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玉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人民医院外三科 平果531400
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急症之一,该病病因不明,致残率、病死率高。基底节区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见的部位。治疗目的为尽可能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预防和缓解脑疝发生及发展,促进受损脑组织恢复和保护正常脑组织[1]。2005-01—2011-05,我科在头灯或冷光源吸引器下行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36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患者中,男32例,女4例:年龄42~76岁,平均58.5岁。高血压病史3~50年。GCS评分:6分7例,7~8分6例,9~11分19例,12~13分4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30~110 mL,平均52 mL。超早期手术(发病后<6 h以内)22例,早期手术(6~24 h)6例,延期手术(>24 h)8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气管插管全麻。在颞部头皮(从颧弓稍上方起向后上方)作直线切口约4 cm,骨窗大小约3 cm×3 cm。放射状切开硬膜,在颞中回中份切开皮层约2 cm,脑穿针定位血肿腔,沿穿刺方向逐渐暴露出血肿腔。用头灯或冷光源吸引器直视下在血肿腔内消除血肿。不必强行剥离底部粘附较为牢固的凝血块,以免血肿壁损坏,导致新出血形成,加重病情。大部分血肿清除后,脑压明显下降,术区可无需放置引流管,给予可帖覆人工硬脑膜修复硬膜,缝合头皮关颅。术后适当予以镇静、降血压等药物,积极预防肺部等感染和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监测心、肾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术后插胃管2 d,加强营养支持。
术后3个月随访,以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评价: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4例(11.1%),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11例(30.6%),Ⅲ级(需人帮助、扶拐可行)13例(36.1%),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4例(11.1%),Ⅴ级(植物生存)2例(5.6%),死亡2例(5.6%)。
随着CT等神经影像学及微创手术技术日趋成熟,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指征逐渐放宽,手术治疗方法趋于多元化,疗效优于保守治疗。在出血尚未导致继发致命性损害时,是高血性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脑出血往往在发病20~30 min内颅内形成血肿,6~7 h后出现水肿,血肿相邻脑组织坏死,血液某些成分可对脑组织产生危害,导致受损害范围加深,颅内压升高,加重患者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程度,短时间内可合并脑疝等合并症而危及生命。治疗以清除血肿,解除占位及脑组织压迫,避免出血后出现和加重脑组织水肿等恶性循环,积极创造受损脑组织恢复各种条件、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为目的。故应早期手术清除血肿减轻上述病理生理改变,改善预后。文献报道[2],超早期、早期手术能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生存质量。故该病在超早期是进行手术的最佳时机。
目前临床上常用手术方法有:传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碎吸术等。本院多采用小骨窗开颅,但对部分血肿量偏大、中线移位明显或者脑疝形成者,仍可采用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必要时去大骨瓣减压。本组36例全部采用小骨窗开颅治疗手术均获成功。关键在于:(1)手术定位精准,操作位于血肿的中心部位,周边部分亦容易探及。(2)选择脑皮层切口时,应避开功能区。此外皮层切口不需太大,尽量不跨越脑沟,否则易损伤脑得供血动脉,不利术中控制出血,又可加重脑组织缺血缺血[3]。(3)适当控制在中心部位血肿吸除速度,此时因周边血肿在颅内压力的挤压下,在压力差作用下自行流向向压力低的手术部位,必要时可以用冲洗器冲水,血肿多可自行涌出,不需反复牵拉脑组织。(4)在手术过程中采用头灯或冷光源吸引器,直视下清除血肿,由浅入深,缓慢吸除,手术视野清晰,照明良好,注意吸引器不可触接周围脑组织,以免在深部出血时影响止血效果。部分深部血肿,吸引器如难以吸除,不强求完全清除血肿。如血肿位置较浅,以肿瘤钳分块将血肿块夹成碎块后取出,牵拉力度不可过大,注意保护深部动脉。(5)除术中严密止血外,术后亦严密监测血压,积极控制血压防止波动是预防术后出血的关键所在。我们多采用钙离子拮抗剂及硝酸甘油合理降压,同时须注意血压过低现象出现。
综上所述,我们采用小骨窗微创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30例患者中。定位准确,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止血彻底,减少手术的创伤和副损伤,疗效确切。
[1]章翔.脑卒中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28-134.
[2]王建清,陈衔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的规范化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3,8(1):21-24.
[3]赵伟,范润金,史成华,等.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89例[J].西部医学,2007,19(6):1 101-1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