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红,贾全利,贾晓林,封鉴秋,任 桢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建筑”是用材料建造的构筑物,供人居住和使用,如住宅、宾馆和体育馆等。“装”指装修,即修正,将建筑中不太合理的地方加以修正,使其功能更完善,结构更合理;“饰”即装饰,美化的意思,即通过对建筑进行“美容”达到美观、舒适的效果。建筑装饰是为保护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完善建筑物的物理性能、使用功能和美化建筑物,采用装饰材料或饰物对建筑物的内外表面及空间进行的各种处理过程。建筑装饰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与历史文化、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有紧密联系。它反映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状况,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筑装饰是一门综合性、各学科交叉渗透的课程,与建筑学、装饰材料、建筑物理、民俗学、心理学、工艺美术、人体工程学、社会学、环境污染与防治等密切相关。建筑装饰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打破了纯理论灌输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的知识,以便在今后的装饰工程中能够科学设计、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装饰材料等打下基础,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筑装饰材料是建筑的外衣,建筑装饰的效果主要是通过装饰材料及装饰品的质感、色彩、图案、功能等来实现的。因此让学生熟悉装饰材料的种类、性能、特点、选购和施工方法,掌握各类材料的使用规律,使材料的质感、色彩、功能等充分体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装饰工程中能进行科学选材和合理施工,还能达到经济合理、降低装饰成本以及绿色环保装修的目的。
建筑装饰材料品种繁多,包括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类[1],学生很难掌握。本课程按不同装饰部位所用的装饰材料进行讲解,学生更易接受。即按照室外装饰材料、室内墙面装饰材料、室内地面装饰材料和室内顶棚装饰材料的种类、力学和物理性能、装饰效果和环保性等来讲授。如:外墙装饰材料包括石材、陶瓷砖、装饰玻璃和涂料等,因其经常受到日晒、雨淋和霜雪等的袭击,以及腐蚀性气体和微生物的作用,因此选用外墙装饰材料时还要重点考虑其耐久性。而内墙装饰材料(涂料、陶瓷砖、木装饰面板和壁纸壁布等)不仅要求其具有保护和美化功能,还要求其能承担墙体的热工功能、调节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净化室内空气以及辅助墙体起到隔音降噪等功能。装饰材料的环保性也是重点讲解之处。
装饰材料的选购方法对学生在实际装饰工程中非常关键,不同的装饰材料其选购方法不尽相同。如天然石材和陶瓷砖选购时在考虑其美观的同时,还应考虑其内在质量,通过轻轻敲击听其声音的方法可以辨别其致密度等。本课程为装饰材料的选购提供以下原则。第一,考虑建筑的类型和档次。如:纯毛手工编织地毯适合高级宾馆和高档次建筑,化纤地毯、混纺地毯适合一般公共建筑。第二,考虑装饰材料对装饰效果的影响。装饰效果通过材料的质感、尺度、线型、纹理、图案、色彩等来实现。不同装饰材料其质感不同,如:金属赋予坚硬、沉重、寒冷的质感,而皮革、丝织品则具有柔软、轻盈和温暖的效果。第三,考虑建筑装饰材料的耐久性。即装饰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较高的强度、良好的耐磨性和耐冲击性等)、物理性能(良好的耐水性、抗渗性、抗冻性、耐热性和吸声隔音性等)以及化学性能(良好的耐酸碱性、耐大气侵蚀性、耐污染性和抗风化性等)。第四,建筑装饰材料的环保性。即装饰材料无毒、无害、无污染,不会发生霉变锈蚀,遇火不会产生有害气体;且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功能(或)保健作用,即能帮助人们解除疲劳,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知道了这些选购原则,学生在实际装饰设计中上手较快。
建筑装饰作为艺术文化,与历史、民俗文化等有紧密的联系。如现存的一些古建筑中的梁、柱子、门、窗和屋脊等不仅装饰美观,而且装饰题材的选择涵意深刻。不同的建筑及其装饰都有其独到的故事,建筑装饰题材一般可表征地位、传达伦理道德、祈福辟邪和警示等民俗文化特征和意义,学生可从其中了解到历史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养。
建筑装饰作为传达身份和地位等公共意义的手段,装饰题材反映了建筑居住者或使用者的身份与社会地位[2-5]。例如:商周时,帝王诸侯建筑正门的装饰采用兽面铺首以象征其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魏晋时,屋脊饰有鸱尾的门庑是贵族府邸的地位标志;唐代时的乌头门也起到相同的地位表征意义;明清时,“龙凤”题材是皇家建筑专用的装饰题材,“麒麟”则用于民间。又如清代彩画就根据装饰的繁简、色彩、内容等有明确的定级规定:和玺彩画用于宫殿主要建筑;旋子彩画用于宫殿次要建筑;苏式彩画处于过渡的层次,少量用于宫殿建筑,大量用于普通百姓建筑;地方彩画用于普通的民间建筑。再如:黄色属“土”,居于中央,是权力的象征,成为皇帝的颜色。在清代,黄色琉璃瓦只限于皇家建筑的装饰,王宫府第只能用绿色的琉璃瓦,如无特许,普通大臣和百姓绝不能使用琉璃。
建筑装饰题材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是“成教化、助人伦”。中国历代统治者大力推崇仁义、孝悌、忠信之类的伦理道德,中国自古至今的建筑装饰题材用以宣扬“忠孝义节”,教化人们要忠诚、孝顺、仁义、有“松竹梅兰菊”的文人节气等[4-5]。如:安徽西递村悬挂的“孝”字是象形字,是一个跪拜之子,而不孝则是猴,非人也。在古代一些大家的院落中常用“二十四孝”图进行装饰,以弘扬孝悌、教育家族子孙孝敬长辈。牌坊也是古代社会宣扬“忠孝节义”的纪念性建筑,根据其功能不同,牌坊可分为贞洁牌坊、孝义牌坊、功德牌坊等,这类装饰性建筑在中国古代城镇村落中普遍存在,用以弘扬社会伦理美德,颂扬妇女贞操、孝顺父母、扶贫救弱、精忠报国等,教化社会民众识仁义、知廉耻。在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还有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装饰题材,如:“文王访贤”、“孟母三迁”、“竹林七贤”、“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梁山聚义”、“岳母刺字”、“杨门女将”、“木兰从军”等内容。在建筑装饰这门课程中,通过这些有教育意义的装饰题材来教导学生孝顺、诚信、仁义、有骨气以及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终生的爱国主义,避免学生受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享乐主义、不孝、没有诚信等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建筑空间中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和形式组合成吉祥的图画来表达祈福求吉的意愿,如:“鲤鱼跃龙门”象征对祈求功名的学子们的美好祝愿。还采用一些组合,如:鹿与荷花、喜鹊与梅花、花瓶与大象、蝙蝠与寿字、凤凰与牡丹等,通过谐音转化为“六合同春”、“喜上眉梢”、“太平有象”、“五福捧寿”、“富贵高升”等吉祥成语[6]。在装饰中人们还往往选择一些传说中具有超自然力量,并可以寄望保佑自己免受伤害的一些装饰图案或装饰物,以求得镇守辟邪、保宅安宁。如:巷道正对大门时被认为“犯冲”,在门口立一块刻有“泰山石敢当”文字的石块即可避邪;凶猛、威武的石狮子放于大门口,用于驱邪镇宅[7]。建筑装饰还具有警示、告诫的象征意义。如:装饰的题材常选用一种贪婪无比的怪物,吃遍人间金银财宝,犹贪心不足,妄想连天上的太阳也吞吃,结果蹈东海而亡,其意义在于警戒世人不可贪得无厌。装饰中还选用“莲”的装饰图案,以警示做官的人清正廉洁。
建筑装饰是艺术的体现,其美感来源于许多不同的因素,主要取决于装饰材料本身的形式、色彩和质感。学生可从装饰中学到空间的艺术分割、材料比例的协调以及色彩的选取和搭配等美学原则,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材料本身的形状、尺寸以及材料组合后形成的界面图形、界面边缘及材料交接处的线脚等,结合一些美学规律和手法进行排列组合,从而获得较好的装饰效果。要善于利用材料本身的图案、纹理,如天然大理石的图案以及天然木材的纹理,自然美观,装饰起来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装饰材料与装饰部位应有合适的比例,否则即使是装饰效果非常好的材料,因其尺寸比例失调达不到应有的装饰效果。如:尽管水晶宫灯非常漂亮,如果装饰在面积较小、房高较低的空间,不但起不到好的装饰效果,反而侵占了建筑的空间。
色彩是建筑装饰的灵魂,它是构成人造环境的重要内容。在装饰中运用对比色可达到强调某种艺术气氛的目的,如北京天坛太和殿外部多种色彩的运用有简有繁、有细有粗,彼此呼应,获得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善于利用渐变色,在装饰中运用浅灰、棕褐、绿、浅黄、浅蓝等作原色,同时避免大面积的单色,再配以精致淡雅的装饰和家具、陈设、建筑小品等,可使色彩更加协调、更美观。色彩不仅美化建筑和环境,合理的色彩搭配还使人生理和心理上均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暖色调使人感到热烈、兴奋、温暖;冷色调使人感到宁静、幽雅、清凉;淡黄、橘黄色,能增进食欲;淡绿、淡蓝、淡黄等色调,以使人感到安静和安全。
质感是对装饰材料外观质地的一种整体感觉,包括装饰材料的粗细、纹理及图案、软硬、颜色的深浅、光泽度、透明度等。不同的材料其质感不同,产生不同的空间比例感和视觉效果。如天然纹理及质地的木材给人以亲切淳朴之感,凿毛的花岗岩则表现出厚重、粗犷和力量,而磨光的镜面花岗岩则让人感觉轻巧和富丽堂皇。充分利用这些质感和联想,可使人们获得艺术上的良好感受。
建筑装饰理论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其作用,在学习了装饰材料、装饰中的历史文化意义以及装饰中的美学原则后,本课程还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即装饰材料的市场调查、装饰方案的设计以及现场装饰的实习等。市场调查使学生对装饰材料的认识从理性到感性,更接近实际,并能了解装饰市场的新动态,学生更易掌握装饰材料方面的知识。装饰方案的设计以及现场装饰的实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装饰材料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建筑装饰中整体设计能力,使学生懂得装饰材料的选择和选购。
[1]余湛.浅谈建筑装饰材料[J].法制与经济,2011,(10).
[2]赵飞飞.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关系[J].中国财富科技,2011,(18).
[3]粱惠芬.浅析建筑装饰与建筑文化[J].工程技术,2011,(8).
[4]吴陪秀.试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民俗文化特征[J].艺术百家,2006,(5).
[5]鲁晨海.论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及其文化意义[J].同济大学学报,2012,(1).
[6]薄晓光.趋吉意识的物化:中国古代民居建筑装饰中的祈福求祥主题[J].艺术百家,2006,(3).
[7]李砚祖.现代艺术百年历程与装饰的意义[J].艺术设计学研究,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