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敏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江苏 苏州 215104)
职业技术教育强调“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不但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还应该看到许多职校生对将要踏入的社会缺少认识,缺乏信心,没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现实状况。职业教育同样必须花大力气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意志品质、心理情感等综合素质。在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出色的“职业人”的同时,努力促进他们成长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人”。
语文作为职业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学生学习评价方面要探索新的评价方式,通过积极评价鼓励和支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和个性,促进他们能力和素质的和谐发展。《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应建立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评价主体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加强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努力把语文课程评价变成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逐步形成激励性评价机制,促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不断获得自信心与成就感。” 可见,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需要以及这种语文评价目的的表述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人为本的评价铺平了道路并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的语文学习评价是目前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迫切需要。
“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人的历史主体地位的概括,也就是说,既要关注人的共同性、普遍性,也要重视人的社会性与个性差异。近年来,“以人为本”思想逐步被人们所了解,成为实际工作的指导思想。例如,经济“以人为本”,企业“以人为本”,管理“以人为本”,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等提法的日益流行,表明“以人为本”不仅已被社会所普遍接受,而且也已贯彻于各项实际工作中。具体到学校教育中,“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都应该从学生的特点或实际出发,体现学生的人性,尊重学生的人权,正视学生的差异,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发展。“以人为本”的语文学习评价就是依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和一定时期的教育目标,通过科学地收集、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信息,进而对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建构性价值判断的过程。
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语文学习评价的含义,必须明确认识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美国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过:“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理念,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语文课程而言,其课程特点就是为学生的各种发展打基础,这一点从某些职业学校对该课程性质的定位中也可以看出来。如《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课程性质定位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基础;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在“课程定位”中也写明“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门主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它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学会人际交往,提高人文素质,完善职业素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那么,通过以人为本的学习评价,可以使语文课程更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全面发展应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即人的道德、智力、体力、才能、意志、修养、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都能得到和谐、完美、高度的发展才能说是“全面发展”,而且这种“全面发展”的内涵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诸方面正常、健全、和谐发展。现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又强调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应该成为我们当今的主题。全面发展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都得到发展。那么作为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应该还有学生的情感、意志、习惯、性格、态度、价值观等。
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均衡发展,更不等于学生学习成绩门门优秀。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不同,存在着差异性。为此,早在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提倡尊重学生个性与个性发展。叶澜教授在《叶澜自选文集》中说:“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承认他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这一个,相互之间存在差异,这就是学生观中‘差异性’的主要含义。有了这样的观念,就能注意克服教育中的完全趋同,整体划一的弊病。”[2]目前被大家所熟知的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启示我们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这是我们实施以人为本学习评价的前提和核心。
1.知识、能力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是职业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文化基础课程,其总目标之一是: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应掌握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正确理解和使用规范语言,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就业、交往和继续学习需要的口语交际和阅读、写作的基础技能。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相比有很大差别,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即在生产、服务、技能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动手能力较强,而不是理论水平较高的学术型人才。那么,和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目标相比较,职业教育语文最大的特点是适应现代社会就业,能说会写是职业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体现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职校生。因此,职校语文教师在为学生制定语文学科发展目标时,应从传统的观念中走出来,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语文能力为出发点和着眼点。
2.情感、态度目标:激发职校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动机
著名学者余秋雨教授曾指出:“语文能力是现代人健全素质的组成部分,一个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他们素质的高低。”[3]可见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近几年来,受高考扩招的影响,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普遍偏低。部分职校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同时,由于职业学校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一般的职校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倾向,认为专业课学好了,掌握一技之长便可安身立命,而在文化课学习中又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倾向,认为文科课程的学习和后续的专业课的学习联系不大,因而对语文课没有多大兴趣,浅尝辄止、应付了事。当然,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内部原因,比如学生本人的情绪稳定性、意志薄弱、学习屡遭失败挫折、缺乏理想等,都对其学习动机的形成产生不良作用;也有外部原因,如错误的社会舆论导向、不良的家庭教育、不良的教学环境、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不科学的学生评价方式等等都会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职校教师一定要重视激发职校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动机,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动机应成为当前职校生学科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且这一发展目标也是实施以人为本学习评价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
1.善于发现并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与个性差异。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的各种智力发展水平不一样,有些方面要强一些,有些方面要弱一些。所以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或读、或说、或写、或表演,各有所长。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平等地对待学生。正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因材施教”,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尊重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尊重其人性、人格,尊重其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黄炎培先生曾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是谋个性之发展;二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4]他把“谋个性之发展”放在职业教育四大目的之首。因此,职业院校要想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培养出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社会人”和“职业人”,那么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就要打破应试式教育对学生发展的种种限制,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同特点,还学生一个自由、自我的学习天地,并将这些个性引导到有利于学生成才、为其今后发展上来。
2.努力发扬学生的个性
以生为本,以发扬学生个性为目标的语文教学,要根据其个人性格特点和爱好,制定好个体语文学习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规划。由于学生的发展、成长的轨迹各不相同,但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发掘,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要发扬学生的个性,就必须实施语文个性化教学,其途径有很多,如个性化的课外阅读引导、个性化的课外写作指导、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等。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教学目标上,要改变过去根据班上的平均水平制定全班统一教学目标的做法,应立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出差异。(2)在教学内容上,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比如对于一单元课文,教师不必均衡用力,篇篇精雕细琢,可以选择学生最想学的课文,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一篇课文,教师也大可不必统一要求,点点细敲多练,却可以确定研究的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趣味相投的同学还可以形成学习小组共同研讨。对干学生,不必求全求深,但要人人都能从自己选择的学习内容中有所悟、有所得。(3).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做到弹性设置,满足差异。(4)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忧化组合,从而发展差异。(5)在教学评价中,要充分鼓励,尊重差异。不同的学生,评价标淮、内容、方法也不一样,因为评价不是为了甄别,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首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职校生散漫的学习生活习惯使他们很少去反思、总结自己,教师要帮助学生去正确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学习特点,找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有的记忆力强,学过知识不易忘记;有的理解力好,老师说一遍就能听懂;有的思维敏捷但经常出错;有的反应慢但做题认真。有的喜欢阅读,有的爱好写作,有的擅长演讲等等。把这些特点都找出来,制定目标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1)制定目标要适当。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是目标的设定也不宜太低,俗话说:“取乎其上,仅得其中;取乎其中,仅得其下”。
(2)制定目标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例如,上课喜欢开小差的同学要控制自己坚持每堂课都认真听;喜爱读书的同学每天坚持读多少课外书,积累多少诗句,等等。
(3)制定目标要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指导学生将长期目标分解到短期目标内,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短期目标,利用短期目标堆砌起长期目标,让自己一天天的变强。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叶澜自选文集[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燕.职高语文兴趣教学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01.
[4]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三卷)[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