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加强社会管理执行能力建设

2013-08-15 00:48刘文光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信息网络能力管理

刘文光

(云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650031)

社会管理是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转和全面发展,以公共组织为核心的多元主体,通过履行社会管理运行职能,依照相关社会政策和法律法规对社会事务进行统筹、协调和处理的一系列活动。社会管理执行能力是社会管理主体通过依法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确保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效能和力量。加强社会管理执行能力建设研究,明确社会管理执行能力的提高途径,对于科学、规范地实施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实现社会管理预期绩效,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社会管理执行能力建设,强化人口管理与服务能力

人口管理与服务是社会管理的执行能力之一。人口管理与服务中的“人口”,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产关系状态下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表现为一定结构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社会群体。人口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人口管理与服务的对象。人口管理与服务是以公共组织为核心的多元主体为了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保证社会有序发展而依法对人口增长、自然变动、婚姻生育、迁移流动、人口老龄化等人口行为、活动或问题进行引导、协调、服务和监控的活动过程。它的内容和范围主要包括计划生育、户口登记、婚姻登记、户口迁移、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居民身份证管理、户口调查与人口统计等活动。可见,人口管理与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属于典型的社会公共事务,强化人口管理与服务能力,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

尽管人口管理的内容和范围极广,由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口流动性大,特殊人群增多,因而加强社会管理,强化人口管理与服务能力,重点是强化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以学习、工作、生活、旅游等为目的,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在我国,流动人口主要从农村流向城市。特殊人群是指需要全社会加以关注和关爱的弱势群体、优抚对象和边缘人群。弱势群体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孤寡或失独老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孤残流浪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等;优抚对象主要包括现役军人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复员军人、因公牺牲军人家属、因见义勇为伤残或牺牲人员的家属,等等;边缘人群是指社会越轨人群,主要包括刑满释放人员、假释和保外就医人员、有不良记录的青少年、吸毒人员,等等。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能力,一是要彻底变革流动人口管理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一切管理工作都要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之中实施管理,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坚决杜绝“重管理轻服务、重惩罚轻教育”的现象发生;二是必须健全流动人口信息网络互联系统,以便及时更新、及时传递和掌握流动人口发展动态,同时,应充分发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的服务功能,对流动人口进行法制宣传和行为规范教育,使之尽快适应并融入流入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之中;三是改革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所形成的户籍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有关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法规,解决流动人口在居住、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养老等方面的问题和诉求,实现长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决消除一切损害流动人口享受“国民待遇”权益的障碍性因素,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强化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能力,一是对于特殊人中的弱势群体,要通过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就业安置、以及社会保障中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手段,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使之立身于社会;二是对于特殊人中的优抚对象,要通过社会保障中优抚待遇等手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问题,消除后顾之忧;三是对于特殊人群中的边缘人群,要通过基层社区深入细致的帮扶帮教工作,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或恶习,消除他们的反社会心理,使之找到自食其力的正当职业,以便更好地回归社会。对于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特殊人群,都应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帮助他们实现法律诉求,保护其正当权益,促进司法公正。

二、加强社会管理执行能力建设,强化就业服务与管理能力

就业服务与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又一执行能力。就业又称“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人,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和或经营收入的行为。其特征表现为:一是就业必须符合国家求职的有关规定,如一般应年满16周岁,完成规定的义务教育;二是就业所从事的劳动必须是有偿的,而公益性的没有报筹的劳动不能称其为就业。就业服务与管理兴起于20世纪的西方国家,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各国解决国民就业问题、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规范劳动力市场合法运作的重要手段。其中,就业服务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所开展的为未就业的人们所提供的职业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能力提高、失业登记等公益性活动;就业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制定和执行就业政策,对就业人员、就业单位、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力市场进行规范的活动。在我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民的就业服务与管理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成立了就业服务与管理机构,专门履行社会管理中的就业服务与管理这一具体职能,为国民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为用工单位找到合适的人选,为规范就业双方的行为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社会管理工作,强化就业服务与管理能力,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社会管理,强化就业服务与管理能力,要求社会管理部门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开展工作,强调服务与管理并重。从强化就业服务能力来看,一是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统筹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根据政府制定的发展计划,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二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职业培训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服务;三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积极拓展服务功能,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为其提供招聘用人指导、代理招聘、跨地区人员招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专业性服务。从强化就业管理能力来看,一是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依法保证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能因为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到歧视,同时也要依法保证用人单位享有自主用人的权利;二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鼓励其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其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三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坚决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利用职业中介活动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现象发生;四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五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对所属的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和监督。

三、加强社会管理执行能力建设,强化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能力

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是较为复杂和艰难的社会管理的执行能力。其中,收入分配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的生产成果,按照一定的规则,在社会群体或成员之间进行分割的经济活动。分配关系是指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的生产成果在国家、地区、组织或个人之间的分给状态,调整是对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的生产成果分给和占有状态的重新调配和整顿。因此,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就是社会管理部门对人们在社会财富创造过程所形成的对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的生产成果的分给和占有状态进行重新调配和整顿的管理活动。它包括对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地区与地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收入分配状态的调整。其实质是对物质利益划分和占有关系状态的调整。在我国,随着改革不断往前推进和经济总量的日益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收入分配中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集中表现在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收入分配比例失衡,各种收入分配关系显得越来越不协调,已经严重危及社会和谐和稳定。在社会管理中,强化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能力,的确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里必须指出,强化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能力,绝不是追求平均主义,而是通过调整,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社会各阶层成员可接受的限度和范围。

加强社会管理,强化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能力,要求社会管理部门围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一主线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二是通过采取“提低、扩中、调高”等政策措施,着力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所谓“提低”,就是通过政府补贴、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性政策,帮助社会成员中的低收入阶层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所谓“扩中”,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广大劳动者增强其实现就业和获得较为理想劳动报酬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他们的税收负担,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绝对多数的分配格局。所谓“调高”,就是通过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有效提高高收入者的实际税负水平,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三是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管、加大反腐力度,加强信息公开,实行社会监督,以实现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之目的。

四、加强社会管理执行能力建设,强化公共安全的管理能力

公共安全管理是社会管理执行能力中的重要职能。它是指社会管理部门为了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不受侵害而依法进行的一系列预防和监控活动。近几年,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食品药品安全管理、生产安全管理、社会治安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其中,食品药品安全管理是对食品药品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预防和监控;生产安全管理是对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预防和监控;社会治安管理是对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以及违法犯罪活动进行预防和监控;应急管理是对已经造成和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近几年,公共安全总体形势较好,但也存在食品药品质量问题频发、安全生产和交通运输事故增加、社会治安任务繁重、应急管理有待完善等问题。公共安全管理能力作为社会管理执行能力中的重要方面,既涉及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民生工程”,又关乎公众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安全。

加强社会管理,强化公共安全管理能力,要求社会管理部门建立公共安全管理机制。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强对食品药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督力度,充分履行政府的监管职能,全面落实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政府食品药品综合协调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政府负总责、有关部门各负其责,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的责任体系;二是健全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实行“分级抓、分层管、分类查”的安全监管模式,建立安全生产监管机制,重点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和标准的生产性企业、资源开发型企业进行严格检查,该整改的要整改,该关闭的要坚决予以关闭;三是政府部门在积极改善道路交通等级状况和严格执行道路交通法规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帮助群众增强交通安全意识,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规,消除安全隐患,做到文明行驶,安全驾车,减少交通事故;四是按照“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干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建立健全公安机关主导的由基层治安信息员、综合治理特派员、治安志愿者所组成的社会治安联防联打工作网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目的的联防联打活动;五是必须依据2007年1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建立健全“统一管理、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群体突发性事件,尽力保护公私财产不受损失,保障公民的生命及人身安全。

五、加强社会管理执行能力建设,强化生态环境的管理能力

生态环境管理是社会管理执行能力中的又一重要能力。生态环境管理是政府环保机构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业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而依法对自然资源开发项目进行规划和调整、对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监测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可见,生态环境管理包括自然资源的管理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管理两个方面。在我国,有些地方领导干部片面追求GDP,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了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型发展路子,不仅耗竭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且产生了许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失去了“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身体健康的维护。因此,强化社会管理中的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已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它不仅是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生态环境管理能力,要求政府环保部门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树立并强化科学发展观,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在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水平稳中求进,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路子;二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发展的综合效益意识,反对一切以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短期行为和片面政绩观;三要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在考核领导干部时,将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当中,考核是否合格,实行一票否决,考核结果与干部的提拔使用相挂钩;四要各级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依法查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个人、企业或其它组织,对一切有悖生态环境保护的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绝不姑息迁就;五要整合我国各种针对政府的监督力量,加大对政府环保部门的监督力度,依法检举或举报公职人员在执法活动中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腐败行为,严惩无视或纵容生态环境破坏的渎职行为;六要加强对大江大河源头、重点流域上游、重点湿地等地区的保护,加大对矿冶开发生态破坏的整治和恢复,开展水污染和工业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大对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倡生活能源清洁化,同时要深入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保护清洁水源,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清洁的饮用水;七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淘汰落后生产方式,切实保护好现有耕地和山林,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生态农业,逐步实现化肥农药的减量增效,以减少化肥农药的污染程度;八要推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和保护工作;九要建立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坚持开发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破坏者赔偿的原则,对因保护野生动植物、建设自然保护区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而造成财政减收、增支以及影响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地区,由上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项目支持等方式给予合理补偿。

六、加强社会管理执行能力建设,强化公民权益的维护能力

公民权益的维护是社会管理执行能力中尤为突出和重要的方面。所谓公民权益,是指公民个人依法享有的权力和利益。维护公民权益,就是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公民个人或者组织的权益。我国改革和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各种利益矛盾日益凸现,公民权益受到损害的现象屡屡发生,人民群众意见很大。强化公民权益的维护这一社会管理执行能力,不仅有助于协调社会利益矛盾,捍卫公民的正当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群众基础。它主要通过协调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组织、不同团体、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以及群众与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关系,来实现和维护地方社会的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管理,强化公民权益的维护能力,要求社会管理部门建立公民权益维护机制。第一,建立畅通有序的民意表达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民意表达机制,一要健全和完善群众来信来访制度、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民意调查制度、听证会制度、民主协商对话制度,使社会管理部门能够通过制度安排深入了解社情民意;二要完善各种领导“热线电话”,探索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线电话”,开辟“网络领导邮箱”“网络领导博客”“网络民意调查”“网上在线交流”等新的网络民意表达渠道;三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行业协会等群众组织或其它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它们及时向党和政府反馈本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诉求;四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公开办事制度,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便他们通过正式的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五要通过各种媒体耐心引导和帮助民众采取理性、合法、正当的方式,规范有序地进行利益诉求和表达,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充当幕后推手,兴风作浪、激化矛盾。第二,建立积极稳妥的矛盾调处机制。建立积极稳妥的矛盾调处机制,一是在利益矛盾和纠纷尚未发生之前,应建立利益矛盾和纠纷处置预案,实现超前预防;或者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及时排查和疏导,将矛盾和纠纷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超前防范;二是在利益矛盾和纠纷发生之后,应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教育、协商、疏导等手段进行综合调处;应发动领导机关、涉事单位、信访机构、公安部门、有威望的群众代表、当事人亲属朋友进行联合调处;应采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方法进行多方位调处;应建立督查督办制度进行及时调处;应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将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做好基层调处;三是在利益矛盾和纠纷调处结束之后,应对处置情况进行检查、跟踪、回访,对调处责任人进行绩效考核,对调处不作为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凡是想问题、办事情都要把民众利益放在首位,都要将维护公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要教育和引导民众通过诚实劳动、合法渠道获取自己的正当利益,帮助公民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三要运用财税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社会保险政策、社会福利政策、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调节资源和利益在全社会的公平分配;四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对于由于服从国家或集体大局而使自身利益受损的公民、组织或地区,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第四,建立有效管用的权益保障机制。建立有效管用的权益保障机制,一是依法保障公民个人或组织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管理的政治权益;二是依法保障公民个人或组织享有生产劳动、物质利益、财产拥有等经济权益。三是依法保障公民个人或组织享有公共教育、文化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文化权益;四是依法保障公民个人或组织享有社会保障、物质救助、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社会权益。

七、加强社会管理执行能力建设,强化社会保障服务与管理能力

“社会保障”这个概念最早使用于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当中。就其含义而言,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法律或制度安排,对因年老、伤残、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或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而面临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物质、经济帮助或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从而保证其基本生活正常进行的管理活动。社会保障服务与管理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方式,既是社会管理的执行能力,也是公共服务的具体体现。由于社会保障历来被人们称为民众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加之我国社会保障还存在覆盖面窄,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差别较大、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社保基金监管不力等问题,因而,强化社会保障的服务与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社会保障服务与管理能力,要求社会保障部门认真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这里,“全覆盖”是指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所有公民,全体国民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保种类;“保基本”就是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不能超过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只能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多层次”,就是不仅要发展以政府为主体的国家基本社会保险,而且各用人单位也要发展形式多样的补充保险,此外还要鼓励个人适当购买商业保险和合理储蓄;“可持续”是指社会保障制度能够长期持久运行;“公平性”是指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城乡居民必须体现出一致性,“流动性”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必须适应流动人口逐年增加的新形势要求,妥善解决跨地区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二要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结束以后,接着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社会保险制度,完成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以解决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差距较大的现实问题;三要在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能够有效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新制度,让城乡居民都能平等地共享社会保障待遇和管理资源;四要想方设法开辟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解决社保资金缺口问题;同时,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力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五要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鼓励和保护慈善事业的发展,积极做好优抚安置工作,确保低收入者和特殊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切实保障;六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整合有关社会保障管理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基层社保经办人员素质,改善基层社保机构工作条件,简化社保经办手续和流程,提高社保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建立标准统一、全国联网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八、加强社会管理执行能力建设,强化信息网络的管理能力

信息网络是指传递信息的电子通道,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互联网技术。作为社会管理的执行能力之一,信息网络的管理是指对所传递的信息以及承担传递信息功能的网络的管理。在我国,信息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信息网络的发展也出现了诸如网络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网络侵权、网络诈骗、网络窃取、网络赌博、网络炒作、网络淫秽色情、网络泄露隐私、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病毒、网络黑客等不容忽视的问题。社会管理部门能否强化信息网络的管理能力,有效维护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直接关系网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已经成为社会管理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加强社会管理,强化信息网络的管理能力,要求社会管理部门针对现存问题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对网站的管理,主要是加强网站域名的申请、注册、备案管理,健全信息网络市场准入制和分级制,强化信息网络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强化信息网络企业的社会责任,加大对各种网站的巡查力度,依法查处非法网站和违法从业人员;同时,支持互联网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则、进行行业自律,推动信息网络健康发展。第二,加强对网民的管理。主要是加强网民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增强网民网络法制意识,提高网民网络道德水平;同时,加强信息网络行为规范建设,重点规范网民上网行为,增强网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上网守法的自觉性。第三,加强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主要是利用先进技术,及时监测、审查、过滤、隔离、查处有害信息,包括危害个人或组织的不良信息、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反动言论,把信息网络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民健康文化生活的精神家园。第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主要是加强网络信息安全高级技术人才培养,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机制,以防止网络信息被个人、组织或他国秘密窃取;2013年,美国原中情局雇员斯诺登揭露的美国对他国信息网络进行秘密监控的“棱镜”项目计划曝光,已经警示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第五,加强网络运行安全的管理,主要是加快网络安全技术开发研究,特别要加快防病毒技术、防火墙技术、防攻击入侵技术、加密与认证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推出新的网络安全产品,加强信息网络安全防范,以保障信息网络运行的安全。第六,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网络虚拟社会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人们在网络空间中模拟现实社会情境进行信息沟通和互动的一种社会关系模式;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主要包括加强网络犯罪的管理、加强网络舆论的管理、加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管理、加强网络论坛的管理、加强虚拟社区的管理等内容;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一是必须按照社会管理的格局要求,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四位一体的信息网络管理体系,着力加强信息网络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信息网络监管法律法规,明确信息网络监管的法律主体以及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网络执法队伍,依法监管、整治和打击信息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将信息网络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必须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和重点新闻网站等主流信息网络建设,建设一支信息网络宣传队伍和舆论引导队伍,特别要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懂网络的名记者、名发言人、名评论员,加大信息网络正面宣传力度,掌握舆论宣传主动权,通过他们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释疑解惑,发出主流声音,引导信息网络舆论健康发展;三是必须建立信息网络联系群众机制,通过信息网络了解民情、听取民声、回应民意、解释民惑,通过信息网络问计于民、问政于民、请教于民、拜人民为师,将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延伸至信息网络的管理之中,使党和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更加符合民意、更加贴近民生。四是必须建立信息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反馈和应急处置机制,坚持网络舆情处置与现实问题处理并重原则,科学应对信息网络群体性事件,促进网络舆论的有序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管理执行能力已经涉及了社会管理的重要领域和范畴,社会管理各种执行能力共同作用于社会管理工作系统。只有加强社会管理执行能力建设,才能提高社会管理工作水平,增强社会管理工作实效。

猜你喜欢
信息网络能力管理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教义学展开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适用边界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网络共享背景下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若干问题探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