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城镇化率50%以后的城镇化趋势与政策响应

2013-08-15 00:44凌日平安祥生殷海善
关键词:城镇人口城镇劳动力

凌日平,安祥生,殷海善

(1.太原师范学院 管理系,山西 太原030012;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山西 太原030006)

人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从而使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判断城镇化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2010年人口 “六普”结果显示我国城镇人口总数接近全国总人口的50%,2011年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1.3%,2012年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2.6%。这表明,我国初步实现了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转型,已经是一个城镇化国家。从城镇化规律来看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一个新的阶段。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背景,未来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是继续原来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规模迁移,还是基于新阶段人口城镇化发展会呈现出新的动向?探讨这一问题关系着下一阶段人口城镇化应该执行什么样的政策。本文所说的城镇人口、乡村人口是采用了常驻地域限定的常住人口。

一、城镇人口增长来源的多元化、高素质趋势

(一)城镇人口自增长趋势凸现

城乡人口结构决定了城乡人口出生结构和自然增长结构。在城镇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50%以后,城镇人口已经有了较大的存量,那么人口自身生产带来的自然增长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规模。以2011年为例,全国出生人口1604万人,按照 “六普”资料,0岁人口城镇占38.99%的比例,估计2011年城镇出生人口为625万人;2011年全国死亡人口为960万人,按照 “六普”资料死亡人口中城镇占34.91%的比例,估计2011年城镇死亡人口为335万人;那么,2011年全国城镇自然增长人口为290万人,占全国自然增长人口总数的45.03%。由于城镇人口拥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城镇人口的出生数量会稳步增长,从而持续扩大城镇人口的总规模。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在全国人口自然增长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对新增城镇人口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高考促进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

高考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桥梁,向来受到城乡群众的重视。随着生育子女数量减少,城乡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而大学扩招使得接受大学教育成为可能。通过高考录取,农村人口顺利转变为城镇人口。

我国高考录取人数呈现扩大的趋势。1977年全国仅录取27万人,1997年录取人数突破100万人,2000年突破200万人,2009年突破600万人,2011年为675万人。当高考录取人数达到600万人以上时,就对改变人口城乡分布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89年至2008年我国高校农村新生的比例逐年上升,从1989年的43.4%到2003年的与城市生源比例持平,2005年达到53%。[1]按照高考录取人数中农村生源占50%估计,在近年高考录取学生中应该有330万农村人通过高考顺利城镇化。而且,由于高考制度的规范性和惯性,人口城镇化的这一路径持续而稳定。

从2008年到2011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年平均从农村录取人数420万人 (以农村生源占50%估计),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2008年~2011年年度统计公报告数据整理结果。为城镇和工矿区输送技术型工人,也成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方式之一。

(三)人口城镇化呈现多元趋势

在人口城镇化得几种路径中,城镇人口自然增长,2011年为290万人;农村人口高考,2011年为330万人;农村中等劳动力转移,2011年为400万人。三项合计,我国人口城镇化的规模应该为1020万人以上。以2011年底我国人口总数13.47亿人估计,以上三项能够推动0.76%的人口城镇化率。这属于不算低的人口城镇化率,加上农村低端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非劳动力人口向城镇迁居,未来几年我国城镇化能够继续容易地保持比较高的速度。

(四)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

从2008年到2011年,农村流动劳动力年均增加455.5万,②同上其中,中等职业学校每年从农村录取人数420万人,是新增流动劳动力的主体,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青年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改变了原来以小学文化、初中文化为主体的低端劳动力结构。高素质农村转移劳动力有利于在工商领域就业而顺利实现城镇化。

二、待城镇化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

在1990年代初期,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农村富裕劳动力比较多,随着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沿海外向型工业的发展,以及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1996年至2005年年平均1.3%的城镇化率。然而,当前的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殆尽,[2]向城镇转移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发生了变化。

(一)计划生育政策减少了青年人口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年轻一代的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年轻人的数量也逐年减少。单从人口出生数量看,我国年出生人口数量呈现大幅度降低的趋势。从1963年到1991年,年平均出生人口为2289万人,而从1992年到2011年,年平均出生人口为1583万人,比1991年前年均人口出生数量降低30%以上,从而1991年以后出生人口的就业规模和待城镇化规模都大幅度降低。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殆尽

由于近二十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2011年已有农民工2.5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劳动力已经不多,剩余人口老龄化的农村不能支持中国继续快速城市化。

三、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将要下降

当前,城镇化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城镇吸引力降低,农村吸引力有所增强,人口城镇化进程面临着此前未有的压力。城镇化压力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城镇化水平极限的制约

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需要资源、能源提供基本保障,需要生态环境提供基本支持。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无论是人口增长、空间扩张,还是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意味着城市对资源需求的增长,需要更多的土地、水、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会向环境中排放更多的废物。而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较少的国家,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限制程度在逐渐提高。[3]对于未来数亿人口的城市化,明显地面临着来自资源环境保障的约束。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复杂、农业生产条件比较差的国家,山区、丘陵区大而平川区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难度大,农业生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农村需要维持较多的人口。

综合上述分析,我国的人口城镇化水平极限很有可能远低于西方国家。依据城镇化发展的S型曲线规律,我国城镇化已经处于第二阶段中后期,[4]在城镇化极限水平制约下,必然转为速度减缓阶段。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降低了人口转移性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经是一个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按照普查数据,农村人口老龄化 (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程度为14.98%,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城镇水平,已经超过人口老化程度。[5]

从全国农村人口数量和比例看,农村人口数量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高,中国人口城市化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但从人口结构看,人口老龄化的农村,老年人口难以成为人口城镇化的对象。我国的人口城镇化本质是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而不是文化程度低、收入低、消费能力低的农村老年人口的城镇化。农村老年人在城市的就业机会少,在城市的适应能力低。除非是征地拆迁等被动的城镇化,城镇的拉力不足以城市化广大农村老年人,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城镇化难以持续。

(三)城镇就业难、生活成本高提高了城镇化门槛

当前,就业是青年人面临的巨大挑战。新毕业大学生就业困难,下岗工人再就业困难,农村低端劳动力就业也困难。随着高速增长型经济减速,[6]经济发展新增就业能力势必下降。这表明城镇的就业容量是有限的,就业困难必然成为持久城镇化的障碍。其实,发达的、人口不多的西方先城镇化国家也没有完全解决就业问题。同时,近年来包括房价房租、交通、食品等在内的城市生活成本飙升,[7]城市年轻人包括大学生在城镇生活实属不易,城镇化门槛提高。此外,交通、污染等各种城市病,[8]降低了城市生活质量,降低了城市吸引力。

(四)农村生存环境吸引力增强

农村公共设施不足,生存环境落后,而城市公共设施完备,生活环境良好,构成城镇与乡村对人口吸引力的巨大差距。但目前在乡村地区,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县乡公路网、村村道路网已经构建,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以及低挡汽车等交通工具在农村基本普及。同时,农村的固定电话网络、移动电话网络、宽带网络得到了迅速发展。交通、信息弥补了农村与城镇之间空间上的隔绝,农村和外面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此外,从2005年开始,国家稳步实施了各种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建设,也有利于农村吸引力增强。

四、多元城镇化趋势下的城乡发展政策

从人口城镇化进程的趋势分析,在城镇人口超过50%以上,人口城镇化呈现出来源多元、高素质、数量减少、速度减慢等特点,在这种趋势下,城乡发展的方向应该适当调整和改进。

(一)贯彻城乡一体化政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城乡统筹等“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 “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从城乡地域系统综合协调的角度为城乡两大系统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和协调发展的体制环境和运行机制,[9]在一体化环境中促进各种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的协调的发展。

(二)坚持正常速度的人口城镇化率

所谓正常速度的人口城镇化率,是指0.6~0.8%的人口城镇化率。①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认为,人口城镇化速度0.6~0.8%是比较正常的,高于0.8%就是高速度的,连续多年超过1%是超高速的,连续多年的1.4%是有水分的,是不可能的。在人口城镇化水平超过50%以后,鉴于上文所说的待城镇化的劳动力减少、城镇化速度较慢的社会环境,以及降低的经济增长率,未来一段时间,实施正常速度的人口城镇化速度符合当前的国情。

(三)促进城镇化质量提高,完善城市功能

有质量的城镇化,才能推动持久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不仅指2.5亿半城镇化的农民工转化为有较高收入、有完善社会保障的城镇人口,还包括大中小城镇体系的完善、东中西区域城镇体系的完善,重点完善资源环境条件具备基础的中小城市的城市功能。[10]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实施合理可行的产业发展引导政策,以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繁荣,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进而改善城市发展环境,促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才能增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聚、迁移。

(四)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合理的城乡结构

我国对农村发展向来是重视的。但是,由于农村的教育、工业在城镇化过程中向城镇集中,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快速下降。而且根据发展趋势看,能够获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村庄只会越来越少,大部分偏远的、小型村庄尤其是山庄窝铺将继续快速走向消亡之路。从城市化的角度看,农村衰败是合理的。但是,合理的城乡关系无疑是科学的,农村完全消亡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农村依然会成为职业农业生产者、中老年农民、在城镇难以立足的村民、以及偏好农村生活的城镇返乡人员等的生活基地。在农村普遍衰败的情况下,和日本一样实行产业下移来发展农村迟早会到来。[11]在新农村建设政策和新型城镇化政策支持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继续完善,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活的现代化程度在逐渐提高——农村的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又一方向。

[1]赵婀娜,田豆豆.高校农村学生减少 城乡教育差距从显性转为隐性 [N].人民日报,2009-01-15.

[2]殷海善,闫玄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再思考 [J].中国农村经济 (增刊),2005(12):89-91.

[3]陆大道,姚士谋.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思辨 [J].人文地理,2007 (4):1-5,26.

[4]王建军,吴志强.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 [J].地理学报,2009(2):177-188.

[5]殷海善,凌日平,安祥生.农村人口老化对农村人口发展及人口城乡分布影响研究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1):20-23.

[6]朱剑红.中国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逐步进入减速阶段 [N].人民日报,2011-11-21.

[7]赵怡雯.中国二线城市生活成本飙升 [N].国际金融报,2012-06-13.

[8]邱爱军,郑明媚,白玮,等.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消解 [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0(3):211-221.

[9]李丹.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回顾 [J].理论与当代,2008(11):32-34.

[10]丁冰,倪铭娅.打造经济 “新引擎”城镇化转型升级释放活力 [N].中国证券报,2012-11-12.

[11]卢荣善.“工业下移”与我国新农村建设 [J].中国经济问题,2008(4):75-78.

猜你喜欢
城镇人口城镇劳动力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文化边城镇远
浅谈城镇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困难与对策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中国新型城镇化人口的继续教育问题研究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