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艳,祁丽梅,宋久银
(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流程再造也称业务流程再造或作业流程重组,是指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以流程为改造对象,对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分析,通过对流程构成要素重新组合,产生出更有价值的结果,以此对流程重新设计,从而获得绩效的巨大改善[1]。山西省人民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型医院,急诊科危重患者多,病情复杂多变,患者外出检查、转科机会多,容易在转运途中发生意外,从而导致矛盾和纠纷。2011年1月急诊科对危重患者转运流程进行再造,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方便性抽样选择2011年1月流程再造前实施过转运的危重患者500例,其中男性221例,女性279例,年龄16~81岁;2011年3月流程再造后实施过转运的危重患者500例,其中男性302例,女性198例,年龄19~83岁。所选择患者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传统流程调研 通过对传统流程进行分析,认为存在以下问题:a)转运前病情评估不全面。b)转运前与相关科室沟通不到位。c)转运前物品、人员准备不充分。d)转运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e)转运过程中护理不到位。f)转运至相关科室交接不详细。
1.2.2 确定流程再造目标 降低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过程的意外发生率,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1.2.3 新流程的设计与实施 提供标准化的流程是很重要的一步[2],能够确保转运中每一环节的规范和有效,同时起到检查和评价的作用。因此对新流程有如下设计:a)转运前病情评估,根据患者病史、当前病情、监测数据、实验室结果、预测转运所需时间来判断转运风险。b)转运前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转运类型、转运人员及所需仪器设备[3,4],确保必需的设备仪器经过检查处于完好状态,确保转运人员职责清楚。c)转运前与相关科室联系,告知对方科室患者的病情、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让对方科室有充分的准备,并与对方科室核实患者大概到达的时间,以准备好迎接患者。d)转运前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让其知道转运的目的、必要性、转运的方法以及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得到其理解、接受、同意后方可实施转运。e)转运前再次评估病情,确保呼吸道通畅,两条及以上静脉通路,仪器设备、各种管道固定妥当,清醒患者情绪稳定。f)转送过程中护士加强生命体征监测,使用呼吸机者重点观察气管插管的位置、呼吸运动、呼吸机工作情况、监护仪监测数据、神志瞳孔等情况。在搬运患者过程中,尤应注意各类管路连接的有效性,避免牵拉、脱落等情况发生。g)与相关科室人员交接患者病情、治疗情况、病历资料、患者的皮肤等,确认无误后双方在交接单上签全名,并将交接单归档保存,以免发生医疗纠纷[5]。
对流程再造实施前和实施后危重患者转运过程的意外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
收集的资料数据录入SPSS1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统计流程再造前后转运过程的意外事件(见表1)。结果显示,流程再造后的意外发生率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流程再造前后转运过程中的意外发生率比较 例
流程再造前患者家属满意率为86.6%,流程再造后患者家属满意率为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流程再造实施前后转运患者家属满意率比较 例
危重患者转运的最高准则是,将正确适合的患者,在合适的时间段,由合适的人员以合适的形式把患者转送到适合的地点,同时患者在整个转运过程中得到正确的治疗和护理[6]。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危重患者转运,流程进行再造后转运质量得到改善,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再造前,患者家属满意率高于再造前。既往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的准备多依据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的个人经验进行判断,系统性较差。流程再造后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全面的判断,将各个环节都准备周全,并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保证患者转运安全。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理解[7],能够改善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护理质量。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评估指标较为单一,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对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其他指标进行观察。总之,对危重患者的转运流程进行再造能够提高患者转运的安全性,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1]Varun G,Willian J.Kettinger Process Chang Reen Gineering Concepts:Methods and Technologies[M].Hemhey:I- DEA Group publishing,1995.
[2]Fanara B,Manzon C,Barbot O,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 Care,2010,14(1):R87.
[3]Intensive Care Society.Guidelines for the Transport of the Critically ill Adult-standards & Guidelines[R].Britain.
[4]Ridley S.Secondary Transport of the Critically ill[J].Anaesth Intensive Care,2004,5(1):20-23.
[5]王显荣,付铁红,王 桢,等.论院外急救在温州“7.23”动车事故伤员救治中的表现及作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9):726-728.
[6]Driscoll P,Macartney I,Mackway-Jones K,et al.Safe Transfer and Retrievall-The Practical Approach[M].BMJ books,2006.
[7]滕高菁.急诊危重病患者家属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