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治刚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45)
社会思潮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反映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在特定社会范围得到广泛传播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思想潮流。社会思潮通过书籍、文章、文艺作品或其他传媒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理念、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对社会的调控、改造和导向作用[1]。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
社会思潮同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一样,必然要反映一定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以社会一定阶层、群体的自觉认同为存在前提,因而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在阶级社会中就表现为鲜明的阶级性。[2]纵观世界发展史上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均具有阶级烙印。也正因为社会思潮具有阶级性的特点,所以它才能由一种思想或观点迅速演化成被某一群体接受并迅速响应的思潮。
任何社会思潮最初都由某种思想、观点演化而来,而这种思想、观点若要演化成一种社会思潮,深刻的思想性是其必要条件。同时,思潮又不等同于思想,虽然在英文中这两个词都用“thought”表达,但思想是静态的,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不一定被传播并发生作用。而思潮不仅仅是一种存在,而且呈辐射状,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只有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在自觉认同某种思想、观点并积极地付诸实践的情况下,这种思想、观点才能形成思潮。同时,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思潮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在发生变化,社会思潮也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得到丰富和扩展。
一般说来,社会思潮不因某个政府部门或权威人士的权力而产生,也不因某个政府部门或权威人士的命令而消亡,而是依靠社会上一定阶层或利益群体的自觉认同而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是社会思潮存在的条件和发展的助推器。
社会思潮的兴起往往伴随着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或否定,与正统的思想意识形态是异向的。它之所以能深刻影响一定阶层、群体并得到他们的自觉认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迎合了一定阶层、群体对于现实不满的需要。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反作用于实践。社会思潮产生于社会实践并反作用于社会,也将对现实社会形成强烈冲击与振荡[3]。
社会思潮作为反映社会变动的重要社会精神现象,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伦理等领域,而且每一个领域的社会思潮又因具体观点的差异和不同而划分为具体的思潮,并以自己独立的价值理念反作用于社会生活,这就使社会思潮在传播的过程中表现出多样性特征。
伴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不同价值观、思想观念也进一步碰撞、交融,社会思潮关注的问题也日益具有全球性,如低碳经济就是受环境保护主义思潮的影响而日益得到世界各国认同,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日益席卷全球,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顺应潮流,融入其中[4]。
大学生的道德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社会思潮由于其内涵的深遂性以及逻辑的严谨性,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更加深刻、更加持久,正确先进的社会思潮往往能激发大学生产生高尚持久的道德情操。错误落后的社会思潮可能内化成腐朽的道德观念,严重冲击我们的优良传统和道德理念,产生消极的后果。[3]
社会思潮对民族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正确的社会思潮可以引导形成正确的民族观,进而发展为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凝聚民族向心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成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奋力建设小康社会的不竭精神动力。反之,错误的社会思潮则将产生狭隘的民族主义观或民族虚无主义。在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西方输出“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等价值观,极力鼓吹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对大学生进行误导宣传,严重影响和动摇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其民族观发生变化[2]。
大学生是富有理想的青年群体,他们关注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热衷于关注、参与政治。而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发展恰好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提供了契机。先进的社会思潮将会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政治观,使其冷静地分析客观事物,从而正确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他们最强烈的愿望。然而由于政治上不成熟,大学生容易陷入价值观路径选择的困境,积极进步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巩固和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将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的方法、积极的心态去观察社会、探索人生,确立人生发展航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错误的社会思潮则往往使大学生出现思想混乱、精神颓废,甚至出现反社会的倾向和行为,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立党、立国之本,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坚决地斗争,防止和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增强大学生识别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同时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新进展、新成果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做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用党的先进性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方法和立场,大学生才能用批判的眼光来评析各种社会思潮,并在比较与认同中坚信马克思主义[3]。
胡锦涛在纪念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讲话中指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5]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极价值目标,而且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因此,一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懂得人的价值取向并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还应有诸如审美、道德、人文关怀、科学等超越自我的自由精神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于为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谋福利。二要加强素质教育,通过开展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拥有高尚的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博大的胸怀、宽广的眼界等,培育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三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搭建校园文化平台。通过创造和营建校园文化平台,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思想自由、心情舒畅、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以此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马克斯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对“两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两课”要求必须深入研究教育规律,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科学价值观教育,以能力培养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实现个人多样性价值取向与坚持主导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因此,教学目的上要立足于实践性,培养大学生掌握、分析各种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正确方法,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教学内容上要努力体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新进展、新成果,体现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有针对性地明确解答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由“教学型”朝“教学研究型”过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教学手段上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形象化、通俗化的形式准确表达和反映理论,增强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思想道德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德育工作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我们不但要引导社会思潮,还要创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思潮。高校德育工作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汲取西方价值观中的合理成分,增进对国外社会思潮趋势的把握和了解。要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优秀成果,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现实需要,及时进行理论研究,直面问题,解疑释惑,不断提出新概念、创造新理论、形成新体系,努力创造先进的社会思潮,始终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牢牢占领思想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思想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有效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
:
[1] 魏红霞.当代社会思潮的新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2] 蔡福兴.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德育的挑战及对策[J].发展研究,2006,(8).
[3] 戴钢书,黄芳.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4] 张苏峰.当代社会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河南社会科学,2010,(5).
[5]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