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付花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2007年教育部和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等进行了规范,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从各个方面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来真正实现新的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这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在当今网络和信息时代,学生强烈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自主学习条件以及能力的具备也使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在教学上有所革新。如何使学生喜欢上大学英语课程,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是每个大学英语老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学个性这一命题是伴随着教育而产生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教学个性的研究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已取得不少成就。20世纪80年代,国内伴随着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而进行的个性化教学的探讨,学界对教学个性的研究也开始关注,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纵观前人的研究,对于什么是教学个性,众说纷纭。在此,笔者认为,教师教学个性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自身性格特征结合起来对课堂教学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它追求教学活动与教师个体生命体验的合一,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心理特征在课堂上的集中体现。因此,它决定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是学生个性的养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如今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很多英语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导致老师也没有动力,打不起精神。而很多学生认为英语课堂非常沉闷,单调无聊。再加上缺少了考试的压力,学生认为课堂没有什么吸引力,还不如自学,所以学生逃课现象严重,继而产生的后果是很多学生认为在进入大学第一个学期或一年之后,英语水平还没有刚入校时高,更不要说有所提高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情况?笔者认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师缺乏其独特的教学个性,再加上现有的教学体制的束缚,以致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没有向往感。
教学制度是正常教学的保证,但是同时也会扼杀教师的创造性及其独特的个性。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课堂行为都有一系列的规定:上课下课必须按时间进行,不得提前下课或者上课,否则就视为教学事故;教师的衣着,板书,语言甚至语气也有要求;还有的学校实行督导听课制度,督导听课时得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否则视为不合格。在这种严格的教学制度下,教师的教学个性自然得不到发挥。
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很多大学英语老师只能忠实于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始终依靠文本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另外,学校的评价体制与教学效果挂钩,使得教师为了学生成绩而教,时间一长,教学模式化,缺乏主观能动性,自然谈不上教学个性了。
英语这一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直在变化的,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每年出现的新词多达数千个。另外,新的外语教学理论和英语学科知识也在不断地涌现。然而如今信息化时代却也有不少教师墨守成规,认为自己学科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已经很完善,从不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技巧,也不关注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方向,更谈不上关注自身专业的发展。
“教学个性的首要价值在于指导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就要允许、鼓励和张扬学生的个性。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就要张扬教师的教学个性……”[1]2009年长沙新东方学校的一名英语老师因其在课堂上大跳舞蹈而名声大噪,学生称“非常喜欢上他的课”,“非常喜欢”“与一般老师不一样”。无独有偶,广西大学的文国艺老师因在课间跳舞,其所开设的校选课是“大热门”,学生评价“在广西大学没上过他的课是一种遗憾”。在当今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学生已不满足于老师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法,更不满足于老师高高在上的似乎遥不可及的“圣人”态度,用现在通俗的话说,学生喜欢“接地气”的老师。所以,有很多老师竭尽其能利用各种资源改善教法,更新方式,比如上课活动多样化,不仅让学生动起来,教师也从导演转变为演员,参与其中,不仅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而且还拉近了师生距离。毋庸置疑,教学个性不仅仅是某一教法的改变或某一次课堂活动的独特,它指的是一种理念:首先教师作为人,其次才是教师。因为我们知道,教学是人的活动,带有很强的人格色彩,教师职业素养应该有效地融合进个人原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如何教学”的问题,更应该明白“我在教学中是谁”,“我为什么教学”这样的个人价值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个性的培养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P25)所以大学英语课堂中英语老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等等,让学生对其异域风情向往,从而增加其英语学习的热情。在这一过程中,大学英语老师要做到善于捕捉教学具体的细微的教学情景,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新的情景,更应该及时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勇于学习探究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使用多媒体和网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当今世界的文化知识。比如,笔者就将语料库技术引入课堂,进行语料库辅助教学,教师向学生介绍语料库知识及其搜索软件的操作方法、功能和使用说明,并且利用语料库及其软件对所学课文中重要的单词和词组进行检索,根据索引获取真实使用的语料,在英语课堂上展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对比、分析、归纳并了解该词的意义及用法,并初步学会利用语料库及索引软件提取单词和短语,以便以后的自主学习。随后教师设计一些阅读、对话讨论、听写、段落写作等相关课堂活动,以便学生运用,加强输出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索取,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效果也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每一个英语老师都这样做,否则体现不了教师的教学个性。但是教学个性的体现之一就是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善于革新。
要做到教学中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就要求英语教师不墨守成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囿于课本。相反,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勇于发现和接受新的理论、观点和事物,然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把这种新的理念新的事物传播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我们的课堂耳目一新,而且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研究。
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二册中第三单元,主题是Marriage Across Nations,这篇课文很多学生和老师都觉得内容简单,没有什么可讲的,这时候,有教学个性的老师绝不会仅仅讲完课文完事,相反,应该准备大量的关于婚姻的和跨国婚姻的资料给学生。比如从导入大量的关于婚姻的名人名言开始,然后列举现实中大家熟知的名人跨国婚姻的例子,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去讨论跨国婚姻的优缺点等等。这些与其说是课前热身,那么授课中让学生亲自扮演文中的作者,到其女朋友家去提亲,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锻炼口语这一活动则是教学个性的充分体现。因为我们认为有教学个性的老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积极设置教学情景,顺其自然,信手拈来。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明确提出:“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学校应建设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鼓励教师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要合理安排教师进行学术休假和进修,以促进他们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3](P135)
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大学英语教师须时刻适应新时代学习型社会提出的要求,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反思、实践和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把教师教学个性的发展建立在教学的专业能力基础之上。这里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指的是考研、考博或者出国进修,还指的是教师有一颗“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渴的心和标新立异批判的心。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三册Five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一课介绍了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美国哥特人》,野牛镍币和山姆大叔。课文标题能吸引读者的兴趣,但是文章中的五大象征有些代表性不是那么强,像《美国哥特人》对这个象征的解读需要一定的文化宗教背景,不是学生了解的最佳选择,也不是学生感兴趣的象征。野牛镍币如果想以这个象征让大家了解西部垦荒,那么西部片比如“cowboy”之类的甚至美国国家公园或者印第安人都要更合适。所以比起美国哥特人这些美国文化的象征,学生可能更熟悉麦当劳,NBA,可口可乐,好莱坞,这些也是新世纪美国文化的代表。那么,能否对该课文提出批判的意见并且对此结合学生需求进行更新?这是英语教师教学个性的展现。因为我们认为教学个性源自较强的自信心和批判性、开放性和专业性。叶澜认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完善的事业,而且,只有当教师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时候,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3](P3)所以,大学英语老师应牢记“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这句谚语,时刻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并且强化科研意识,把握外语教学理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促进自己专业发展,从而时刻保持发展教学个性的能力。
[1]魏积荣.弘扬教学个性,搞好创新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