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导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2013-08-15 00:53陈宝松关小燕祁晓夕
关键词:主导性马克思主义政治

陈宝松, 关小燕, 祁晓夕

(1.石家庄铁道大学 思政部,河北 石家庄 050043;2.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河北 石家庄 05008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的多样化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也在不断发展,并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着重大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问题之一。探讨主导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问题,对于破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难题,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实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内涵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从根本上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引导、领导、统领的性质、地位和作用。”[1]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领域,与其他行业和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特点。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间接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活跃性、开放性和可塑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专业性和多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要求、过程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等。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有着不同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内涵。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使大学生树立与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属性和功能。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最根本的就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主导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这一定义表明: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这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首先就是要坚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特别是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方面和环节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导。高校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实践、“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团学工作等,都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导,渗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第三,引导大学生形成与我国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品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根本价值指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是否得以坚持和实现的根本标志。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有些学者认为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多样性和思想政治教育考评的多样性等。这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样性的这种界定是不够严谨的。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应该是多样性基础上的主导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也必须是主导性视角下的多样性,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方法、途径、考评的多样性等,都不能与主导性构成直接的对应关系。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与多样性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背景下凸显出来的。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社会相对封闭、单一,思想文化领域具有鲜明的一元化特点,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问题基本上没有纳入人们的视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高度集中统一和相对封闭的思想文化环境逐步被多样文化并存的思想文化环境所取代,“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2]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都受到了强烈冲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主导性与多样性问题开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命题,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又要兼容并蓄,包容多样,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由此可见,主导性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本质上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即克服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化、简单化的弊病,在坚持主导性的同时,批判性地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吸收相关学科成果,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丰富性、生动性与吸引力。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方法、手段、途径、考评的多样性等,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或引申意义上的多样性,而不是主导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

二、主导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样性的意义

概括地说,探讨主导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样性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以内容的多样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实现。

所谓主导性的实现,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内容及其所体现的主导方向、主导目标为大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以增强的根本标志,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从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实现离不开多样性充分而有序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决定着多样性的发展方向;多样性不能离开主导性而存在,并对主导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如果多样性离开主导性任意发展,将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混乱和无序,影响和阻碍主导性的实现;另一方面,如果按照主导性的要求对多样性加以引导和规范,使其与主导性相协调,则会促进主导性的实现。这说明,虽然主导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主导性的实现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必须注重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来促进主导性的实现。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来看,以多样性充分而有序的发展促进主导性的实现,是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难题的根本出路。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的。在充分肯定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积极向上的主流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还有部分大学生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修养,以至于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自己,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热衷于追求经济利益,崇尚金钱地位,贪图安逸富贵。一些大学生在价值取向、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观念等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内容、主导方向、主导目标发生背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主导性不能得以很好地实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密切相关,这就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都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不难发现,认真听讲、作笔记者多为前几排,坐在后面的则有写别的课程作业的,有看其他书籍的,也有玩手机的,认真听讲的为数不多。有些学生说,如果不是必修课,自己就很可能不学这些课。有的学生说,如果不是为了考研自己也不会认真听这些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常面临台上讲的认认真真、台下听者寥寥的尴尬局面。

问题出在哪里呢?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认识有偏差固然是问题一个方面,但根本问题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看,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都有强烈的主导意识和严格的政治纪律观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内容、主导方向、主导目标有着较为深刻的把握,通过严格审定的统编教材也非常鲜明地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但是,从教材到教学却普遍存在着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的问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单一的灌输教育,呈现出概念化、教条化、孤立化的倾向。尽管教育者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激起大学生的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所以,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主导性的坚持并不等于主导性的实现,要破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的难题,就必须在坚持主导性的前提下,充分而有序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以多样性充分而有序的发展促进主导性的实现。

三、以内容多样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实现的主要路径

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内容及其所体现的主导方向、主导目标为大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使其树立与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品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主导性内容、夯实拓展性内容、丰富借鉴性内容、重视批判性内容,以内容的多样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实现。

(一)坚持主导性内容

所谓主导性内容,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起主导性作用、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性质和主导方向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以及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是主导性内容的核心部分。二是主旋律教育,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这是主导性内容中的基础部分。

主导性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主流价值取向,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方向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集中体现。虽然主导性的坚持并不等于主导性的实现,但主导性的实现离不开主导性的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意防止弱化主导性内容的倾向,毫不动摇地坚持主导性内容及其所体现的主导方向、主导目标,着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坚持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还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把主导性内容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二)夯实拓展性内容

拓展性内容主要指把那些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心理、知识、实践支持的教育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出发所设置的经常性教育内容,如法纪教育、心理教育、国防教育、学风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二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充实的内容,如创新精神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科技伦理教育等。三是渗透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大学生专业学习各个环节以及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拓展性内容在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内容的认知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重要保障。要夯实拓展性内容,一方面需要通过增设选修课程、开设讲座、指导学生自修、制定全员育人考核标准等方式,保证教育内容的落实;另一方面,需要教育者统一思想认识,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度看待高校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自觉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丰富借鉴性内容

借鉴性内容主要指多元文化中那些有益的、积极的、与主导性内容相容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3]要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借鉴。如在几千年历史上一直被世人所推崇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百善孝为先”的伦理观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追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诚实有信,扶贫济困、见利思义的为人处世原则等,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二是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益经验、西方进步学者和思想家的思想成果以及相关学科成果,如西方思想文化中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西方国家的国民教育内容;现代西方行为科学和企业伦理文化教育等。

三是我国当代非主流社会思潮中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思潮在许多方面有根本性的缺陷,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但是他们也有一定的思想成果,也有真理性的颗粒。[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注意借鉴来自这些思潮中有用的思想。

借鉴性内容是对主导性内容的丰富和印证。把借鉴性内容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性、生动性,而且可以使大学生看到主导性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成果的一致性,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内容的认同感,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实现。

(四)重视批判性内容

批判性内容主要指对多元文化中的那些消极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对大学生产生严重消极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批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批判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错误观点。例如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曾经是真理,但时过境迁,现在已经不再是真理了;过去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发挥过作用,但现在不再有用了;搞计划经济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在搞市场经济了,不能再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还有所谓“外来文化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不是本土文化,我们不能用一种外来文化当作中国的指导思想[5]。这些错误的观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内容的学习和接受,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实现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二是清除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尽管非主流社会思潮反映某种现实社会利益诉求,对活跃人们的思想具有一定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非主流社会思潮是“对主导社会价值观念起消解作用社会意识形态和观点”[6],而有一些社会思潮则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或危害性,例如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我们必须注意清除这些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内容的负面影响和危害。

三是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消极影响。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思想,“三从四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反映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金钱至上论”、“享乐主义”等,都不可避免的渗透到高校校园,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消极影响,冲击和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实现。

四是纠正某些客观上会产生消极作用思想观点。有一些思想观点,主观上可能并无恶意,甚至是从积极的主观愿望出发的,但在客观上会产生消极作用。对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给予批评和纠正。如一篇研究中国发展机遇问题的文章说:“回顾历史,如果建国初期采取同时与东、西方两大阵营友好的外交政策,中国本来是有机会搭便车的,但是这个机会却被毛泽东的‘一边倒’给弄丢了。”[7]这种轻率否定“一边倒”政策的观点显然有悖历史,容易对大学生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产生误导。

中央要求全党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3]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都应重视批判性内容,坚持对多元文化中的那些消极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给予批评和批判,帮助提高大学生政治鉴别力、对错误思潮的抵制力和对主导性内容的认同感,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实现扫除障碍。

总之,面对多元文化并存、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社会背景,坚持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与批判抵制错误思潮有机结合起来,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起来,是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概念化、教条化、孤立化倾向,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实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路径。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78.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7,27.

[4]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真理的魅力[J].北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86-89.

[5]田心铭.评几种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观点[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126-129.

[6]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的内涵、特征及研究意义[J].武汉: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7-11.

[7]王占阳.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危险期[N].北京:人民日报,2009-6-29.

猜你喜欢
主导性马克思主义政治
稳增长要更关注主导性企业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