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君,李玉萍
(1.山西农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2.山西农业大学 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山西 太谷030801)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探索与选择中,贫困山区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中国最贫困落后的山区农村能否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成效。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资源环境状况差及经济发展水平低,大多采取移民搬迁的方式建设新农村,[1]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将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农民真正摆脱贫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左权县辽阳镇东沟村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辽阳镇东沟村隶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左权县,由车上铺、上小节、下小节、铺交、李家垴五个行政村及艾和平、小燕渠等24个自然村组成,共计322户、1145口人。原村址位于县城东30华里处一条偏僻的山沟里,村民居住分散,自然灾害频发,交通出行不便,子女上学困难,就医困难,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是左权县生产生活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在这样一个贫困山区开展新农村建设不仅成本高而且难度大。以前的扶贫方式重点放在改善当地基础设施上,但事实证明效果并不理想,即使在政府扶持下实现脱贫,也极易产生因灾返贫的状况,脱贫致富,实现小康非常困难。有鉴于此,左权县通过对几十年扶贫经验的总结探索出一条整村搬迁的扶贫工作新模式。[2]
2005年底,东沟村纳入全县整体移民规划范围,在县城北大街西段1公里处建设移民新村,主要接纳东沟村和左权县其他300口人以下贫困村的移民户。[3]东沟移民新村的建设累计投资8726万元,建成了可居住的小二楼和5幢单元楼530户,实现了排水、供暖一步到位,且商铺、学校、文化中心综合楼、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硬化道路6.63公里,绿化面积达1.7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绿树成荫、花香遍地的宜人景观,现在的东沟村已成为一个人文环境优雅、基础设施齐全、建筑风格独特的移民住宅小区,是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大山里的农民彻底走出了深山,摆脱了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的 “五难”生活,过上了楼房化、燃气化、电气化的 “三化”生活。
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由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对东沟新村进行整体规划,以实现科学选址,科学建设。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以实现农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东沟村在新农村规划中坚持实用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力争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首先,在总体规划上综合考虑建设用地现状和城镇总体规划,多方案进行比选,节约用地的同时做好新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次,倡导生态理念,注重环保和绿化,努力打造园林村,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另外在新村建设中考虑远期发展需要,以近期建设为主,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完善新村各项功能。
通过规划项目的建设打造人文环境优雅,生态环境优美,综合服务和基础设施齐全的新农村,改善投资环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改变贫困山区农民的生活面貌。
从贫困山村到典型示范村的转变,东沟村的新农村建设主要经历了移民搬迁、巩固发展、完善提升三个阶段。
1.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展新村风貌
东沟新村由太原工业设计所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统一规划,工程施工方通过公开招标进行比选,以保证建设质量和合理使用资金。建成的新村形成了 “一心三片”的布局结构,“一心”即办公楼、教学楼、广场等组成的公建中心;“三片”即东区、西区和单元楼分为三片。整齐漂亮的楼房,干净宽敞的道路,绿树成荫的风景展现了东沟村的新风貌,为村民提供了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2.多方努力做好资金筹措工作
移民新村初期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若无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将会减慢甚至停止。东沟村在整合利用政府专项扶贫资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和个人的作用,动员民间资本投入到新村建设,并且鼓励移民自筹资金,做到了不等、不靠,保障了东沟村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3.尊重农民意愿,推进有序搬迁
移民新村的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是关键环节。由于农村的复杂性以及移民类型的多样性,移民搬迁的顺利进行需要对农村状况进行实地调查。[4]东沟村在进行移民搬迁工作时,考虑到当地农民的家庭经济状况,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首先根据移民经济条件和现实需求,设计不同标准的户型供农民选择;其次对搬迁户在房屋购置上给予优惠,移民只需缴纳建房成本费,其余的资金由政府补助并整合项目资金统筹解决;另外设置专项贷款以减轻移民户的资金负担。在上述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东沟村的移民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农民初步享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移民搬迁阶段工作基本完成之后,东沟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提升。为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各项功能,使农民能够 “搬得出,留得住”,东沟村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
1.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
民主管理机制的逐步完善以及领导班子管理水平的提升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为使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开展,东沟村结合自身实际,加强管理和制度建设,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好制度,且每项制度都有专门的责任人和监督人,充分调动了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具体体现为以下两点措施:一是逐步推进民主化管理。通过 “三上墙”(制度上墙、公开栏上墙、党员分工职责上墙),实行村务公开,强化 《党员、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建立 “两委活动阵地”,定期向群众公开党务、村务、财务情况。[5]二是提升领导班子管理水平。组织干部参加培训并外出考察,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自身素质。
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走好经济致富之路
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关键,农民增收是根本。在移民搬迁后的发展期,主要应选择温饱或脱贫型产业发展模式。[6]因此,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实现脱贫致富,东沟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以农业为基础,充分发掘原有资源潜力,在农业上寻找突破口。一方面大力扶持新移民在旧村址的耕地、荒山、荒坡上发展经济林栽培、特色养殖等,并以多元投资方式筹集社会资本,对移民搬迁后形成的集中连片的土地资源进行庄园式开发,发展庄园经济。[7]另一方面,在新村附近的马厩村河滩,平整滩地13.3公顷,完成了人均半亩高产田建设。二是搞好农民就业培训,引导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目前,东沟村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已逐渐增加,利用靠近城区的优势,农民从事的行业主要涉及运输、出租、餐饮、建筑和装潢等领域,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3.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新农村建设受益主体是农民,这不仅体现在收入的提高上,更体现在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东沟村在文化建设方面,通过组建文艺队、体育队等,并组织其外出参加演出和比赛,在农村倡导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另外举办各种贴近群众的民俗活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繁荣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在公共服务方面,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兴办村级幼儿园,并聘请优秀教师任教,让孩子们不出村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和服务水平。积极引进优秀医务人员,明确药品采购制度,保证村民基本医疗需求。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对五保户和特困户进行集中供养,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东沟村的面貌已焕然一新。但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讲,还需继续寻求突破,挖掘自身潜力,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东沟村在这一阶段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发展:
1.做大做强庄园经济
庄园经济的发展思路,既符合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环境保护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也有利于解决农民生计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庄园经济农民可以将土地入股获取资产性收益,也可以当工人获取劳动工资,做大做强庄园经济,农民将直接受益。东沟村在2012年投资800万元对66.3公顷荒山、荒坡、荒地进行开发,于4月底完成了 “一村一品”片区扶贫开发核桃产业建设项目。未来发展将以此为依托,逐步打造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生态型庄园经济。
2.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
建设新农村,农民群众是主体。社会主义新农村自身发展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东沟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十分重视学习型农村的建设,积极做好文化服务工作,为农民创造便利的学习条件,使农民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生存发展的各种技能和知识储备,逐步引导农民群众克服小农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3.转变管理方式
移民搬迁后,东沟村社会情况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的集中和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使东沟村逐渐向社区化演变,原先的管理方式已不再适用。东沟村的领导班子,顺应形势,转变思路,提出了社区化管理的工作新理念,引入城市小区管理模式,对移民新村实行物业化管理。另外,随着移民搬迁的进行以及新农村的建设,一些原先不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土地流转等问题。相比原先单个自然村里对农村日常事务的消极的管理方式,多个村庄合并后的新村更多的会采取积极的方式来处理农村问题,以满足农民日益增强的对公平公开的要求。
东沟村的新农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立足长远。将新的居住环境的建设与人文环境的建设相结合,并对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布局,这是东沟村保持和谐稳定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各个阶段的建设重点,循序渐进地开展新农村建设,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避免了运动化和形式化。
左权县紧紧抓住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依托群众的力量,积极引导当地村民参与到移民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来。转型时期的政府必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8]这是保护农民利益的最优方案。农民的参与是移民建设新农村成功的根本原因,各地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可能不同,但是农民的参与是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和不断巩固的核心因素。
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涵盖了我国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平衡各方面的建设,协调各种利益群体的合理诉求,同时根据当地实际,针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重点攻克。东沟村的新农村建设较好地平衡了各方面的发展,同时明确了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了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东沟村的农业发展状况不允许当地在移民后马上转型发展现代农业,为此东沟村在保证农民原有收入来源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保持村民原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变,在东沟村旧址上发展养殖业,尊重农民原有的生产习惯;利用移民新村的区位优势鼓励农民进入工厂工作,并出台政策扶持农民在城区创业。
与中国所有的农村一样,东沟村的传统文化是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相依存的。东沟村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对净化农村文化、维护农村稳定和教化农村青少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利用传统文化建设移民新村,东沟村积极鼓励当地老年人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从事较为简单的传统农业生产,以此来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充分发挥了传统文化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影响。
新农村的 “新”主要体现在:新结构、新功能和新主体。[9]东沟村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发展多种经营,不断提高商业和服务业比重,构建了新的生产结构;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不断更新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和知识结构,促进了人的现代化。另外东沟村基层组织在新村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全力抓好服务这一核心,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放在首位,实现了基层政府和组织的功能由管理为主向管理与服务相结合;通过社区式发展,使农村社会自治功能得到提高。农村社会的主体主要是由纯农民、 “两栖”农民、非农职业者以及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构成的,这些社会成员的比例在东沟村基本上呈现出均衡的状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 “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10]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既有特性又有共性的过程。因此,既需要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必须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当地的特色发展模式。山西省左权县辽阳镇东沟村结合自身实际走出的移民新村建设之路,不仅是左权扶贫道路探索的成功案例,也是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为我国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思路和经验。其中,辽阳镇东沟村在建设过程中 “总体推进,循序渐进”的思路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目标的一致性和政策的连续性以及民生建设的有效性,而东沟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利用原有资源,开发庄园经济的思路给我们以很大启发,其对文化教育及其他软环境的建设也为其他地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1]张建国.开发式扶贫中的移民搬迁问题思考——以山西省左权县为个案 [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4):79-82.
[2]孙光堂.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 “左权模式”之一——左权县 “1城34村”特色城镇化路径探析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 (09):385-389.
[3]左权县辽阳镇东沟移民搬迁工程简介 [J].神州博览,2008(2).
[4]冯明放,冯亮.陕南移民搬迁应处理好十大关系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5):15-16..
[5]左权县辽阳镇东沟村全力构建和谐农村 [EB/OL]. (2009-07-10) [2013-03-10].http://www.sxzqw.com/html/shehui/5599.html.
[6]吴俊瑶.关于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定义研究的文献综述 [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10):81-83.
[7]吕日周,刘增光,赵胜奇.贫困山区可发展生态庄园经济——山西省左权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调查报告 [J].林业经济,2010(4):69-74.
[8]张凤云.论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J].领导科学,2012(17):63-64.
[9]陆益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模式及误区——一种社会学的理解 [J].北京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5):131-137.
[10]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 [EB/OL].(2008-10-12)[2013-03-10].http//www.gov.cn/jrzg/2006-02/21/content_205958.htm.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EB/OL]. (2005-12-31) [2013-03-1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254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