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涵的分析方法

2013-08-15 00:48贾绘泽李学刚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特色发展

贾绘泽,李学刚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0410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道路、理论和制度方面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它所具有的先进思维方法,即马克思主义科学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一个体系,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把握,但主要是以下几种。

一、系统分析方法

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系统分析方法,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系统,其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是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分析方法。

1.坚持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2]102。这就要求从整体的高度把握社会发展进程,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一基本原理和方法。邓小平强调,要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3]276,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胡锦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社会发展系统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1],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性的创新理论观点、系统性的制度机制,都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整体性认识的深化和丰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协调发展,是系统分析方法中整体性原则的集中体现。

2.坚持社会发展的有序性,根据中国实际,从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选择最优方案,力求整体效应的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一种有序性,即遵循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运动。因此,强调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并不否认根据社会发展的层次性、结构性,采取有层次的、有先有后的最优发展方案。党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任务,先进行农村改革,后进行城市改革;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配套进行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改革;先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后带动另一部分人和地区富裕起来;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后更加注重公平公正等,都充分体现了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先有后、有计划、有秩序、有层次、有重点的发展思路,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达到最优效果,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跃迁。

3.重视社会系统与外部环境关系的处理,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条件。外部环境是社会系统发展和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不仅要重视社会系统的发展,也要重视外部环境对系统发展的影响。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决定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国内条件,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还有一个是国际条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环境。”[4]15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党始终坚持把争取世界和平作为重要的外交政策的目标,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不仅为中国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把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1]“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1]

二、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就是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掌握事物发展的特殊本质及规律,从而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遵循的科学分析方法。毛泽东把矛盾分析方法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涵着丰富的矛盾分析方法。

1.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原理,认识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任何矛盾都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根本的属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地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表明,党的历代领导人正是主要运用这一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复杂社会问题的。比如,在强调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的同时,又强调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同一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科学命题;既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本质区别——“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5]168,又肯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相通的地方——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4]373;等等,从而走出了传统思维中“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认识方法,打开了认识社会主义的全新思维,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2.运用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原理,既注重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和别国经验,又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6]3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坚持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4]2中带有普遍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强调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而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共性和中国特色的个性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就不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能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有机统一原理,实现社会稳步健康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有机统一要求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邓小平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5]250“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4]154江泽民指出,要学会掌握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避免片面性,既要强调经济建设是基础,又强调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包括“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还包括“全面、协调、可持续”三个基本点,凸显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的辩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包含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有‘左’反‘左’,有右反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以及不同性质矛盾的基本判断等,都是“两点论”和“重点论”有机统一的重要体现。

三、动态分析方法

马克思指出:“一切发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而发展只有在死亡时才结束。”[7]164毛泽东也指出:“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8]3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涵的动态分析方法,就是在把握社会主义一般本质和基本规定性的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看成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过程,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1.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逐步展开的历史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根据实践的逐步深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的本质和特征的充分展开以及把握同样需要很长的时期。因此,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般本质和基本规定性。比如,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经济与社会以及自然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从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的逐步展开,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丰富其理论内容及其相应的理论形式,实现指导思想体系的变革与创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逐步展开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

2.把握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生、演化的,要正确了解这些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具体地、历史地分析其形成和变化的条件,这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基本前提。邓小平把动态的、历史的分析方法看成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现,指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5]119他在改革开放初期,根据中国落后和思想僵化的实际,提出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发展起来”[9]1364。上世纪末,针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新状况,江泽民强调与时俱进,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发展。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在强调继续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体系。这些都是在对不同时期的历史条件和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历史的、动态的分析,就没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随着实践的推进而创新和发展,而且要超越实践,体现前瞻性和导向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和制度不仅来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强烈的依赖性,而且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具有反思性批判和理想性引导功能。伽达默尔说:“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10]4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不同层面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同时,它又不满足和迁就于现实实践,它与人们同呼吸共命运,主张实际地改变现实实践,通过批判和创新,构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所包含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定方向以及彻底的辩证法精神等,都为实际地改变和超越现实,缩短或减轻社会进步的阵痛,生动活泼地创造和延续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延续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使之不断地为发挥着改变中国的巨大力量奠定了基础。

四、主体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涵的主体分析方法,就是把人民群众作为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前提和出发点,不仅要重视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要承认和发挥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1]

1.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人民群众利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反映人民群众意志、意愿,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道路、理论和制度发展的中枢和价值目标,围绕这一中枢和目标进行创新。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要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不仅要维护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权益,而且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协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主体性效应不断增强根本保证。

2.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确立主体性思维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阶级阶层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从强化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的地位、素质和能力这个基本点出发,研究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存在和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主体性的实现方式,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另一方面,尊重群众创造,及时发现和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把人民群众的实践要求和实践创造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的不竭源泉,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活力。

3.不仅要重视主体性问题,还要重视主体间性问题,最大限度地把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和力量协调好,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5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仅关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也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主体间关系的和谐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标志。邓小平强调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江泽民强调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重视社会公平公正,这些都是重视主体间性问题的重要体现。

系统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和主体分析方法,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各有侧重,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体。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这些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健康发展,否则,就会导致“左”右摇摆,甚至徘徊倒退。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0]伽达默尔.赞美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特色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的特色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