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琴
(静乐县人民医院,山西 静乐 035100)
晚期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症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1],多数遗留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及时有效的治疗和良好的护理对降低本病死亡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山西省静乐县人民医院2006年至2012年收治15例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患儿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本组15例患儿,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个月1例,1~2个月7例,2~3个月7例。所有病例均为山西省静乐县人民医院儿科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病例,均来自农村,纯母乳喂养。其中6例患儿在发病前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和发热,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呕吐、面色苍白、前囟隆起;9例患儿发病前有发热情况,曾使用抗生素治疗,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贫血、面色苍白、哭闹不安、前囟隆起。入院前病程最短2 d,最长7 d,所有患儿均经过头部CT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穿刺检查,确诊为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入院后给予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止血、使用恢复脑细胞功能药物等对症治疗,并给予良好的护理支持。
2.1.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本组15例患儿入院均病情急重,频发抽搐,为此将患儿置于重症监护病房,专人24 h护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病情变化不能自述,表现不明显,因此,护士要严密地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使用监护仪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观察患儿瞳孔、面色、肌张力、肌反射和囟门张力的变化。此外,护士还要观察患儿是否出现皮肤黏膜的再次出血,出血情况是否改善。在对患儿进行穿刺时,要注意穿刺点按压时间尽量长。
2.1.2 严密观察神经系统症状 本组患儿入院后均有神志不清、面色苍白、眼睑抖动、四肢肌张力增高等症状。哭闹是患儿表现自我感觉的主要方式,因此护理上应严密观察其神志变化,前囟饱满度、瞳孔大小、肢体活动度及反射情况,有无呕吐、烦躁、脑性尖叫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保持病室安静,避免搬动患儿,以免颅内出血加重。遵医嘱及时准确使用镇静剂,如鲁米那、安定等。患儿出现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规则、前囟饱满紧张,提示颅内压增高,应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用药。
2.1.3 细致观察并详细记录抽搐发作情况,注意意识和精神的改变患儿出血量少或小脑出血者,早期常出现兴奋状态,不易入睡,哭闹不安,脑性尖叫;如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抑制状态,嗜睡,反应底下,甚至昏迷。应做好动态观察,及时发现意识的细微变化,做好记录,并向医生反应,配合治疗。
2.2.1 一般护理 加强保护性隔离,病室安静整洁,定时通风,保持室内温度18~24℃,湿度50%~65%。患儿体位适宜,抬高肩部,头偏向健侧。做好口腔护理,保持会阴、臀部皮肤清洁,及时更换尿布、衣服、床单。治疗、护理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轻、准、稳,减少搬动患儿头部,避免引起患儿烦躁,加重出血。
2.2.2 吸氧 给予低流量1~2 L/min吸氧,以减轻脑组织缺氧所造成的脑细胞水肿[2]。用氧过程中注意吸氧装置是否通畅,根据患儿个体差异,选择有效的给氧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面罩,氧气头罩。观察患儿缺氧有无改善,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患儿将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分泌物流出,必要时给予吸痰。吸痰动作轻柔,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加重出血症状;对抽搐频繁并伴有呼吸不规则,时有暂停现象的患儿,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注意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如有体温不升或高热者,表示病情危重,应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2.2.3 昏迷及惊厥的护理 保持患儿呼吸道及氧气管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床头备好开口器、压舌板,防止抽搐时发生误吸、舌后坠。装好床档,床档周围软布包裹,必要时进行保护性约束,防止坠床、撞伤等意外损伤。使用约束带时,注意松紧适宜,及时放松,以免引起血液循环不良所致肢体障碍。因昏迷导致的眼睑闭合不全,可用无菌生理盐水温纱布敷盖眼部。患儿抽搐发作时,立即遵医嘱给予镇静剂,认真记录用药时间、剂量及效果。
2.2.4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患儿病情严重时及时用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静脉给药可使药物迅速有效地发挥作用。选择易穿刺、易固定、不易滑脱的静脉进行穿刺,并用留置针保留,妥善固定,以保证药物及时进入体内。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及针头是否脱落、外渗,特别是使用甘露醇时严格防止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2.2.5 预防感染 由于患儿卧床时间较长,体位变化少,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和窒息[3]。患儿病情稳定后,应坚持2~3 h翻身拍背一次。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注意保暖。病室内减少人员流动,空气每日紫外线消毒1次,消毒过程做好防护。医护人员出入病室戴好帽子、口罩,做好手卫生消毒工作,使用婴儿专用护理用品。
2.2.6 饮食护理 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喂奶,防止因吸奶用力或呛奶加重出血症状。6例出血较轻者用滴管滴喂。9例出血较重出现拒奶、吞咽反射消失或昏迷的患儿,除静脉营养支持外,遵医嘱给予鼻饲。鼻饲期间注意留置胃管的护理,少量多餐,每日4~6次,或按需喂养。鼻饲液选用配方奶粉,温度38℃左右,推注速度不宜过快。每次鼻饲后观察患儿2~3 min,如有呼吸困难或紫绀,应立即吸氧,同时用吸痰管吸出气管内黏液及奶液。鼻饲尽量在治疗、护理后进行,以免频繁移动患儿,引起呕吐。
2.2.7 用药护理 本组15例患儿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出血和神经系统症状,迅速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是治疗关键。若脱水不良,颅内压继续增高,病情进一步发展,患儿将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若脱水过度则出现血容量不足、昏迷加深,病情恶化。对此,本着“边补边脱,快脱慢补”的原则,在保证液体、电解质足量的同时应用脱水剂。遵医嘱给予患儿20%甘露醇1 g/kg,30 min内静脉推入,间隔4~6 h。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准确掌握用药剂量和出入量,防止因输液速度过快、过多而造成急性肺水肿和心力衰竭。遵医嘱每日静注维生素K 5~10 mg,共3~7 d,以有效控制出血。
2.2.8 健康宣教 患儿昏迷、抽搐发作期间,耐心向患儿家属解释病情,给予安慰,取得患儿家属理解与配合。疾病恢复期向家属介绍颅内出血可能出现的后遗症,发现有后遗症时,建议家长尽早带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和智力开发,减轻脑组织损伤的影响[4]。8例患儿有院外用药,护士对家属进行了详细的用药指导,鼓励家属坚持治疗和随访,共同制订回访计划。加强对乳母的营养指导,鼓励多食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包括酸奶酪、紫花苜蓿、蛋黄、红花油、大豆油、鱼肝油、海藻类、绿叶蔬菜。患儿3个月后及时添加辅食。对长期腹泻及应用抗生素者应预防性补充维生素K[5]。
15例患儿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颅内压在3 d内得到有效控制,12例患儿康复出院,无继发疾病,无后遗症。3例患儿病情好转后转院。
通过15例患儿的护理,在遵医嘱应用维生素K、抗生素、脱水剂等,使患儿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感染,防止再出血是护理的关键,同时要做好一般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对于3个月以内母乳喂养、反复腹泻及应用抗生素的患儿应预防性地补充维生素K,一定要高度警惕本病的发生。
[1]廖建湘.迟发型维生素缺乏所致的颅内出血[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3):133-134.
[2]林春燕.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合并颅内出血患者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2,9(3):21-22.
[3]梁存容.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患儿的护理[J].家庭护士,2008,6(2):507-508.
[4]张俊凤.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2):1166.
[5]蒋世玖.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26例[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9):12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