在管理细节上:推行中石化合同示范文本,严格合同条款审查审批,重点加强对合同工期、工程造价、不可抗力因素的细化量化,加强对合同情形变更的预防,明确合同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杜绝了先上项目后签合同、防范“黑白合同”现象。通过合同风险管控的关联性,抓住了整个项目法律风险防控的核心 。
6.多重管理体系与管理手段相结合。法律风险隐含在业务管理流程中,法律风险防控与HSE、审计监督、内控、岗位廉政隐患治理横向关联、纵向融合,对工程法律风险实现内外结合、全方位管理。如工程开工与施工阶段,结合HSE系统进行安全环保风险重点防控;在工程签证审批与竣工结算环节,加强对工程预算审计监督,控制投资风险。加强对拥有人、财、物业务处置权的关键岗位监控,防范岗位廉政风险;工程发包、招投标等环节监督管理按照内控要求进行整改完善。另外,通过建立“司法—政府—企业”联动机制,将法律手段与行政管理、中介协调机制结合,如涉地涉农纠纷,可利用与地方政府间沟通机制,请地方主管部门行政执法,或请乡镇支油办组织协调。多重管理体系、多种管理手段相结合,形成全方位防控网络。
7.与制度建设结合,注重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通过查漏补缺、建立防范措施、完善制度规范,实现制度建设与管理创新。在项目管理模式上,通过加强对EPC工程模式的研究,大胆尝试业主+EPC+PMC施工管理模式,实现工程管理模式与风险防控模式突破;在管理程序上,将项目施工管理与设计委托、方案下达、工程变更权力相分离,理清管理权限,优化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效率;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实施了重要岗位人员定期轮换、优化岗位专业搭配,既加强了业务互补又利于岗位风险监督;在内部审计方面,将结算审计与跟踪审计结合互补,加强工程过程审计跟踪。在技术创新方面,通过执行施工现场标准化、采用先进施工材料、优化安装工艺、采用管线焊接检测先进技术,提升施工质量降低工程风险。
1.工程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形成,实现了法律同业务的融合。通过工程项目法律风险流程的架构实施,形成了以法律主管部门为主导、业务部门为主体、全面参与、落实到岗、植入基层业务、动态监控、闭环管理的全方位工程法律风险管理机制,避免了法律风险防控与业务管理“两张皮”的情况,实现法律风险防控同业务的有效融合,创新了管理模式,加强了制度融合创新,实现了全面风险管理,实现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丰富了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内涵,拓宽了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外延。
2.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依法、合规、公平诚信”的法治理念取代了传统惯例,法律风险防控成为企业和项目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在防控建设过程中,对外加大外部市场工程投标风险调研,理清涉农纠纷解决机制;对内整顿了内部承发包市场,实行企业准入资质动态淘汰考核机制,规范工程招标和分包管理制度,实现合同信息化和全程监控闭环管理,各类经济纠纷、法律诉讼实现零发案率,有效防范了各类风险。
3.施工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通过清理项目管理程序、规范管理制度、优化项目管理组织,促进了先进的管理方式、先进管理理念的运用。强化了项目前期风险防控,优化施工组织,引进了先进工艺,企业产能工程达产率逐步提升,经济效益得到提高,施工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企业的客户满意率不断上升,外部市场开拓空间不断加大,企业核心竞争力稳步增强。
4.促进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深化。工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完善了项目管理流程和制度,规范了项目运营行为,加强了内部控制,支持了全面风险管理,促进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通过实行工程项目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优化资源配置、组建工程项目联合体、建立风险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对于提升企业特别是施工企业公司执行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具有导向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