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大学生德育①

2013-08-15 00:47:59冯海成郑建锋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人学关怀德育工作

陈 杰 冯海成 郑建锋

(防灾科技学院,河北 三河 065201))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开始兴起,并逐渐成长为一门新兴学科,于是有少数学者开始从人学视野审视道德教育问题,从而为传统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人学不仅为大学生德育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而且是其根本目标和任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人学思想的指导,探讨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大学生德育与人学思想的关联

1.1 “人”是大学生德育和人学的关联点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1]。德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是密切相关的。人作为德育的主体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德育的核心宗旨是通过培养人的道德德性,教人如何做人,由此可见,德育的实施者是人,接受者也是人,其教育目的是使人“成人”。由此可见,“人”的问题是贯穿于德育始终的问题。大学生德育,是一项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力图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品质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学”是21世纪的新兴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重要生长点。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它主要以人性(人的本质),人生意义及人的行为准则为思考对象,是以人性论为核心,兼含人生观(人生价值论和行为准则论)人治论,人的社会理想论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思想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学思想是在直接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的。费尔巴哈以人为出发点,创造了人本主义的哲学。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都作为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2]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中的人始终是一个类主体、一个抽象的人,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结束和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哲学,将“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恩格斯曾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叫做“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确立现实的人作为自己学说的出发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前人各种思想所进行的批判的创新,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结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所在,并不是体现在单一的个体上,而是表现在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所结成的人类独有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性才是人的根本属性。通过人们的社会交往所最终达到的,正是《共产党宣言》中所宣称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得以自由自觉发展的自由王国。

由此可见,对“人”的关怀与深层理解,使得大学生德育与人学的结合成为必要和可能,我们只有在人学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两方面的主动性,在能使大学生德育工作真正富有成效。

1.2 传统德育中“人学空场”的弊端

20世纪80年代初,存在主义者萨特指责“马克思主义是人的空场”,后来我国学术界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一门科学来进行研究和建设,回击了这种言论。然而,在我们传统的大学生德育中的确存在“人学空场”,主要表现为:首先,人学理论发展本身的缺乏。长期以来,在人的发展理论研究中,人们只强调社会发展,而忽视个人的发展,片面地把个人发展包含于社会发展之中,导致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脱离。集体主义缺乏包容性和开放性,导致集体与个人关系的不协调,这种背离人学要义的德育必然是缺乏生机的、缺乏人性的,这种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忽视、人文关怀的缺失必然会大大的降低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甚至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与叛逆行为。其次,传统大学生德育并不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往往将大学生当成消极的客体。这种忽视大学生主体性的德育方法使大学生在德育参与的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许多德育工作都成为例行公事般的一种形式,这严重扼杀了大学生的批判性与创造性,极大的阻碍了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与自我的发展。因此,为了克服传统大学生德育理论中人学空场的弊端,我们不仅需要发展人学理论本身,而且还需要自觉将人学理论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基础。

1.3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德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基本教育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兴起与发展,为大学生德育提供了重要指导作用:第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揭示了当代大学生德育的任务和主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类本质是劳动的自由自觉特性,培养大学生就是要发挥和提升人的自由自觉的内在力量,使大学生的身心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第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规定了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核心内容,即提高大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第三,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关于实践的观点为大学生德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即人学基本方法的指导。从大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用符合人性的方法实施教育,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使得实践活动更好的开展,使得大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其在零敲碎打中幻求新生,倒不如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根本指导下,从本质上全面把握大学生德育的特点和规律,使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得以真正的提高。

2 大学生德育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指导下的发展

2.1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德育和谐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当今时代的思想坐标,它作为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执政理念在当今社会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是社会生活的创造者,因此没有一个社会生活的领域、社会生活的层次是不可以运用以人为本的。”[4]以人为本,也就是将人当作主体、本质和目的,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在实际意义上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与价值。以人为本的理念显然与我们的德育工作是密切相通的,德育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是人,德育工作的实施者与指向者是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双主体地位,才能实现德育和谐。具体到大学生德育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教育对象即大学生为本,肯定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大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的进行德育工作,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群体特性与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我们要在大学生德育中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整个德育过程和谐有序,实现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2.2 加强人文关怀,突显主体地位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考,是人对自身的命运与价值高度关注的精神体现。“从哲学的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是与全面提升人性的层次,建设人本身,探问人的存在价值和追求人生终极意义密切相关的。”[5]由此可以看出,人文关怀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是德育的主旨所在。以往的大学生德育即脱离了作为大学生主体的“人”,又丧失了教师与大学生情感与学术交流的“文”,完全把大学生当作被输入知识的机器,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与实际,这是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严重丧失。我们应转变教育方式,由先前的听话方式向对话方式转变,师生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你——我”的对话关系,双方平等互助,双向影响,共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过程,也是其重心下移的过程,即从‘官本’走向‘民本’,从‘社本’走向‘人本’,从‘师本’走向‘生本’。”[6]在德育工作中要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文”化“人”,既注重共性教育又注重个性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潜能,引导大学生确立终极关怀。

2.3 结合日常实践,引导德育生活化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活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展开形态,人的价值正是在实践生活中得以实现的。德育作为一种完善人们思想品质的教育与生活原本是一体的,德育源于生活,德育融于生活,德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具体到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做到与其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在生活中不仅使大学生习得“道德德性”,而且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将“道德德性”转化成“道德德行”。我们要将德育回归到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用德育来引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交往生活,重建新的日常文化生活,使德育渗透到生活化情景、校园文化、社区生活等各个领域,在日常实践中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培养。

2.4 把握普遍规律,培养独立人格

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身所特有的个性特征,他们都有独立的个人意志、人格和价值取向。在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我们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大学生展开对话,以双向互动的方式增强教育的民主性,唤醒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通过双方的努力使大学生不断消除自身品质中的消极因素,提升社会活动的主动性,培养优良的道德品性。同时,还需要在深入把握人学与德育规律的前提下,帮助引导大学生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自我意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独立意识。

2.5 改进具体方法,转“教”为“导”

大学生德育是“成人”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教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而使学生‘成人’,要比学生掌握知识复杂得多,仅靠知识传授是无法实现的,它主要靠教育者根据具体的德育目标及学生品德发展状况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各种形式的‘导’— —引导、指导、疏导、诱导、开导、辅导、劝导、领导、督导、因势利导。因此,德育中,教育者必须更新观念,实现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8]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顺应由“教”到“导”的德育思路的转变,我们必须依据人学思想的指导,进一步改进对大学生德育的具体方法。挖掘课堂中的德育因素,合理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完善心理咨询机制,重视德育环境的优化,使说理教育、渗透教育、榜样示范等多种教化方法有机结合。

3 结语

大学生德育工作是我们全部教育工作的生命线,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更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以往所存在的“人学空场”显然脱离了当今社会形势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阻碍了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指导下,把握普遍规律,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增加人性化的理念和方法,使大学生德育工作真正的富有成效。

[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5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65,第21卷32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第19卷405

[4]王锐生.以人为本的几个理论难点及其应用[J].学术研究,2004,2:11.

[5]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 教学与研究,2005,2

[6]南巾帼.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J].教书育人,2006,(1):49,48 -50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范树成.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J].中国教育学刊(京),2008,6:40 -45

猜你喜欢
人学关怀德育工作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北人学没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老区建设(2016年7期)2016-12-06 11:16:54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湖湘论坛(2016年4期)2016-12-01 04:24:29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人间(2015年10期)2016-01-09 13:12:52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8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声屏世界(2014年1期)2014-02-28 15: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