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霞,徐文明
(山东理工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淄博255049)
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人类已经走进了一个“影像狂欢的时代”,直观快捷而具亲和力的表意方式——影像(图像)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越过传统的文字媒介逐渐开始决定性地主宰人类的传媒空间,成为现在这样一个讲求速度和效率的社会接受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的电影院每年都会吸引大约150亿次的观众。如果加上观看录像或镭射影碟的电影,通过卫星或有线电视传送的电视屏幕上的电影等,电影观众的数量可能是前面提及的数字的好几倍”。[1]1随着影视艺术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渐突出,“影视文学”也逐渐发展成为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并列的文学式样,成为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作为一门知识,也不再单纯是艺术类院校影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而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甚至中等教育的一项内容。
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山东理工大学,在全校本科生中开设“影视艺术欣赏”通选课是在上世纪末;进入21世纪后,为满足传媒时代对中文人才的需求和期待,又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了影视文学专业课。影视文学课程是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探索其教学方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成人教育的特点,满足成人学员的需求,注重学员的自主性,又要体现影视文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锁定学习对象,分析学员特点;理清知识线索,讲述重点作品;举办专题讲座,实现双向互动;强化作品欣赏,培养分析能力;借力影视传媒,提升学习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以影视文学PPT课件为基础,进行深加工,融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解说6大主要手段于一体,将影视文学课上成真正的影视欣赏课、素质提升课,同时配以师生课堂交流、学生课后讨论、影院电影观赏、网上电影下载观看、影视新闻传播、网上发布学员影视文学评论6大辅助手段,建立规范化、程式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形成教学优势集聚的教学方法。
影视文学在三年制成人教育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中,是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课程一样,当作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来规划和安排的。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向学生介绍影视文学基本理论知识、中外影视史上主要艺术思潮与艺术运动,分析鉴赏各个阶段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作品等。使学生对影视文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在掌握影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对影视文学的鉴赏能力,使学员能够进行比较专业的影视文学批评和影视评论文章的写作,进而让学员深刻理解作为影视艺术之构成部分的文学剧本,更好地理解文学,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因为影视文学事实上是一个纷繁复杂、内涵丰富的大范畴。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师,教学工作中往往需要面对着许多实际问题和障碍。美国著名学者弗兰克·托马苏洛指出了影视课程可能采取的5种途径和角度,即“美学文本角度、技术角度、产业经济角度、社会文化角度、史学角度”。[2]弗兰克的划分基本涉及涵盖了电影学的方方面面,但受课时、讲授者本人研究兴趣等因素的限制,教学中要兼及这5种途径和角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目前我们结合开设成人教育影视文学课程的特点,制定了该课程的讲授途径和视角,即以技术演进角度为基础,以社会/文化角度、美学/文本角度切入为主导,也力所能及兼顾产业/经济角度、史学角度等。
独立思考的基础和“跳板”
良好的教材是讲授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具备的条件。伴随着我国影视教育的逐渐普及,各式各样的影视教科书大量涌现,仅以影视文学为例,其教材版本已多达60余种。面对众多的教材,选择教材的标准应符合课程的基本教学定位和目标,应针对院系专业、学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应尽量做到“以教材为主线,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而对于影视文学的阐释却会随着社会文化浪潮的嬗变而不断地迅速调整和变化,针对相对固定的教材,可适量地增加一些新的观点,让学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鼓励和启发学生跳出教材,甚至质疑教材。如对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商业电影阐释,有的教材简略地将其介绍阐释为“庸俗的小市民电影”。针对这一观点的保守和偏执,可以放映一些20世纪30年代商业电影的具体片目,适当补充有关背景资料——上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大都市上海商业繁盛发展的状况,让学员思考和讨论“电影与观众、商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也许可以较好地突破和超越相对稳定的教材固有阐释。美国著名电影教育专家罗伯特·卡尔菲曾指出:“教材必须能够促进思考,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真正的理解,教学才能摆脱老套模式。被动地阅读一些陈述内容不会产生深刻且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只有从几个层面深入教材内容:从事例入手,同时对事例提出疑问,探求更深广的内涵,将新的信息与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掌握真正的概念和技巧。”[3]
影视文学教学中,首先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材料的选择,即在浩如烟海的中外影视作品中进行鉴别、遴选。学生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影片的遍览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将电影史上的“珍珠”挑选出来,即精心选择观摩影片,再用富有逻辑的知识体系把它们作为一些互有关联的“珠子”串起来,呈献给学生。在这里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充当的是“把关人”的角色。[4]23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观看。有教育专家指出:“在这个传媒操纵的时代,我们急需掌握评判的能力以抵制各种各样媒体强大的攻势,我们最不该做的就是向学生灌输从书上生搬硬套的想法。明智的做法是:不折不扣地理解,敏锐地探察盲点和隐藏的细节,最后还需要批判、疑问、质疑……我们必须停止讲授作品,而要开始研究文本。”[2]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强调作品的年代,这就意味着必须重视和关注文本不同层面、角度的释意。学员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会有多种多样的反应和感受。教师这时不应采用教科书上的一家之言束缚学生,而应让学员展开对影片的讨论,启发和鼓励学员把自己独特、鲜活的感受尽可能自由地表达出来。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对文本的重视和探讨是富有意义和卓有成效的。每次观摩完一部影片,教师都要组织学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员不是跟着教科书“鹦鹉学舌”,而是各抒己见,真正实现了以“我心、我思”读电影。优秀的影视作品会在讨论中从僵硬的阐释嬗变为鲜活的思想和启迪。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完成了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精选影视欣赏节目。按照电影/电视、国际/国内、大片/低成本电影、艺术片/商业片、历史片/现代剧等标准,选择涵盖面广、代表性强的影视作品组成一个欣赏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影视欣赏节目库,储备世界上著名的影视节目约1000部(集)。
第二,深研模式。认真分析好莱坞电影类型片生产模式,以2课时100分钟为一个完整的时间段限,按照时间分布、情节设置、高潮设置的不同要求,将影视文学课设置为12个片段。各片段之间纵向深入,不同片段间横向展开。浅中深三个层面结合,即将浅显的背景知识介绍、影视节目观看与中层的学生讨论、影视信息传播与深层的学术研究、理论分析三个层面结合在一起。6大手段相互结合,即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解说等6大手段融合在一起。首尾两端衔接好,即上课有导入语、下课有提示语,中间有时间显示,把握好教学节奏。采取总分总三大结构,即映前介绍,映后问答,答后评说。3次重复5个环节,即每2次课放映3次节目,每次都有背景介绍、图片欣赏、片段观看、我问你答、教师总评5个环节。
第三,持续完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将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精益求精,力求整体完备与细节完美的有机结合。建构类型片似的影视文学教学模式,既在理论上可行,又在实践中可以操作。从可行性上讲,类型片与教学模式是异曲同工的。类型就是历史规定性的积淀。类型片是随着电影的大量生产以及对观众的意见反馈整理后,总结出的受观众喜爱的十几种有着固定模式的影片,并且每一种类型都有其成功的范例可以学习。这种电影的创作模式,对电视节目的编排和电视品牌栏目的发展都有相当的启迪作用。同样,类型片对于影视文学教学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建构一种不同于传统被动、单向的课堂关系,对学生的独立、自主思维予以肯定和鼓励,这是启发式教学应有之义。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专家的精深理解与学生常识理解之间提供沟通、印证和碰撞的机会,让学生参考专家观点自我思考,直至摆脱自己不成熟的见解,使学识和见解不断增长。
初涉影视专业的学生大都具备敏锐的感受力、独特的思考力,但系统的知识构成、宽广的学术视野以及深刻的洞见却是他们所缺少的。针对这一实际,课题组成员在课程规划上,以影视文学为中心,又相应地增设了相关拓展课程。比如中外电影史论、港台电影简评等课程,一方面在作品作者方面进行扩展与补充,另一方面在理论、评论等角度加以强化和深化。
教学中相关时代的文化艺术思潮是把握和理解一部影视作品的基础和前提,是积极、多元讨论的触媒。之后则是专业的鉴赏品味、品评讨论水准的点“睛”环节,即相对理论化的概括和提升。我们在面授教学中,以老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少量课堂交流和讨论。自学阶段,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引路人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者,鼓励学员开拓更多的个人兴趣点和研究方向,发挥学生阅读原著、课外自学的积极主动性,由学员自己去探索、充实和归纳具体研究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最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是针对一个学术问题的深入探讨与交流。这个阶段学员们应该具有一种更加积极、更加介入的状态,探讨的话题更多的是学员们大量课下阅读、观摩品味、独立思考和质疑所带来的。
影视专业教育与传统基础学科的最大不同是它的实践操作性,这就要求学员必须既动脑又动手。教师遵循预习、学习、复习连续互动的模式,在课堂上讲解和阐述基础知识点,给学生布置预习和复习作业,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作最后的理论归纳和总结,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有限时间中获得的知识可以得到拓展和深化,对于提高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大有裨益。
此外,需要特别关注和努力探索的是,要积极鼓励学员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影视剧本,创作、拍摄DV短片等创作实践活动。活动中学员自然会把平时学到的知识、领悟到的体会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和动手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和障碍,学员会积极地反观影视作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收获和创新会更多。他们自发成立了影视创作小组,在业余时间创作、拍摄作品和DV短片,动手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式是课堂与课外、学习与练习、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的结合及互动促发。让学员积累较好的影视理论学养,又不断提升学员的创作与动手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学习、反思、创作的良性循环。以上是我们对学员培养的最终目标。
影视文学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的片源和翔实影史资料基础薄弱,这与我国电影产业以及我国影视教育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其次,影视教育中目前相对薄弱是与影视理论教学紧密相关的影视创作实践环节。特别是影视专业操作设备的建设与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缓慢的积累过程。目前的情况是学员们有自己动手拍摄创作的极大热情,却因为操作设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当然影视文学课程应有的良好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再次,目前全国范围内影视教育方向师资力量相对单薄。西方影视业发达的国家开始在高等院校中普及发展影视教育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而我国高校的影视教育则是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的。九十年代以来,许多高校都相继设立了影视学本科专业。目前,我国的影视教育方兴未艾,还新增了不少影视学的硕士、博士学位点,这些都将对影视人才的培养和我国影视教育的普及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影视教育在教学内容、培养方向、教育体制、软硬件设施等许多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为此,影视界应当有计划、有目标地关注、跟踪和探讨影视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路径与方法。比如启动一些年度性的专业师资培训、加强高校间影视专业师生深度交流、加强影视专业师生影视创作实践,等等。
总之,中国高等院校影视教育要取得飞速发展,还需要在更新和转变影视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努力建构更加合理的影视教育专业运作体系,这也是我们课题组下一阶段需要继续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1][美]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世界电影史[M].陈旭光,何一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罗宾·贝茨,等.向学生介绍电影(上)[J].吕奇莹译.世界电影,2002,(6).
[3][美]沃伦·巴克兰,格雷格·M.史密斯.向学生介绍电影(下)[J].吕奇莹译.世界电影,2003,(1).
[4]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