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明
(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深圳 518001)
大众文化是指在发达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以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为目的的商业性文化。当下的大众文化以高度发展的技术现代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以现代传播技术为手段,是通过高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来表达的商品型、消费型文化。消费性的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当下大众文化也就是一种“消费性的、快餐性的文化”。中国大众文化参与者的人数众多,在数量上占据着主流;各地的大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都基本一样,大同小异;大众文化是“同质文化”。如今,中国的大众文化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参与人数最多的文化形态。
当下大众文化其种类繁多,可以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几乎全方位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从数量上看,从受众面上看,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看,大众文化正在取代政治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它最大程度地影响着当前社会的方方面面。常见的当下大众文化的种类我们概括有几类:一是电视节目的大众化:如超级女声、模仿秀、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与“我们约会吧”等。二是山寨文化现象:如山寨春晚。三是广场文化:如群众性的舞蹈、健身操、歌泳活动等。四是大众性的旅游文化:如登山活动、骑自行车活动等。五是群众性的趣味体育活动:如一些电视台的“体育闯关”节目等。
在各种不同种类的大众文化中,呈现出的文化现象有相同之处,也各有其特色。下面笔者仅以相亲的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为例,分析中国当下大众文化现象。
十多年前,上海东方电视台的相亲节目“相约星期六”和湖南电视台的“玫瑰之约”相亲节目是为了给每天匆匆忙忙的上班族提供一个相遇的平台和彼此相识的机会。这一活动,的确使不少“有情人终成眷属”,成就了不少夫妻。每年都有相亲的宝宝生出来,这些夫妻抱着孩子来到电视台,感谢电视台成就了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这种老派的相亲节目特点是:一是为社会上的青年提供相遇相识的爱情平台。二是重视节目最后的成功率,配对成功与否是节目关注的焦点。三是对参与节目的嘉宾有严格的条件和要求,事前要进行调查和筛选,以保证参选者的人品(包括品行、长相)和经济条件的真实可靠性,尽可能排除条件的虚假性和情感的虚伪性。可以看出,传统的相亲节目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目标;是以追求真实、真情为条件;是追求实在,各方面越实在越好,反对虚假和矫饰。
然而,新派的“非诚勿扰”相亲节目特点是:
一是参与者没有什么门槛:女嘉宾中,美若天仙也可,长相平平的也可;男嘉宾中什么人都有:有住地下室的穷困者,有游手好闲的“富二代”;有未婚的单身汉,也有上有老下有小的单亲爸爸。所以,这台节目又引出一些新的网络词汇:拜金女、圣母、才女等。
二是整个“相亲”节目不像是相亲,而像是选秀。因为,选到最后,不是因为你美丽而受到亲眯,也不是你有钱就能获胜。整个过程男女双方都赤裸裸地表达自己心中的各种欲望,并把这些欲望放大、抬高。
三是“非诚勿扰”故意安排不相称的相亲比例:一个男士必须面对二十四个各种各样的女性。这种安排看起来似乎很有一些男权主义的意味:一个男人可以在二十四个女性中随意挑选一个当自己的女朋友,而每一个女生却只有二十四分之一的机会和成功率。节目还规定:只要女生没有被男士带走,就得继续不断地同新来的男士周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其目的是让女性尽量展示自己迷人的特点。所以炫耀就成为这个节目的目的。
四是来者为了有充分的机会炫耀自己,就必须想法引人注目,尽可能在摄像机中占据更多的画面。因此,就想办法不要被别人选走,而留下来不断地巡视一个一个上台来的男士。这样不仅更加引人注意,可能还能选上自己最满意的情郎。同样,男士也尽量用最华丽的展示炫富、炫穷,以博得别人的羡慕或同情。
五是怎样才能够不被人爱上并带走呢?就得让眼前的男士不敢要你,不敢高攀你。因此,你就得在炫耀中,故意把眼光放在离谱的高度,让男士望而生畏,还要用最挑剔的态度,最刻薄的话语,最雷人的词汇来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
六是在一系列夸张的、不靠谱的、刻薄的问答中,最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贪欲和人生的全部观念。例如,被网友称之为“史上最刻薄的拜金女”——年仅20岁的马诺就说:“我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坐你的自行车!”“我交过的七八个男友仅仅是零头!”。马诺面对记者也直言不讳地说:她上这台节目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对象’,而是为了找机会进入娱乐圈。”说这些“过火”的言论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希望从众多的嘉宾中脱颖而出。一时间,马诺赤裸裸表达个人欲望的这些“名言”,使她成为万众震撼的电视“红人”。
这些充分地说明了这台电视节目不是为了服务社会,目的是为了走秀,为了提高所谓的“收视率”。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人存在着严重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不择手段、坐享其成”的走捷径思想,把青春和才华当成商品来交换或出售。这种人生观在任何社会中都得不到赞同的。
这种新兴的大众文化现象背后蕴藏着哪些思想观念,代表着民众什么样的诉求,值得我们进行深层的思考。
当下大众文化是多元的文化,笔者认为它值得充分肯定的特点有:民主、平等、自由和创新。
后现代大众文化内含有反对一元化中心、主张多元共存,主张多种形式、多种风格并存的“民主”与“平等”意识,而“民主”和“平等”意识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文化基因。当下大众文化模糊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角色身份,参与的人之间,没有社会地位的高低差别;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互相不制约的平等关系;个人既是参与者,创作者,表演者,又是欣赏者。这种多角色的身份抹平了人们的社会等级和身份。所以说大众文化是自由的、自发的活动,没有一元化的领导者,具有民主性,讲究平等、自由,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
其次,当下大众文化具有反叛性,反对霸权话语,反对垄断。当下中国大众文化体现了转型阶段的、多元的文化形式,它既有维护传统、遵循传统的审美观念的因素,又更多地具有反叛传统和批判传统的东西。既有对旧的内容与形式的守护和怀念,又有对传统思想和艺术形式的批判和扬弃。敢于挑战传统的一元性文化和“一元化中心论”,挑战当下的霸权话语,挑战某些权威,尤其在年轻人所喜爱的那些文化形式中,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反叛性和明确的超越性。
例如近几年有人搞“山寨春晚”,和中央电视台的“春晚”PK;也有私人自发组成的摄影制片小团队,自己出资,自编、自导、自演,自摄小电影、小视频,上传到网上播放;还有一些人专门在网络上唱歌,成为网络歌手等。这些都是民间PK官方,民众挑战专业文艺部门的现象。虽然它们存在着反叛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规则,化丑为美,以丑为美;美丑不分;追求新奇、追求怪异;追求轰动效应,追求过目不忘的个性化和特征化。而且其规模和影响相对还是很小的,不足以同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公开发行的电影和公认的专业歌手相提并论。但是,它们的影响力,不在于质和量,而在于内在的反叛性、挑战性以及平等意识。
当下大众文化具有选择个人爱好、选择娱乐方式、模仿的自由和创造的自由。模仿与拼贴本身就是高科技时代条件下必然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现代科技的发展,都是依赖跨学科研究的成果。只有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才能够实现创新。任何成功的现代科技产品,都是多种技术和多种智慧的重构与重组。同样,在大众文化中的模仿与拼贴中,就存在着创新性,它激活了大众的创新力。仅就小沈阳的模仿秀而言,他就重新组装了单口相声、舞蹈、歌唱等文艺形式,把多种艺术形式加以巧妙地拼贴,这同单纯的鹦鹉学舌或形体模仿有很大的差别。再如,山寨手机,更是把品牌手机的若干功能加以重组。在模仿中创新,历来就是人类创新的一种方式,所以不能一味地指责。
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以上特点,正是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正是我国民主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笔者认为,当下大众文化的主要弊病是:肤浅、逗乐、低俗和极端的个人主义,概括为:平面化和狂欢化两个方面。
平面化就是肤浅化、简单化。在高节奏的生活中,在紧张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在千变万化的新潮面前,人们的心态发生了巨变。后现代时代的文化商品为了满足人们趋时鹜新,追赶流行时尚的心理,为了大量促销,这种商品就具有“一看就懂”、“一看就会”、“照着做就行”的特征,这就是文化商品导致的“平面化”、“无深度”的倾向。它促成了人们享受的快餐文化的心理,促进了“光看不想”的倾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读图时代”,只有一目了然的东西才流行,那些需要“深刻思索”和“不断理解”才能掌握的东西(如康德、黑格尔哲学),则被边缘化。现代社会提供人们大量的、各式的文化快餐,例如,漫画、卡拉OK、网络游戏、流行歌曲、数码摄影等等。人们享受这些文化快餐,无需思索,无需钻研,一切随兴所欲,兴尽而止。可以说,后现代的生活方式就是以休闲的、娱乐的、游戏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全国电视开心逗乐节目占很大的比例,也许原因就在这里。
可以说,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决定了文化的商品性质。文化产品、精神产品成为商品,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必然出现的趋势。因为,商品生产的风向标是消费,商品就是为了满足消费;消费的需求就是市场的需求;消费的趋向决定商品生产的趋向。然而,商品从来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商品必须面对最大多数的消费人群。这最大多数的人群,就是社会上的大众。文化知识必须要大众来“埋单”,高雅的文化被迫顺从、屈从大众的需要。歌剧演员不得不唱通俗歌曲,教授不得不写通俗学术著作,张艺谋、陈凯歌等人不得不拍“三枪拍案惊奇”和“夜宴”等市场片。肤浅化、媚俗化只能导致文化的倒退和堕落,一味媚俗只能是“饮鴆止渴”,最终把文化弄成了非文化。
狂欢化就是单纯追求娱乐、逗乐、好玩、开心。“狂欢”活动源于中世纪欧洲的狂欢节。就是在特定的节日期间全民自由放任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物的身份、地位都可以被消解、被颠倒;人们之间可以肆无忌惮地开玩笑、说荤话,只要高兴开心就行。狂欢化的群众活动中,人们的行为、话语往往从平日高雅的、精神的层面下降到低俗的、肉体的“性”的层面。所以狂欢化是同“性”的玩笑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一切民族的民间节目中都有明显的“狂欢化”因素。当下消费性的商业文化直接带来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逗乐化和狂欢化。当下中国大众文化中由于文化的商品性质和消费性质,过去所强调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导作用和种种限制,就降低到最低点。大众文化的正常形态被社会普遍忽视,高雅的、精英文化的引导作用尚不突出。这就形成了大众文化的“失范”现象。
大众文化如果要健康发展应当在政治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引导下,不断地提升精神思想的高度,绝不能停留在仅仅只追求娱乐性、逗乐性的低级层面,它应当成为全民族精神思想的标杆,才能显示民族精神的风范。
[1]李泽厚. 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德]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M]. 王才勇,译.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3]孙英春. 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